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茶山顶上瓜瓞亭原是余姚古城门 嘉靖年间为抗倭而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03 07:38:39   稿源: 钱江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矮小的门洞,逼仄的空间,再加上连通左右两侧的茶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石桥而已。

根据诸焕灿提供的一副制于1936年的余姚城坊图来看,当时的南明门,正好位于现在余姚市的城下路附近。

瓜瓞亭,看到这名字,小编也是一下凌乱了。这三个字怎么发音?百度一番,跟这三个字相关的资料也几乎寥寥,如果不是当地政府的修缮工程开工,也许这三个字会像它已经经历过的岁月一样,继续静卧在茶山之上。

这座小桥一般的建筑,几乎被当地村民当做行走两座茶山之间的捷径,看上去的就像农家老宅院墙一般普通,但其实它是一座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城门。在历史上,它的建成和迁移,都跟日本人入侵余姚县城有关。

如今,这座跨越半世纪的古城门,即将迎来新生。

嘉靖三十六年,为了抗倭而建

瓜瓞(音同“叠”)亭,现在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谭家岭村谭家岭茶厂的茶山顶上,处于余姚市南面,它的西侧山脚下,就是前几年刚建成不久的黄山公园,东侧则是实验学校。

相比于实验学校和黄山公园在余姚人中的知名度,瓜瓞亭几乎可能是一个余姚人一辈子都不会说出口的三个字,更不用说亲眼看到它。

其实,瓜瓞亭原本所在的位置不在这里,甚至,它的名字也不叫瓜瓞亭。

最开始,瓜瓞亭的名字,其实叫做南明门。

根据余姚市的草根民俗研究学者诸焕灿介绍,在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在浙东沿海为非作歹,从甬江往西,进入姚江,两岸百姓苦不堪言。

而当时,余姚城只有现在姚江以北的江北古城,每当发生倭寇入侵的警报,城外的百姓为了躲避进入城内,江北城池往往不堪重负,容不下那么多人。

同样,当时的余姚江北古城以南地区,是往来贸易的重要场所,人口也比较集中。

于是,退居在家的大学士吕本就在嘉靖三十六年,也就是1557年,向朝廷上书,希望在江北古城以南一带,建设江南新城。

第二年六月,江南新城城池完工,周长1440多丈,新设立了4个陆上城门,分别为东泰门、西成门、南明门、北固门,而这个南明门,也就是瓜瓞亭的前身,位于江南城的南端。

抗战期间,又为抵抗日寇无奈拆墙,好在留有“血脉”

江南新城建成之后,每当倭寇入侵,余姚城南的百姓就能从容进入城内,也多了几份安全。

然而,当时的余姚人想不到,在几百年之后,余姚城的城墙甚至城门,同样还是因为日本人的入侵,会被拆除。

余姚市文保所的老所长叶树望告诉记者,当时侵华日军兵临余姚城下,破城已经不可避免。为了避免城墙和城楼上的城防设施被日军利用,同时也为了方便城内百姓躲避日军的空袭疏散,在1937年到1938年间,余姚的城墙和城楼都陆续进行了拆除。

而当正要拆到南明门的时候,有人站了出来,他叫邵之传,在当时的余姚城颇有影响力。邵之传觉得,余姚的城楼和城墙既然避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如果不留下一点遗迹,似乎有点可惜,所以,在他的号召下,南明门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从原址所在的城门洞,迁建到今天的谭家岭,并且改名为“瓜瓞亭”,一方面可以保存古迹,同时又可以供来往的行人避雨休息。

诸焕灿告诉记者,据他考证,现在的瓜瓞亭下的小路,在当时,其实是来往上虞和余姚地区的一条官道。

 [1] [2] 下一页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