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宁波探索“三化路径”破解农业面源污染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4-27 08:11:1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宁波日报记者 朱军备 孙吉晶

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有效处理,造成水体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耕地质量堪忧。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征程中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增加财政对生态投入,探索出具有宁波特色的“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投入、清洁化生产”的生态循环农业新路子。

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在象山龙兴生态农业公司,5个大型养殖场的废弃物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液,配送到农田作肥料,年配送沼液5万吨,惠及周边10多个乡镇三四千户农民。这样一来,以前养殖场随意排放的沼液实现了“变废为宝”,最大程度减轻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政府补助沼液配送公司每吨20元,企业还可从养猪场再收点费。农户享受免费服务,企业发展有了后劲,生态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市农业局副局长凌永建说。

鄞州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率先在省内建立覆盖全区的沼液物流配送体系。6年来,累计配送沼液30余万吨,覆盖农田8万亩。去年,全市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3个,新增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2万吨,落实沼液生态消纳地57万余亩,新增沼液农田利用30万吨。

同时,我市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渔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场建设,推进“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2010年以来,我市重点推广以设施栽培和粮经结合为主的连作、间作、套种、轮种结合模式。如今,以“稻禽轮作、稻鸭共育”、“畜-沼-果-菜”等为代表的种养结合模式和以“鱼虾-草-牧”、茭白田套养鳖、“鱼-贝-藻结合”为代表的水体混养、轮养、种养结合等10种生态循环农作模式得到推广。

市农技专家表示,将一个产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补充,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就能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对接,获得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减量化投入,测土配方施肥

一片绿油油的蔬菜、水稻,偶尔有几只鸭子在田间飞过……位于鄞州区古林镇前虞村1000多亩的“天胜农牧”农场,以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四不用”远近闻名。

不施农药,培养吃掉害虫的益虫、益菌,适时放到田头;不施化肥,将养殖场的粪便当肥料。而且,在农场内形成了一个小循环:蔬菜叶、秸秆喂猪、牛,猪、牛的粪便发酵、施肥。连雨水也通过相连的水沟,进行循环利用。前不久,该农场获评“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天胜农牧”是民间力量尝试生态循环农业的一个特例,虽难大面积推广,但其发展理念和生产模式已引起专家高度关注。

当前,面对日益衰弱的环境承载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已是当务之急。

土壤施肥、施药能“对症下药”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市通过大量的测土分析、田间试验、配方校验等工作,建立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和蔬菜、旱粮等主要农作物的优化施肥模式。同时,按照“合作社带动、产业联动、肥料企业参与”的方式,初步实现“测、配、产、供、施”五个环节的有效衔接。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使用配方肥,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了化肥用量。“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0多万亩次,建成各类示范区1100余个,减少不合理施肥量5080吨。

农药减量方面,通过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应用物理防虫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农药用量。“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减少了不合理施肥,促进了化肥减量增效和农田地力保护,达到既生态又循环的目的。”农技专家说。

清洁化生产,让田野重现绿色

地膜、农药(兽药)包装物等废弃田间,秸秆焚烧,造成环境污染。

我市的鄞州、奉化、慈溪等地作为浙江省试点,率先实施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利用,实行村有点、镇有站、县有处理中心。如今,全市年产生农用地膜等1.1万吨,有近9000吨回收。同时,全市新建畜牧场沼气工程和秸秆沼气工程131处。全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84%,基本消除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重拳出击,治理违禁未批养殖场,从源头上治理。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为东风,到去年底,全市已关停、搬迁禁养区养殖场2731家,治理小规模养殖场636家,改造修复年出栏100头至1000头规模生猪养殖场1289家。全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已初步建成,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正在形成。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