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突发·现场 正文

江北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投资交易平台诈骗案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1 08:51:33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江北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投资交易平台诈骗案,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

漫画 沈欣

“您好,这里是××投资公司,请问您有兴趣炒股吗?我们可以为您提供可靠的内幕消息……”很多人在接到这类电话时会不予理会,但也有些人会多问一句:“什么消息?”

当您在对方的“循循善诱”下,投了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进入股市,却会发现,对方推荐的股票似乎并不给力,搞不好甚至血本无归。

今年4月下旬,江北警方成功破获一起涉案总金额达3000余万元的系列性网络投资交易平台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80多名,其中6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他们为1000多名受害者推荐过股票,自己却从来不碰股票。不过,他们不碰股票并不是深知“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

“专家”荐股却连连亏损

杨先生退休在家。他的生活可以说是时下很多“中国大妈”、“中国大爷”的缩影:没有太多的兴趣爱好,大把的空余时间贡献给了股市。

以杨先生为代表的炒股群体有着鲜明的特点:手头有闲钱;消息不灵通,最爱听也最爱信各种“内幕”。

那家“私募管理公司”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杨先生的电话,就派小姑娘出马了。电话里,小姑娘的声音听起来很年轻,可讲出来的话却很老道:“杨大哥,你是资深老股民,什么大风大浪都经历过,像咱们散户孤军奋战赚钱是比较困难的,找一家有实力的机构合作,跟在大资金后面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像现在这种行情,肯定是早合作早赚钱……”

字字句句都说到了杨先生的心坎里。杨先生不知道的是,这番话,小姑娘每天要对着N个“潜在客户”说。“上不上钩”就看各自判断,反正杨先生是动心了。

不过,杨先生最终“上钩”是因为小姑娘没有急着让他掏钱,而是先免费给他推荐了两支股票。毫无悬念,这两支股票一路看涨。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杨先生果断决定“入会”,因为只有“入会”成为会员,才有资格得到“专业操盘手”的推荐。

当然,“入会”是有条件的:“会员费”13800元,“保证金”20000元。

付钱之后,杨先生很快得到一位“专业操盘手”的“吐血推荐”。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大盘全线飘红,这支股票竟然逆势而下,让杨先生亏了不少钱。

自己可是掏了真金白银的会员,杨先生很火大,可小姑娘却说:“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我们的老师也不是股神,但给你推荐的股票是经过专业分析的,我建议你继续补仓,要是你胆小,不继续持有,那今后几个涨停都跟你没关系。”

就这样三个月过去了。杨先生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赚得盆满钵满,反而还有所亏损。

“我们给你换个高级老师。”面对杨先生的指责,小姑娘希望杨先生能给点时间,让她来证明公司的实力。只是,“高级老师”也回天乏术。

杨先生是2014年8月入会的,2015年1月下旬开始,他就再也没接到过小姑娘打来的电话。“入会”前,可是三天两头一个问候电话。杨先生也尝试回拨过电话,可电话怎么也打不通,QQ发过去的消息也是石沉大海。越想越不对劲,杨先生决定向派出所报案。截止到报案时,他的经济损失达5万元。

与以往不同的诈骗

利用所谓的内幕消息实施诈骗,一般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方式是通过“代炒股”来骗取受害人的本金。而在这起案件中,从表面上看,对方只是赚了点“手续费”。

在对部分受害人的走访中,对方也是表现出一脸的诧异:“骗子?不觉得啊。”作为这家“私募管理公司”的会员,这名受害人算了算,除了缴纳的各种“会费”、“手续费”和“咨询费”,还赚了不小一笔。

这究竟算不算诈骗?民警唯有抽丝剥茧,寻求真相。

当初杨先生入会时,对方曾通过电脑发来所谓的入会合同,上面登记有公司名字和在上海的办公地址。可民警赶到却发现“查无此事”,问了大楼的保安,也说楼里从来没有入驻过这样一家公司。民警又去工商部门查了查,同样也没有相关的登记信息。

更重要的是,民警在调查中发现,公司提供给会员用来汇款的都是个人账户,而且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大额现金从不留过夜。

民警心里有了底:基本可以确定这是一起诈骗案。

再狡猾的狐狸也会留下蛛丝马迹。经过两个多月的缜密侦查,今年4月20日,江北警方组织100多名警力,在上海警方的配合下,成功将80余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当场查获作案电脑12台,涉案金额200余万元,涉案银行卡30余张,内有存款800余万元。

抓捕当天,刚好碰到这家“私募管理公司”发工资,当场缴获的200余万元现金中,有一半是员工的工资。

“操盘手”从不碰股票

据这家私募管理公司的负责人,安徽人郝某交代,她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原来在别家类似的“股票推荐机构”工作,在熟悉行骗套路后,就出来单干。

郝某的“私募管理公司”是从2013年开始运行的,刚开始只有20多个员工,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自家亲戚。

郝某也没料到,公司的业务发展如此迅猛。今年过完年,公司刚搬了新的办公场地,员工人数也增加到80多个。正准备大展拳脚,没想到被警方一锅端了。

民警说,破这个案子,最关键是要揭开所谓私募公司的神秘面纱,让大家看看他们是怎么把钱骗走的。

这家私募管理公司的层级结构不算太复杂,大致分为四层:经理,主要负责公司的整体运作;财务,主要负责审核每个员工的业务量,确保每笔汇款准时到账,能坐上这个位置的,都是郝某的亲戚。

接下来就是组长,公司一共有6个组长。组长有着双重身份;对内,组长管理“话务员”,就是直接给股民打电话的那些人;对外,组长还要扮演“专业操盘手”、“老师”的角色,给股民分析大盘,推荐股票。

而“话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潜在客户”打电话。

有些受害者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这些“话务员”和“老师”平时说的都是专业术语,听起来非常有道理。实际上,当这些人在电话里跟受害者侃侃而谈时,她们面前都放着一个本子,里面写有各种各样受害者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诸如“怀疑公司的真实性”、“不敢下单购买”、“万一亏本了”等等,凡是受害者可能想到的问题,都会有“标准答案”,这在业内也被称为“话术”。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家公司里从上到下,所有人对股市都一窍不通,甚至连大盘都看不懂。即便是郝某,也坦言自己从来不炒股,而所谓“推荐”,都是随便说说的。

“赢了,没话说;亏了,我们就会建议对方继续补仓,等待反弹。”郝某说。其实新员工干上两三天,就会明白这是一份骗人的工作。那么,他们为何会泥足深陷呢?

记者在警方收缴的证物里发现了一份《执行48字真经》,包括“8字方针:认真第一、聪明第二”、“16字原则: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反复”等。而在一份手抄的“话术”末尾,记者还发现了组长的批示: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加油,看好你。

当然,支撑这些员工在公司继续干下去的,还是赤裸裸的金钱诱惑。按照公司规定,“话务员”和组长的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和提成两部分,骗得越多,提成就越高。一个组长的月收入在7万元左右,而一个业绩出色的“话务员”每个月差不多也能拿到这个数,即便是业绩最差的,也是月收入过万,而这些钱,都是来自于受害者的口袋。东南商报 记者 石承承 张贻富 通讯员 杨熙瑾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