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潘瑞莲:少时为学戏签三年“生死契” 晚年助戏迷实现越剧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5-17 06:59:50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潘瑞莲:人生如戏

潘瑞莲:人生如戏

1962年,越剧、秦腔、豫剧等剧种的旦角拜著名京剧男旦崔荣英为师。后排左二为潘瑞莲。

潘瑞莲:人生如戏

潘瑞莲年轻时的演出照片

“寻找草根文化达人”系列报道④

14日上午,市老年活动中心,年届八旬的潘瑞莲正在给学生上课。满头银发的她,精气神全然不输年轻人。每周有三天,潘瑞莲都准时出现在这里,教三个班的学生唱戏。“他们都很热爱戏曲,虽然扮相、唱腔不如年轻人,大家还是很努力。我年纪大了,教不了专业学生,但可以帮更多的业余戏迷实现越剧梦。”

从13岁拜师入行起,潘瑞莲的人生与越剧结下不解之缘。悲喜起落,不断辗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要比戏剧精彩得多。”

记者 林旻/文 崔引/摄

少女有梦

为学戏签三年“生死契”

潘瑞莲是舟山定海人,在家排行老四,上面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在定海县城开了一家理发店,母亲操持家务。才上了两年小学,潘瑞莲就回到了家里。“一方面当时家里收入有限,孩子多,另一方面父母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上学的机会就让给了哥哥们。”

1946年,潘瑞莲跟着母亲一起去了上海,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大哥潘瑞发。“当时我们住在上海南市,母亲喜欢听越剧,所以经常带着我一起去看戏。”舞台上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和优美的唱腔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10岁少女的心。很快,潘瑞莲变成了越剧迷,看完戏回家还学着唱,年纪小小学得有模有样。“我特别喜欢上海越剧团的著名小生陆锦花,扮相英俊,嗓音清亮,很想拜她为师,可惜最终没能实现。”1948年,时局动荡,物价飞涨,眼看着生活越来越难,潘瑞莲跟着大哥和母亲回到了定海。

1950年4月,一个名为“大喜越剧团”的团体来定海演出,剧团里的青年小生许子龙极受欢迎。母亲看她下定决心要学戏,就托了熟人介绍过去。尽管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潘瑞莲对拜师那天的场景还记忆犹新,“那是1950年11月的一天,红砖铺满地,蜡烛都点起来,是一场非常正式的拜师仪式,很多人都来看。”行过大礼,潘瑞莲还跟剧团签下了三年的“生死契”,再苦再累,生死都与师父无关。就这样,潘瑞莲正式踏上了戏曲之路。

很长一段时间,潘瑞莲都在剧团里打杂、跑龙套。1951年,她跟着许子龙从定海到镇海演出,又从镇海一路演到宁波城,加入了新艺越剧团。1952年,新艺越剧团和佩卿越剧团合并,潘瑞莲又成了佩卿姐妹越剧团的一员,“我跟着师父唱小生,但是小生太多了。而且师父当时只是三肩(越剧术语,按角色重要程度分为头肩、二肩、三肩等)小生,我更是没什么上台的机会。”

毛遂自荐

从“龙套演员”到当家花旦

1953年1月,剧团要排越剧《红楼梦》,毛佩卿演贾宝玉,邢艳芬演林黛玉,白玉琴演王熙凤。“有一天,刘涛导演找我谈话,说这个戏里的旦角多,你的个子和扮相比较适合袭人这个角色,要不要试着改行花旦?”正是导演的这个建议,让潘瑞莲的人生出现了转机。演完袭人之后,潘瑞莲从零开始,改行学起了花旦。

没有师父教,潘瑞莲一有空就躲在台下看戏“偷师”。1953年,著名花旦白玉琴到了佩卿姐妹越剧团之后,潘瑞莲专门盯着白玉琴的戏看,一招一式都记在了心里。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1954年,剧团在天然舞台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一天出现了状况。扮演祝英台的邢艳芬突然发烧,白玉琴又在休产假,一时找不到人演,而当天的戏票已经售出。这时,跑龙套的潘瑞莲站了出来,毛遂自荐顶替出演祝英台一角,“我就凭着平日里白玉琴演出的印象来演,没想到观众非常喜欢。”

“梁祝”之后,好角色纷至沓来。《拾玉镯》《秦香莲·闯宫》《贩马记》《箍桶记》……其中,《箍桶记》中的“九斤姑娘”一角,让很多观众甚至忘记了潘瑞莲的真名,“九斤姑娘”一度成了她的代名词。

1958年,年仅23岁的潘瑞莲挑起了宁波越剧二团当家花旦的重任。与她搭档的是小生新秀筱佩卿,共同演出的《吕布与貂蝉》《花木兰》《风流皇帝》《云中落绣鞋》等戏颇受市民喜爱。两人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姐妹缘分也一直从宁波延续到了新疆。

“1959年,新疆建设兵团政治部艺术剧院要在乌鲁木齐搞十大剧种的剧团,来宁波挑选演员支援边疆。当时一共选中了宁波越剧二团的85人。我和筱佩卿都在其中,开始说就去三年。”可谁也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年。

出发前,潘瑞莲和正在交往的上海青年金定安举行了结婚仪式。“1959年7月1日我们在上海领证,7月13日就坐火车去新疆了。走之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顿饭。”说到这里,潘瑞莲停顿了一下,“老头子还在的时候说过,虽然我们结婚五十年,但真正相处的时间实在是很少。”

新疆十年

越剧之花闪耀天山南北

初到乌鲁木齐,潘瑞莲和筱佩卿被安排在同一间宿舍,每天早起练功。“当时有秦腔、豫剧、京剧、越剧等十大剧种的演员,来自天南海北,我们在室内练,杂技团在室外练,每天都特别热闹。”对于女演员来说,缺水是生活中的一大难题,“要卸妆、要洗澡,大家苦中作乐,想着法子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越剧团在宁波赶排了几出大戏带去新疆,《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等,“最开始演《西厢记》,但是当地群众说看不懂,不喜欢。最受欢迎的是‘梁祝’,因为1954年同名电影在新疆放过。这出戏连演了十几场,每场爆满。”潘瑞莲演祝英台,筱佩卿演梁山伯,委婉动人的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两年多时间,剧团走遍天山南北,在生产建设兵团各农牧场慰问演出。

1962年4月,在著名京剧男旦崔荣英的教导下,潘瑞莲的表演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时全国流行拜师热,兵团政治部组织了越剧、豫剧、秦腔等剧团的旦角演员向崔荣英拜师学艺,他的指导对我帮助很大。”

“1962年年底,我们带着《王子与公主》回到宁波汇报演出,在市工人文化宫连演两周。”该剧根据维吾尔族民间传说《渭干河》改编而成,筱佩卿饰演正直勇敢的王子帕罗阿特,潘瑞莲饰演坚强美丽的公主西林。华丽的布景和优秀的演员,让这出戏在宁波大受欢迎。

在新疆十年,潘瑞莲一共回家四次,除了那次演出,两次因为生产,另一次是为母亲奔丧。“1967年冬天,我从乌鲁木齐出发,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和轮船,赶到定海老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那天晚上站在母亲身边,既疲惫又难过。想起这一路的变化真是像演戏一样。”对于家人,潘瑞莲始终心怀歉疚,“两个孩子出世以后,我都不得不很快回到新疆去。他们一直由母亲和姐姐代为抚养。”

刚刚经历失去至亲的悲伤,回到新疆后的潘瑞莲再次遭遇重创,文革中她和队友们一起被赶下了舞台。1969年7月,剧团解散,大家各奔东西,潘瑞莲回到了宁波。

晚年余乐

助戏迷实现越剧梦想

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后,1972年,潘瑞莲在苍水街道干起了和戏曲专业截然不同的喷漆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潘瑞莲带着七个工人把这家喷漆厂办得有声有色。

1980年,镇明越剧团成立了,邀请潘瑞莲担任副团长兼导演,先后导演了《白罗衫》《分玉镜》《双狮图》《云中落绣鞋》等剧。1993年,宁波市戏剧家协会越剧研究会成立,潘瑞莲不仅当选为理事,还和邢剑鸣一起办了第一期《追鱼·书馆》培训班,手把手地教戏迷演戏。由于讲授耐心、教法自成一套,深受广大戏迷的敬仰和爱戴。遗憾的是,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潘瑞莲回家静养。

1999年,家中的一次变故,又让她回到了越剧世界。“那年儿子生病去世,我在悲痛中走不出来。有个老朋友找到我,说一个学校急需越剧指导老师。我文化程度不高,除了越剧别的什么都不会,一度还觉得后悔,为什么年轻的时候不多学点技术。现在回头想想,这可能就是我跟越剧的缘分,也是因为越剧,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兜兜转转数十年,潘瑞莲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终日与越剧为伴的日子。如今,除了给戏迷上课,每周日潘瑞莲都去居士林做义工,把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从海曙区老年大学到市老年活动中心,潘瑞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业余戏迷,在和他们的相处中,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平和。“以前我对学生很严厉,现在不会了,他们都是在家里当爷爷奶奶的人,出于对越剧的共同爱好才走到这里,作为老师,应该更加耐心、毫无保留地去给他们上课。”今年1月,潘瑞莲为市老年活动中心的学生们编排的大戏《泪洒相思地》在白云实验剧院上演,从剧情到角色,潘瑞莲都做了一些改动,同时又保留了老的唱腔特色。“因为学生多角色少,我安排了主要角色由多个演员扮演,这样尽可能地让更多人参与。他们争做鲜花,也乐当绿叶,是真正的草根明星。”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