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图片新闻 正文

三寸匠心——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6-28 07:55:17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12件成一套。

徐永水和他的白木小件

工具箱里的几十把刀具。

3.美院进修后对白木小件作了改良

当年的这位宁海雕花匠并没有留下名字,有据可查的白木小件传人是100多年前一个叫沈中泽的师傅,再后来便是徐永水的师傅王大外了。

和很多手工艺人一样,徐永水学习白木小件制作的初衷也只不过为了养家糊口。18岁时,徐永水去了王大外的工艺生产合作社做了6个月的专业学徒。别的熟练工一天可以做六七个小摆件,这个年轻人却可以做十来个,顿时让师父刮目相看。

徐永水的雕刻步骤是这样的:先选一块大小合适的白茶木,用钢丝锯锯出大体的形状、厚度;然后按照自己的构思,用平刀、圆刀、三角刀代替笔,逐一雕镂至成型。工具箱里的几十把刀具,常用的有近十把。最后一个步骤是点睛,用铅笔给人物或者动物画上眼睛。

1963年,徐永水被保送到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在美院,他看到了老艺人制作的白木小件。这些作品线条简单空灵,人物栩栩如生。在合作社里,他一直以速度为荣,作品也一直颇受好评。可站在这些作品前,徐永水忽然有一种挫败感。不久后,他开始专项进修白木小件的艺雕课程。这一段时间的进修,给了徐永水一种全新的体验。

回宁海之后,徐永水对白木小件进行了一些改良,“它之所以受欢迎,并不只是因为人物造型,很多雕刻更细致更逼真,但白木小件更是以场景感取胜。”从那以后,徐永水就将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渔樵耕读”作为白木小件的创作题材。相比史原榭带来的美国收藏的白木小件作品图,徐永水雕刻的人物简单许多,有些甚至没有具象的五官。“无论在造型还是内容上,从民国以后,白木小件的风格都趋向更加简约。”徐永水整理了一套12件白木小件,让史原榭带去美国。

4.因为简约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

宁海民间雕刻工艺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白木小件是宁海最早走出国门的工艺品。在清中晚期,每逢圣诞节前夕,外国的传教士就会在宁波大量购入白木小件,因为造型生动、价格便宜,传教士们打算带回去做赠品。当时白木小件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顶峰。 

有一件事让徐永水印象深刻。1959年,徐永水带着白木小件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把白木小件的精品带到了故宫博物院,参加展出。那时合作社变成了宁海工艺美术厂,当时整个厂共有40多个人在做这个活儿,一个月的出口量可以达到一万多件。 

1976年,白木小件的出口量从每个月一万多件锐减到了一千多件。从事这个行业的,也只有十来个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企业合并,工艺美术厂并入塑料二厂,徐永水也从工艺美术厂转入了林特局园林处。雕刻师放下刻刀转了行,白木小件也因此走下了历史舞台,从众多的民间工艺品中销声匿迹。

一直到了2010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徐永水和已经疏远了将近30年的与白木小件有关的记忆重逢。随后,他整理出了已经许久没有动过的雕刀工具。“其他门类的雕花作品往往会选择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惟独白木小件这门手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生活和劳作状态。”徐永水说,正是白木小件的简约造就了它的与众不同,“东西虽小,但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不要失传。”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