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以前是乐善好施严康懋的故居 如今成为爱心平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01 07:22:31   稿源: 现代金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沿广德湖路一直向南,途经鄞州钟公庙街道铜盆闸村,就会发现一处清末民初的历史建筑。

别看样子有些其貌不扬,背后的主人却大有来头,他便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叱咤上海和宁波金融界的著名大贾严康懋。

对于严氏族人来说,严康懋虽为富商巨贾,却一向节俭、乐善好施,至今,一些年长的村民还能比较完整地说出口耳相传的故事。

发迹后不讲派头

穿长衫布鞋吃粗茶淡饭

铜盆闸村严家自然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跟许多近郊村落一样,随着新城区建设,村民渐渐告别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老底子的东西开始流失。

然而,就在村子的一角,至今保留一批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群。据鄞州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这是民国早期“宁波帮”杰出代表、上海工商业主严康懋建造,现存严氏宗祠、严氏故居、严氏义庄、严氏义仓等建筑。

根据资料记载,严康懋,又名严英、严正英,1878年出生于铜盆闸村严家。十几岁的时候,他带着父亲去世时留下的资产到上海闯荡,和几位宁波同乡合伙开办了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迅速积累财富。

在上海、宁波两地,严康懋拥有银行、钱庄多家,还有木行、药行、参行遍布省内多地,曾为上海总商会第八任会董。宁波老话道:“一言堂百货多,二(严)康懋钞票多”和“三北虞洽卿,宁波严康懋”,讲的都是严康懋的富裕。

村民严长方,和严康懋隔了四代。儿时,他听长辈们说,发迹后的严康懋不讲派头,出门总是穿着长衫布鞋,吃粗茶淡饭。每次回乡小住,遇到乡里都是客客气气的,唯一的儿子也在这里出生。

回乡创办康懋学校,让族人子弟免费入学

动荡的年代,人们没地方读书,不识字的很多。和许多富商的做法类似,严康懋有钱后第一件事就是回村办学校。

翻看《钟公庙街道志》记录,1920年,严康懋向出生地严家汇头捐银元10万元,创办“康懋学校”让族人子弟免费入学。校产、校田为学校常年经费。学校的具体位置,就是现在严氏义仓的附近。

“我们族里的孩子,读书不掏一分钱,只要成绩好,可以一路保送。有一些别村家长羡慕这里师资条件好,自费送孩子来上学。热闹的时候,差不多有100多人同时就读。”在此读完小学的村民严友德回忆。

灵桥改建中山公园筹建,严康懋出钱出力

鄞州区文管办主任谢国旗介绍,在这片建筑群中,严氏故居是最不起眼、最小的院落,仅是严氏宗祠的五分之一大。

年过80的严永康从奶奶那里听过:每年,这位大贾都要给村里的独居老人免费发放粮食。严氏族人谁有困难可以到义庄吃饭,生病了也可以到义庄免费就诊。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宁波老城区几个地标建筑的改建、筹建,严康懋都有出钱出力。1926年,为改建宁波老江桥为现代化的灵桥,严康懋在沪甬商界间奔走呼号,筹措资金,并任“建造灵桥筹备处”副主任。1927年,他又参与筹备建设中山公园——宁波第一个休闲公园,并成为筹备委员会成员。

上世纪30年代编写的《鄞县通志》里,严康懋被载入“近代人物篇”中的两个人物之一。1929年11月4日,严康懋病逝,享年52岁,当时宁波各大报刊均用显著版面刊登了他去世的噩耗并发布祭文,出殡当日,不少市民自发站在路上为他送行。

●链接

严氏建筑群成国内首家公益慈善综合体

如今,这片慈善建筑群成了爱心的延续。6月17日,国内首家公益慈善综合体“善园”,在严氏建筑群内举行奠基仪式。

“千百年来,正是像严先生这样的先贤名人为家乡兴学助医、铺路造桥、扶困济贫,为鄞州赢得了‘义乡’的美誉,也孕育了‘向善求义’的文化基因,”鄞州区文明办主任陈琪树告诉记者,“如今,‘造桥女孩’严意娜、‘献血明星’郑世明、‘天使奶奶’胡秀芝等爱心人士的涌现,更是鄞州‘慈风义俗’的传承和发扬。”

据介绍,善园是鄞州打造“义乡鄞州”公益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建成后的善园,将以公益慈善文化为主题,集展示、体验、参与、服务于一体,成为传播善心善意、传递真情的爱心平台。参观者既可以参观游览,又可以成为公益慈善志愿者,是国内首家综合性的公益慈善平台与载体。□现代金报 通讯员 续大治 董磊艳 记者 樊莹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