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宁波新闻联播 > 北仑 正文

梅山老兵林海发:从讨饭娃到血洒战场的英雄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02 11:11:05   稿源: 北仑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梅山老兵林海发:从讨饭娃到血洒战场的英雄

图为林海发在建党94周年纪念日,遥向牺牲战友敬礼。(记者 匡野 摄)

梅山老兵林海发:从讨饭娃到血洒战场的英雄

图为1950年4月19日,在解放舟山(定海)战役中,林海发(前排左四)与侦察连青年突击班战友在柴桥的合影。 (记者匡野翻拍)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匡野 通讯员 沈琼云 张铭军 谢燕娜)今年80岁的林海发老人,是梅山街道梅中村人。70年前,10岁的他从家中偷偷跑到外面讨饭;68年后的2013年,已是耄耋之年的他带着妻子,带着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十几枚战功勋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昨日,记者在梅山敬老院拜访了林海发老人。林海发出生于1935年7月4日,过2天就是他80周岁生日。老人满头银发,背有些驼,但精神矍铄。

10岁时从养母家负气出走,在宁波行乞时遇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地下党员

林海发出生在梅中担峙村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原本姓叶。家中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排行最小。1944年,由于家境十分贫困,父母将他卖给了梅西村龙底一户林姓人家当儿子,这才改姓林。

“当年我家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这么多人要吃饭,总不能都等着饿死。”林海发告诉记者,当时的梅山普遍存在吃饭困难问题,将孩子过继给他人并不是个例。最后,林家人以100斤地瓜干把他换了去。“当时林家只有一个养母,和一个老太太,按辈分讲,我应该叫她奶奶。除此之外,家中没有别的男人。而且奶奶对我也不是很好,经常凶我。所以一气之下,我就逃跑了。”林海发说。

1945年的一天,林海发趁着抗日战争时期到处比较动乱和同村一位姓李的童年伙伴,一起结伴出走。这位李姓的伙伴和他一样,都是家中迫于无奈过继给人家的。随后,两人一起讨饭。当走到柴桥时,小李被柴桥李姓族人收留,而林海发因为是外姓,没有人愿意接纳。

林海发孤身一人一路来到宁波城区。没想到,在宁波城区行乞时,遇到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一位地下党员,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位地下党员以行乞掩饰自己的行踪,将在日常的行乞过程中获取到日伪军的情报,送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所在的四明山抗日革命根据地。

那一年,林海发10岁。因为林海发是宁波本地人,会讲地道宁波话,加上年纪小,不容易被怀疑。在了解了林海发的身世背景后,这位地下党员向组织汇报,决定将其留在自己身边,一来传递情报更加方便,二来可以为党培育好苗子。

“我们一起行乞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他突然往我衣服里塞了一个小竹筒,竹筒里面有一张纸条。让我不要拿出来,直接送往余姚梁弄镇。”林海发说,到了目的地后,他便知道了那位让他送信的人的真实身份。

随军北上,加入华东野战军后参加过淮海战役

“战乱年代,能够为党做点事,觉得很自豪。”林海发说。直到抗战胜利,日军投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开始北撤,林海发也随军北上。同年11月,浙东部队北撤至江苏涟水休整、整编,林海发后来随其中一支部队到达山东,并加入华东野战军,参与解放战争。

1945年12月参加高邮战役;1946年1月,为配合津浦路阻击战,攻克陇海路(今兰州—连云港)东段运河、炮车等车站;1946年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与国民党部队的激烈交战中,数1948年11月6日爆发的淮海战役最让林海发记忆深刻。

历史书中曾记载: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而对亲历战争的老兵林海发来说,这是一场最令自己自豪的战役。“不是有句话,叫‘打赤脚的赶跑了穿皮鞋的’,指的就是这场战役。”林海发说,当时解放军参战的兵力只有60万,而国民党部队有80万。一个是小米加步枪,一个是机械化重兵集团。

那小米加步枪为什么能打败装备精良力量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呢?

说起这段往事,林海发兴致高涨,他感慨万千地回答道:“这一切都是缘于人民群众!”淮海战役爆发前,林海发和战友经过山东省一片村庄。路过该村庄时,当地老百姓拿出自家仅有的面粉,做成煎饼给他们吃,自己却带着一家老小吃着山上挖来的野菜。

“为了给我们的战马喂粮,他们还上自家屋顶,把用来遮风避雨的干草,掀下来拿来喂马。”林海发说,战士们都看在眼里,哭在心里,在上战场前,大家更加是鼓足了劲,因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赶紧打完仗,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

淮海战役后,随部队南下,到大榭、金塘、登步岛侦察

1949年1月,在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浴血奋战下,战场上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共产党一方。在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前,共产党得知部分国民党部队兵力开始南撤,为了进一步消灭剩余力量,华东野战军乘胜追击。1月3日,是华东野战军南下的日子,也是林海发第一次穿上军装的日子,那一年,他14岁。

同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由于林海发年纪小,又是南方人,部队决定让他担任六十八师侦察连通信员。随后在南下过程中,他还参加了解放南京、杭州、上海、舟山群岛等战役。

在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地区剿匪作战期间,1950年4月19日,林海发所在的侦察连青年突击班还曾路过柴桥,但因为考虑到侦察员任务保密性很强,不能轻易暴露身份,他克制住对亲人的思念,自觉遵守部队纪律,一直没有回梅山老家看看。

幸好当时柴桥一照相馆为林海发及其所在的侦察连青年突击班拍摄了一张合照,给他多了一份念想。虽然这张照片年代已经久远,但林海发依旧保存得很好。

在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部队利用林海发会讲本地话的优势,派他打扮成渔民装束,前往大榭岛、六横岛、金塘岛、登步岛等处侦察,为部队搜集国民党军队防守情报。

1950年11月初,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地区剿匪作战结束后,林海发随部队返回上海周浦。到达上海后,部队连夜坐上北上辽宁的火车。“当时所有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火车一直急促地开着,开了很久,虽然大家沉默不语,但心中知道,肯定有件大事在等着我们……”林海发说。

在朝鲜战场被美军刺伤

据林海发回忆,在前往目的地途中,部队所坐的是一种铁路货车,是当时志愿军常用的军列(普通的铁路货车,也叫“闷罐车”),一个排一个车厢。

“直到火车在辽宁丹东停下后,我们看到当地老百姓拉着‘热烈欢迎志愿军’的横幅,以及站台附近的武装兵和两边摆满的猪、鸭、粉条等食物时,心里才明白。”林海发,“原来这次任务,是来参加抗美援朝的。”

林海发所在部队是1950年11月份跨过鸭绿江的。当时的朝鲜,寒风凛冽,天空中除了鹅毛般的大雪还有不时来袭的美军飞机。为了躲避敌军的轰炸,林海发和全连170多名战友躲进了山上废弃的矿洞里,白天帮着修桥、铺路,给部队送信,晚上趁着天黑搞侦察。

1951年1月份,为了配合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围攻美军骑兵一师(机械化王牌师),林海发所在的第九兵团在宋时轮、陶勇率领下拦截敌军退路,侦察连连续6天6宿冒着大雪天翻山越岭赶在最前面,后面跟着“老虎团”。因为天寒地冻,全连百分之三十的战友在途中牺牲,大部分战友被冻伤。“在第6天的半夜里,我们侦察连遭遇到了美军一支30人左右的特种兵。他们全副武装,装备精良,而我们只有步枪,当时体力也已耗到极限。经过一晚战斗后,整个连几乎全部覆没,最终只留剩下我自己在内的8人。”林海发说。

“武器比不过别人,那我们只好硬拼,我们人数总比他们多,有些战友直接拉开腰间的手榴弹,口里喊着祖国万岁,抱着敌人同归于尽。”林海发回忆道,当时他自己也差点命丧战场,在交战过程中,一名美国士兵拿起三棱刺刀朝他腹部刺来,刺刀拔出后,肠子也跟着出来。幸好他身上带着一把小左轮手枪,将对方击毙后,他立即拿出急救包,将肠子塞回肚子里,之后,人就倒下,没了意识。

从死人堆里被扒出来送进医院,后回国疗养,接受党的栽培

“等我醒来时,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听护理人员说,我们8个人是部队在死人堆里找到的,由于伤势过重,其他7个人最后不幸离世,就剩我一个人了。”林海发说,全连只剩下他一个人,所有的荣誉也给了他一个人,所以他没有理由活得不好。

休养3个月后,林海发从沈阳桥头陆军医院二分院出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16岁。“出院后,组织考虑到我伤势比较严重,不再让我赴朝鲜战场,而是让我去齐齐哈尔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学习技术,当时学的是通信技术。”林海发说,学习3年后,他被调往东北某空军师通讯总台通信营修理设备,后因工作出色被提为台长。

1954年末,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部(总参二部)缺少通讯技术人员,林海发于是被调了过去。但最让他高兴的,还是那里所有人都是党员。回忆起这段往事,林海发很是激动。因为他从小被党培养,受党教育,把党当作自己的母亲,所以周边人都是党员,他感到无比亲切。

1958年,我国遭遇自然灾害,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林海发就是其中一个,并加入黑龙江八五O农场第三生产大队青年突击队。一年后,因为很多地方缺电,林海发又被调往黑龙江虎林发电厂工作;在发电厂干了一段时间后,组织又将他以调干生的名义调入哈尔滨电力学校学习5年。毕业后,林海发成为一名助理工程师,多年后,又成为高级工程师,直到退休。

兜兜转转七十年,林海发带着妻子回到梅山

“我这一辈子都是靠党的培养,只要组织有需要,我都会义不容辞,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肩负着为人民服务,对党忠诚的使命。”林海发说,晚年他住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新区,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看着儿孙都已成家,加上北方天气比较冷,身体越来越差,落叶归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抗美援朝时,因为经常躲在矿洞里,肩部患了风湿,加上腹部动过手术,站直的话会扯到伤口,所以多年下来,背越来越驼,没办法。”林海发说。2年前,他将回家乡的想法告诉黑龙江省当地党组织,并提出申请,得到支持。“这一辈子,他都是跟着党走,向党作报告作习惯了,你让他不作报告,他就跟你急。”林海发的妻子李淑环说。

回到家乡梅山后,林海发得知大多数亲属已经不在,只剩下二哥和养母。如今,林海发带着妻子住在梅山敬老院中。虽然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房间,但林海发和妻子心满意足。近日,林海发还学会了二胡,伴着妻子的琵琶,在暮年生活中“琴瑟和鸣”。

兜兜转转七十年,林海发带着原籍吉林长白山的妻子回到梅山,好像他从来不曾出过这座小海岛。

7月4日就是林海发的生日,他希望现在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实现70年前战友们心中的梦想,过上幸福生活;同时,他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发奋图强,将祖国建设得更好,珍惜当下。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