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万里的宁波情缘:从一所学校的起步到一座城市的发展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7-18 10:30:04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从一所学校的起步到一座城市的发展

1985年10月29日上午9时,万里(左)、包玉刚夫妇步入宁波大学广场,参加宁波大学奠基典礼(资料照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的逝世,引发了许多人深切的追思。

这位离开政治舞台中心已20年之久且又刻意保持低调的老人,从来没有被遗忘。那些数不清的缅怀和哀悼,将很多人的思绪又带回了改革开放前半程那段激情岁月中去。

而宁波人民说得最多的,是1985年的那个秋天,万里来到宁波。他参加了宁波大学的开工奠基典礼,紧接着又主持召开了宁波开发和发展现场办公会议。从那一天起,这所学校和这座城市,同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记者 樊卓婧 李臻 实习生 车致远 

从开工到开学,他见证宁大的起步

时光回到1984年12月,当时的世界船王、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爵士,决定捐资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创办宁波大学。

一个月后,浙江省政府批文同意宁波市政府关于筹建宁波大学的报告。批复指出:“同意筹建宁波大学,校址在宁波市。”

1985年9月,邓小平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同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时任国务院代总理万里、包玉刚夫妇、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中央和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出席典礼。

昨日,宁波大学建设初期的亲历者,曾担任该校党委书记的贺建时告诉记者,当时的宁波大学,还没有任何建筑,举目望去是一大片稻田。举行奠基典礼的具体位置就在如今学校北大门的旗杆处,并在西南侧新建了一座奠基厅,以供贵宾休息。

当日上午9时,时任国务院代总理万里、包玉刚夫妇登上宁波大学奠基典礼主席台。当时已是满头白发的万里,身着朴素的蓝色外套,手持铁铲,在奠基仪式上和另几位嘉宾一起为宁波大学填土奠基。

从开工到开学,仅仅用了一年时间。

“中国有一个深圳速度,宁波有一个宁波大学速度!”这是包玉刚先生对宁波大学高速度、高效率地完成筹备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1986年11月26日上午,宁波大学举行盛大开学典礼,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第二次莅临宁波大学,亲自为宁波大学开学剪彩。

贺建时当时担任宁波大学党办主任,在开学典礼中负责接待工作,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  

开学典礼现场设在新建的一、二号教学楼之间的大踏步上举行,大踏步上空悬挂着四个大红灯笼,衬托出喜庆的气氛。主席台上坐着来自国内外的贵宾,台下是宁波大学第一批280名学生及各界嘉宾。

当时,万里坐在包玉刚左侧,身着黑色大衣,极目环视这所全新的学校,露出满意的笑容。开学典礼上,万里虽然没有致辞,但他作为国家领导人亲自为宁波大学的开学剪彩。在开学典礼后,万里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新建的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会见了教师和国内外著名学者,并给予高度肯定。

而在前一天,也就是11月25日下午,万里为参加开学典礼提早来到宁波,并接见包玉刚先生。在接见中,万里高度评价包玉刚先生捐建宁波大学的义举,“这是为宁波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说,以前宁波出去多是劳务输出,而今后则要抓教育,可以多多输出人才。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一锤定音

在开学典礼上,280多名学生见到了他们敬爱的副总理万里,知道他是学校建设工程的奠基者。但很多人当时并不清楚,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还影响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影响着他们以及后面一届又一届宁大学子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

“除了为宁波大学的建设工程进行了奠基,万里还为宁波大学的办学思想起到了奠基作用,”贺建时说,“宁大建设新型综合性大学,他可谓是一锤定音。”

关于宁波大学的办学方向和管理体制等问题,万里是在奠基典礼当天下午主持召开的关于宁波开发和建设问题现场会议上“一锤定音”的。 

贺建时说到了当时的一个有趣细节,1985年的宁波城还没有一个像样的会议室,后来市政府了解到,镇海石化总厂有个会议室稍微好点。于是,这个关于加快宁波开发和发展问题的重要会议就在镇海举行。

会议上,万里同志说,这次来宁波有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参加宁波大学的开工典礼。包玉刚先生这次对宁波、对浙江、对我们国家作了一个大贡献,这是子子孙孙的大事,是件好事,所以我特意来参加。再一件事情,就是要研究一个问题,对宁波加快开发与发展的问题。

学校办起来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万里首先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及方针提出了建议。

“当前我们国家要搞现代化,缺人才不行。解放以来,我们是注意了教育,注意了人才培养的,但一般大学主要是按苏联模式来培养、设置的。因此我们理工科大学设得比较多。所以当前我们碰到了这个问题了,一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我们这几种人才就显得非常缺乏,第一个是经营管理,第二个是金融我们玩不转,第三个是外贸人才,第四个是我们好多经济需要立法,没有经济立法方面的人才,只能参考外国的,不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立法需要经济的法学博士。这类人才我们特别少……”

“这方面的希望我寄托于大学,特别是包先生捐助的这个大学,这种人才是不是在大学的设置上,要多培养一些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这个大学恰恰在宁波,宁波人、浙江人是最会经商的。宁波帮经商可是谁也经营不过的,这个地方是出人才的地方。”

关于学校怎么建设,万里也提出了建议,“我希望能够通过香港或者通过英国,跟剑桥或牛津挂钩,我们这方面的教材和教授不足,也可以聘请一点,聘请他们来讲学。”贺建时说,当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建议是非常超前的。

更为重要的是,万里还提出:“宁波大学要办成第一流的大学,给我们国内补充这样的人才,这个世纪不行的话下个世纪嘛。”

最后,万里同志说:“关于大学我提个方向,体制问题由省、中央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看看你们两家以谁为主。”当时国内大学的管理体制一般分为省管、部管和国家教委管等,而由省、中央教育委员会双重管理尚是第一次,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万里拍板确定了宁波大学全新的管理体制。

“改革精神、要开放,不能封闭办学,要培养符合国家发展、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学科覆盖面要广……这些办学构想,虽然在这之前陆续有宁波籍教育家提出来过,但万里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把这个思想提出来,就是一锤定音,对宁波大学办成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思想起到了奠基作用。”贺建时说。

之后,万里一直关心着宁波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记者了解到,在宁波大学发展过程中,在万里的关心下,一些骨干教师引进调入宁波大学,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转眼,快30年了。

回忆当年,已经退休6年的贺建时挺感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当年还在襁褓中的学校,已于2000年前后建设成为新型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被列为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本课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跻身中国高校百强行列,已基本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正朝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奋力迈进。

不过,最让贺建时骄傲的,是宁大真的像万里当年所期待的那样,培养出了一大批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这些学子刚好赶上了改革的春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为地方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宁波的开放开发,他功不可没

除了参加宁波大学的开工典礼外,当时万里来宁波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研究加快宁波开发与发展问题。那一天,参加现场办公会的,有时任国务院秘书长陈俊生和国家计委、国家教委、冶金部、交通部、建设部、经贸部、中国船舶总公司以及浙江省和宁波市的主要领导。此外,包玉刚先生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根据现场的一份会议记录,在谈到宁波开发和发展问题的时候,万里首先提到了宁波港、机场等基础设施。

他说,今天新上任的冶金部长也来了,交通部长也来了,他们可以多提点意见,怎么样把港口建设得快一点,好一点,把钢铁厂搞得快一点。

当时的冶金部部长戚元靖说,冶金部已经作了安排,利用北仑港转驳,直接用大轮船进口矿石。当时的交通部部长钱永昌汇报:目前可在北仑港水转水的货物主要有矿石、煤炭、石油三种。我们搞了一个海上驳油平台,投产后效果很好。其他货物的过驳,还要增加一些设施,目前正在制订具体方案。

谈到发展过驳运输的意见以及利益分配的具体问题,当时的经贸部顾问卢绪章给了个建议,各部门联合起来组织一个驳运公司,这个建议得到了参会者的赞许。

万里也非常关注机场的建设,他要求加快速度,提高效率。

根据后来国务院正式下发的会议纪要,会议当场作出决定:由国家经委牵头,交通部、冶金部、浙江省和宁波三方联合成立驳运公司;根据宁波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的需要,加快栎社机场的建设。

此外,会议还决定,成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协调国务院有关部委同省有关部门的关系,加强对宁波经济开发的指导,解决宁波经济开发中的有关重大问题。

这个协调小组堪称“豪华阵容”,万里拍板:建议谷牧担任组长,聘请包玉刚先生为小组顾问。国家计委、经委、财政部、经贸部、冶金部、交通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国务院特区办、口岸办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卢绪章同志和浙江省、宁波市各一位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

根据《葛洪升同志谈在宁波的工作》一书中的记述,葛洪升在文中回忆说,会议纪要都是宁波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条条都非常重要,但他认为,最最重要的是关于成立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这一条,为宁波的开发开放发挥了巨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宁波发展史上的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成立后至1988年6月,举行了多次会议,讨论解决了宁波开发和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国务院专门为一个地级市成立高规格的协调小组绝无仅有,为宁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处长胡国忠评价说,“历史表明,这个小组成为宁波开放开发的‘发动机’。”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