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用乡土教材上课。夏雨摄
近期,象山县东陈乡中心小学校长陈春静亲编的乡土教育读本《月是故乡明———走近东陈》正式出版,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学唱着比自己还“年长”的乡土童谣;家长们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讲起了家乡的民间故事。而对乡民来说,书里记录的悠悠乡史,美美乡景,还有熟悉的家乡人,都能勾起往昔回忆。一本教材,留住了“乡愁”,学生、家长和乡民们都喜欢。
李宁
编写教材,留住“乡愁”
“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海潮。夏季乌贼加海蜇,猛猛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浪里跳。冬季北风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抲……”
打开《月是故乡明———走近东陈》,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家乡童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浓浓的“乡土味”扑面而来。
“希望这本教材为孩子们打开一扇了解乡史乡景、认识乡情乡俗的大门。”其实,早在两年前,陈春静就有了编写乡土教材的想法:“以前学生们在综合实践课上所用的教材,内容都是外地的历史与风貌。我想是不是可以写一本关于东陈乡风土人情的教材,让我们的爱家乡教育有一个可讲、可看、可走的载体,留住‘乡愁’。”
2013年底,陈春静开始查阅《象山县志》、《东陈村志》等大量资料,走访东陈本地年长有识之士,考察当地自然风光、生活风俗、人文遗迹,实地拍摄第一手照片……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东陈乡。
为探问东陈乡的碑刻保留情况,陈春静走访了村里多位高龄老人,其间她得知400年前,东陈乡沙岗村内建有一座石板庙,庙前石柱林立。后来,这些石柱在“文革”中被拆毁,仅存的两块方形石柱也于上世纪80年代下落不明。为此,陈春静多方打探,终于在象山东部的大目湾找到了这两块遗失多年的石柱,随后,她自掏腰包雇了吊机,将这两块“遗宝”运回东陈乡。村里的老人摸着失而复得的石柱激动不已:“就是这两块!消失这么多年终于回家了。”
此外,为收集到最为准确的童谣文本,她以问卷形式向全体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征集,回收了1000余份问卷,最后筛选整理出25段民间童谣,收录在这本教材中。
2015年5月底,《月是故乡明———走近东陈》正式印刷出版,全书分为“家乡史”“家乡景”“家乡人”等7个章节。“东陈有大量的人文资源,但由于个人时间精力有限,只选取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进行编排。”陈春静说。
据悉,该书首批出版3000本,除了学生、家长每人一本,陈春静还把书送到了村委会。一位村民说,“虽然是小学读本,但里面关于家乡的内容能勾起很多回忆,我们也想看看。”
乡土教育,家校联动
“金井头人晒夜谷,章岙人吃夜饭;泥螺虾酱龙头鲓,盐齑黄鱼加大汤,东陈下饭木佬佬;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坨,一嗒咽落……看看这些俗语里面有哪些家乡的习俗?”
教材出版下发后,陈春静就开始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童谣、农谚、俗语,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家乡习俗,还能学习家乡的地道方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挺高。”陈春静说,“目前这份教材已经在四五年级试用,下学期就会正式开设课程,以综合实践课为主要途径,开展乡土教育。”
近年来,东陈乡中心小学立足乡土特色,开设了“汉章读书节”、“茂芳爱心队”和“才华剪纸课”这三大综合实践课。自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四月份都会举办“汉章读书节”。2008年,学校聘请“当代活雷锋”孙茂芳为学校师生的道德楷模。
“三门实践课都以东城乡的名人命名,教材中也记录了他们的故事。”陈春静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综合实践课,在这本乡土教材中,陈春静设计了很多课外实践活动:一次家乡地名的小调查,让孩子们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做一回小导游,带领爸爸妈妈进行家乡景点一日游,跟着父母下厨,学一手家乡的美味厨艺……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让乡土教育跳出平面课本,走进了立体的“生活课堂”。
“在乡土教育的开发过程中,应该在校内校外,在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互动,因此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家长的配合。”陈春静说,“令人高兴的是,很多家长拿到教材后,纷纷表示支持。”
“孩子经常拿着书问这问那,他特别喜欢里面吴虎化龙斗服五狮的民间故事,之前也带他去过‘五狮山’,但从没给他讲过这个故事。今后会给他多讲讲家乡的故事,带他看看家乡的风景。”一位家长说。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