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老百姓在介绍当年浙东区党委成立时的情景。(徐文杰 摄)
寻访地点:慈溪三北游击司令部
寻访内容:1941年5月10日到1943年3月根据地的初创
讲述人:陈树杰,55岁,慈溪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
慈溪白洋湖畔,盈盈清碧,千年古刹金仙寺静静伫立在侧,几经毁葺,风采依然。
这里是鸣鹤镇古城开发的核心地段,青山伴着绿水,点缀着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一到周末,远方的客人就会专程来此踏青赏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73年前,三北游击司令部就是在这里正式成立,标志着抗战时期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初步形成。”要不是当地人陈树杰的笃定,我们很难想象曾经的红色旧址,竟藏于这片袅袅香火间。
径直穿过寺庙,坐东朝西,是一排硬山顶七开间两层楼房,暗红色,墙体斑驳。据介绍,这里曾经是寺庙的藏经楼,也是拆除新建的庙宇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旧址。
楼梯很窄,仅供两人并行,二楼木质地板吱呀作响,右转第一间房子,正是当初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一次开会的房间,面积六七十平方米。窗外是绿色的爬山虎,楼下是香客们的轻声交谈,着实是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比较隐蔽也比较安静,有利于开展武装动员、会议召集等工作,而不被日军发现。”据陈树杰介绍,1942年7月,先是中共浙东区委在宓家埭成立,8月,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此成立,成为指挥三北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指挥部。
其实,三北地区一直是一片红色的土壤。1937年8月到1939年期间,三北地方党组织曾在慈北龙山、五洞闸和姚北临山,领导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北临杭州湾,东濒东海,西南以姚江为界,东南以甬江为界,由于四面环水的地理位置,浦东武装900余人分七批在1941年5月至1941年10月南渡杭州湾至三北———这是开辟浙东根据地的基本力量;第二年,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六师和一师又陆续派遣300余名党政军领导干部,到三北主持工作,他们是后来根据地的重要骨干。
建立办事处、开展“二五”减租、设立后方医院、组织民兵力量……随着人员的逐步集中,一系列的根据地建设也随即紧锣密鼓地展开。
制作救亡小调、救亡歌曲,鼓舞当地群众参与抗日;庄黄济众医院成了新四军的治疗养伤之地;龙山所巩院内建立的凤湖中学,则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力量;三北被服厂,保障着基本物资需求……
针对当地群众深受压迫的痛苦,1942年,谭启龙提出在三北根据地率先实行“二五”减租,第二年该政策在三北地区全面推行。其中规定了几个原则,交租额的最高数量不得超过土地正产量的37.5%,最低不得低于20%,副产一律归佃农;提倡看花议租,限制抱实、计到等死租,降低其在租佃关系中的比重;废除额外剥削,适当增加雇工工资等等。
“‘二五’减租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政治教育,提高了抗战的意识和热情;同时地主的应得利益受到保障。”陈树杰说。此外,三北地区制定了公粮田赋合并征收办法,提出了税收工作的合理方案,建立了浙东银行,发行了抗币,从而保证了部队的给养和抗战经费。在收税措施上,整个浙东根据地的财政收入,除了维持本地区一切开支外,还有节余上缴。
“当时三北老百姓对这支抗日力量认可度很高,也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在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旧址,陈树杰说不久前有个来自余姚的80多岁阿婆前来缅怀,一看到当年留在墙上的“宓家埭之战”小调的歌词,就立马哼唱起来:“田里的菜花黄又黄,胜利的消息传四方……同志们跨过横尸,英勇追击不放松,追到观海卫城旁,把胜利的歌儿高唱……”
据统计,从1942年9月起至新四军北撤,三年中,三北地方武装有三北自卫总队和各县大队区中队,共计17个中队1500余人。三北地方民兵有3.2万余人,在“大破袭”“大反攻”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民兵们毁坏敌方交通,为主力部队做后勤,运送军粮,甚至去除奸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山花烂漫。
如今,这里的根据地旧址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浙东区党委成立处旧址,每到暑期,各高校大学生经常来此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各中小学校还邀请纪念馆工作人员给学生讲革命故事,受教育学生累计5000余人。
相关链接
三北地区大多是平原,不利于游击作战和战斗实力的保存。1942年9月22日,中共浙东区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领导召开会议,作出“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重大战略决策。1943年梁弄解放,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陆续进驻余姚梁弄,并以四明山为中心,建立了比现有浙东区还大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也是全国较大的19块解放区之一。□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实习生 倪姝雯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