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河头村兰屿古道。(村委会供图)
方家河头老街。(村委会供图)
方家河头兰屿客栈。(项一嵚 摄)
□宁波日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曹 刚
鸟在头上欢唱,鱼在脚下畅游,身边溪水环绕,举目绿意盎然。在慈溪龙山镇方家河头村兰屿古道入口,建在溪流上的木质客栈吸引了100多位游客。“翻修老宅原是为了度周末,没想到游客总说,‘我们也想来这里吃饭’!”顺势而为的兰屿客栈老板娘张大姐说,客栈在杨梅采摘期的日营业额超过2万元,每逢周末也是桌桌爆满。
游客为啥非要在这里吃饭?来自上海的陈阿姨道出了大伙的心声:“城里房子是鸟笼,在这里多自在!萤火虫、手磨豆腐、自制麻糍、木莲冻,都是小时候才有的啊!”
修旧如旧,复原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的话,陶渊明在千年前就说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走进这座慈溪唯一保存完整的千年古村,感受参天古树打造的“负离子空调”,脚踏石板路,遥看马头墙,立刻从车水马龙进入“怀旧漫游模式”。
古宅,古树,古井,古道,这是方家河头的“老底子”宝贝。建于明代的刺史第气势不凡,民国时期的洋房中西合璧。被列为省一级保护树木的千年古樟需要四五个人合抱。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方井久旱不涸,掬水而饮的游客大呼“好甜”。十里古道遍植桃花,几十位全副武装的登山客正从附近的达蓬山走来。
村里的老人说,这里好山好水,以前却守着破屋烂瓦。2012年,河头因建设美丽乡村的契机重焕新生。“古村建设不能贪大求洋,修旧如旧是我们的路子。”村干部丁俊臣介绍,村庄建设注重整体规划,请来中国美院专家,买来旧砖瓦旧石板,尽可能复原旧貌。2011年至今,慈溪市、龙山镇总投入3500余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让河头少了断壁残垣,多了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重现往昔韶华。
卖别的,不如卖风景、卖情调
“1500万元的湖景别墅换你的老房子,换吗?”“才不换呢!”
这段“神奇”对话发生在藕池农家乐老板方磊和他的朋友之间。他用于经营农家乐的老房子面对莲叶亭亭的藕池,背靠重峦叠翠的青山,红瓦青砖的三层小楼间藏着几座小花园,难怪他不肯换。“以前当包工头时常被欠款,现在每天守着好山好水稳赚现金!”周末日均5000元的营业额让他尝到甜头,打算把民宿也搞起来。
发展民宿,把游客留下来,也就大大增加了消费机会。村里制定了每间民宿房获得1万元一次性补助的政策。兰屿休闲农庄老板魏旭波带头响应,建起一栋仿古住宿楼。果园、鱼塘、秋千,悠闲的田园风情引来大批住客,30多间客房平时入住率约60%,周末天天客满。“自养鸡鸭鱼,用餐饮带动民宿,以民宿反哺餐饮。”谁能想到,大谈绿色“致富经”的农庄老板三年前是塑料加工作坊主。
和他们一样,不少村民告别利润渐薄的传统行业,转挖“生态黄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年前的1.6万元增至去年的2万元,村里房屋均价从每间几千元“暴涨”至20余万元。
邻村潘岙,守着灵湖不再守穷
方家河头已打响品牌,相邻的潘岙村也看到了摘掉贫困村“帽子”的希望。潘岙村为啥穷?因为村里守着灵湖自然保护区,按规定无法搞工业、办养殖。如今,遍布浙江的“两山”实践经典案例让潘岙村看到了硬币的另一面:守着湖,就靠湖吃湖!
打通300米环湖延伸段后,湖边成了夏日纳凉宝地。经过潘岙村的沿山精品线总长3公里,林立两侧的古树让游客眼前一亮,绕道前来。人气旺了,村民守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笋干、水果、松花粉,田间土产供不应求,“摆摊”的村民每年增收2000余元。
村干部任瑜说,潘岙的旅游建设才刚起步,但已有8位村民试水搞起了民宿。下半年,村里计划建起环湖骑游道和通往河头的古道,同时增设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明年的人气肯定更旺。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