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在新居里迎接宁波的客人。
□记者 黄 合
通 讯 员 勇祖轩
【足迹坐标】比如县达塘乡宁波新村
【走访故事】
窗外,6000多米高的雪山,就像电影画面般一帧一帧地闪过。
青藏高原之上,疾驰的吉普车,不知越过了多少个山头,终于来到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比如县最大的乡镇,达塘乡。
一下车,迎接我们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眼前一排排灰砖红瓦的房子,被笼罩在一片迷蒙之中。
33岁的扎西拉塔,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屋内,端出热腾腾的酥油茶和盛满了人参果的酸奶,还有冒着热气的牦牛肉———据说,这是给远方客人最好的礼遇。
2011年,分家后的扎西拉塔,离开原先9个人挤在一起的土房子,住进了宁波新村现在这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这里的每套房子,有功能划分,包括客厅、卧室和佛殿,还有农牧民生活必备的储备房、燃料房和院子。
“可以说,这里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居住条件,一家人生活上的需求基本满足了。”5分钟,孩子就能走到学校上课,步行六七分钟可以到附近卫生院看病,扎西拉塔喜滋滋地说。
“以前,这里不是这样,外头下大雨,里头下小雨。一到冬天就停电,家里头只能烧牛粪取暖,味道很重。”曲珍是达塘乡的副乡长,也是宁波新村落成的见证者。
2008年,在宁波援藏干部的张罗下,达塘乡宁波新村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竣工并入住。这个新村按照功能规划,占地总面积19980平方米,共有50套房,主要分配对象是达塘乡的贫困户。
这样一来,改变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方式。原先四处分散放牧的藏民集中住上了功能齐全的房子,出行生活更加方便,空闲时,妇女们喜欢一起逛街,小孩们则聚在一起,串门、玩耍。今年,小区里的围墙、道路、排水等设施进行了整修改造,藏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农牧民大多不会说汉语,他们说得最多的是‘扎西德勒’‘扎西德勒’,真心感谢援藏干部们的关爱和帮助。”曲珍说。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如今的比如,正在向现代化的城镇迈进,类似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该县辖区10个乡镇70个村同步推进。
据悉,在这个起步于2014年的民生工程中,将重点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垃圾污水整治工程等7项工程,共计投资7322万元。
“比如县地广人稀,农牧民之前的居住生活条件不是很理想。我们也希望通过类似的工程,让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切身体会到惠从何来,惠在何处。”第七批援藏干部、比如县委常务副书记徐真民说。
走出门,天空已经放晴。
雨后的彩虹,挂在层峦叠嶂的群山中,美丽得就像一幅画。
【记者手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发问,在当下看来还是有现实意义。安居才能乐业,藏民住进舒适的房子,生活更有奔头了。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原先习惯了农牧作业的藏民也陆续迎来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地广人稀,交通差,海拔高,这些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客观上影响了当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近10年来,从宁波新村配套工程建设、达塘乡小集镇示范建设、农牧区水电路桥实事工程、农牧民安居工程配套和光明工程,到乡镇小学、敬老院、幼儿园、卫生院等项目的普及,宁波数批援藏干部一步一个脚印,为比如人民勾勒出越来越清晰的安居梦想。
十年磨一剑,梦想的实现,需要时间的锤炼,也会因为光阴的酝酿,最终散发芬芳。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