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港在宁波港原油过驳团队到来之前,在大型油轮海上原油过驳上的记录为零。一方有技术优势,一方有业务需求,宁波港和钦州港互伸“橄榄枝”,开始了战略合作。油港轮驳分公司负责人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走出去,而且是这么重大的任务,当时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心里想要做就做到最好。
3艘船舶和70多名职工组成的宁波港原油过驳团队沉下心来进一步摸索当地的水文、气候、船型等不同的作业条件,认真分析每一个操作细节;制定《钦州港作业质量计划》,所有环节形成了程序化管理;遴选的操作人员全部为技术能手和优秀看钩手,除进行严格的培训和演练外,还设立操作、监护、确认三道环节,确保动作准确率100%。
他们从作业油品、二程船船型等技术因素中嗅到了管输“加速”的可行性,率先在国内采用10英寸口径油管,让卸货速度从4500立方/小时提升到5500立方/小时,提升效率22%的同时实现了输油压力28%的下降。此后,双吊机无吊架、靠球分组挂靠等一项项先进工艺的创新出炉,既保障了海上原油过驳项目的安全运行,也推动了作业量的节节攀升。截止到今年6月初,宁波港钦州团队共安全、高效接卸VLCC超大型油轮205艘次,累计原油过驳量超3000万吨。
事实上,仅2014年,钦州团队就完成原油过驳量915万吨,占到公司全年原油中转量的22.7%。面对这样严格的要求,以全国劳动模范吴长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虞成安为代表的油港轮驳人做到了,而且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创新关注“细枝末节”
宁波港的外轮上,来了一批“管家”。他们24小时服务来自五洲四海的外轮,嘘寒问暖,排忧解难。油港轮驳“服务代表”的举措,不仅受到远来之客的热情欢迎,同时也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开启服务创新。
“您好!船长,欢迎来到宁波港!”日前,油轮“奥赫塔之桥”在北仑锚地抛锚,年轻的业务员陈通第一个登上巨轮,用流利的英语和对方大副打起了招呼,将货物装卸计划,包括作业辅助手续办理、二程船预计靠泊时间、接输油管方案等一一告知对方。见多识广、专门负责船上对外联络的大副也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你们这个服务太及时了,对我们船员来说很有必要。”
从大港到强港的建设中,宁波港从“小事”改起,从服务提高干起,把外轮服务作为改革的突破点,既创新了形态,又变革了内容、提升了质量。此前,船舶进出港口以及装卸货物的相关手续办理和信息提供由船公司指定的船舶代理方来操作,但这样做有时会效率不高。“打造港口经济圈,建设世界强港,首先要有一流的服务。”油港轮驳分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现在着力打造领导者、安全、典型、品牌、和谐、廉洁六大“强港文化”,落实在应对市场挑战的品牌服务上就是推出协助办理口岸手续、物流环节全程跟踪、船员生活便捷服务等服务外延。而这些源自日常、看似简单的点滴服务,也将成为贯穿于整个原油中转物流环节的“润滑剂”,为口岸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4小时,365天不间断”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保障。油港轮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拖轮助泊、原油中转业务,公司还承担了宁波港的航道监护、海上环保、消防抢险等工作。记者 包凌雁 通讯员沈绍吉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