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它山堰申遗成功 成为宁波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0-14 08:22:11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它山堰为什么能申遗成功?

  方铁龙把申报材料拿给记者看,他告诉记者,它山堰申遗成功,是因为一些不可思议的原因:

  1.它山堰的堰体结构主体为条石砌筑,并用铁、榫相连,增加堰体的整体性。

  2.堰体上游覆盖大片石板,减少上游来水对堰体的冲刷,保持它山堰的稳定性。

  3.它山堰堰体厚度采用中间厚、两边薄,增大河床中央堰体的强度。

  4.堰底向上游倾斜,增加抗滑稳定性。这在同时期国内外的古代坝工建设中尚属首创。

  5.它山堰的堰体长达100多米,形成一个微拱的弧形,这样可减轻对两岸的冲刷并保护堰体稳定性。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很多做法竟然与现代土力学原理相符。

  浩大工程成就一个鱼米之乡

  为什么要修它山堰?那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鄞江镇的来源说起。

  史书记载,1600多年前的东晋王朝,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抵御农民起义,朝廷在三江口建立了一个扼守大浃江(甬江)的要塞,并将姚江旁乍浦的句(勾)章城迁到了鄞江旁的小溪,这个美丽的江南小镇,从此变成了地域政治、经济中心。

  鄞江将小镇一分为二,沿岸原本有一座小山,与众山相对峙,因为没有其它山与之相连,故名“它山”。源自四明山的樟溪流过鄞江后,一支流入鄞江,一支流入南塘河。

  过去,老百姓都说鄞江水是宝水,用它灌溉田地,不用施肥都能丰收,可是鄞江没有分支,一直通到海,宝水就白白浪费了。一直到1180年之前,唐朝太和(827年~835年)年间,来了一个叫王元暐的县令,这个想干点实事的官员在它山旁造一座大堰,拦截鄞江。

  可是水流湍急,江面太宽,造大堰谈何容易?松木桩打下去,在水流漩涡中松动倾斜,随水冲走,这样打了三天三夜,一根都没打牢。

  最后,据说是牺牲了十个青壮年的血肉之躯,才完成打桩。它山庙里至今还塑着为民造福的十兄弟像。

  这座在它山之南铺巨大条石筑成的大堰,截断鄞江,阻挡咸水,留住淡水以浇灌鄞西十万亩农田,解甬城之干涸。洪涝之时又将七分之水排入鄞江,旱涝无常的土地从此变成了鱼米之乡。

  这个浩大的工程就是它山堰,后来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齐名,成我国四大古代水利工程。它稳稳当当地造福了千年,至今还在为无数人输送汩汩清流。

  水利考证发现,它山堰拦河坝为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

  历经千年的它山堰为何没有损毁?鄞江文保人士张镇忠介绍说,除了历代的维护以外,其自身的科学设计也起了很大作用,堰体向下游有5度的倾斜,提高了水平抗滑能力。较近代坝基倾斜理论提出早1000余年,堪为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此外,堰体内筑有黏土夹砂层,提高了堰坝的防渗性;堰体纵截面采用梯形设计,更能抵抗江水的冲刷。

  目前,它山堰仍基本保留当年的工程体系,灌溉面积20多万亩,受益范围遍及鄞州西部平原7个乡镇、159个村庄、20多万人。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