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翠竹摇曳月宫山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10-18 09:34:0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0
报料热线:81850000、87000000  【 】 【打印

翠竹摇曳月宫山

□崔海波

鄞州区塘溪镇东山村,旧名月宫山。相传,村里石板桥头原先有一座小山丘,其状如弯月,故名。后来随着人口增加,需要开辟新的宅基地,有村民相中了这座小山丘,于是把它给平整了,并在那上面盖起了房子,管其宅第叫“月宫”。如今,叫月宫的小山丘和房屋已然无存,但作为非正式村名的“月宫山”一直在民间流传。

神话中的月宫有琼楼玉宇,而现实中的月宫山没有特别奢华的豪宅别墅。建造于不同时代的民居,简约质朴,依着山势自然铺排,错落有致,村庄四周山清水秀,竹荫蔽日,美不胜收。

根据《鄞东月宫山家谱》,旧时月宫山有八景,分别是大岗积雪、前山斜阳、龙潭飞瀑、牛垅古坵、红岩香椽、青岭茶歌、板桥小市、风岗寒磴。有些风景不是随时都能看到,比如大岗积雪;有些风景已经消亡,比如板桥小市。

在我看来,月宫山最美的当是大竹海。村庄位于山腰盆地,由宁波往咸祥方向的71省道在东山新村入口,经过5公里盘旋而上的山道,就到月宫山老村。沿路映入眼帘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

从前,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发展缓慢,村民们都是世代背毛竹去韩岭市卖,换回自己需要的日用品。用他们的话说,是“上磨肩胛,下磨脚底”。据现时村里一位修家谱的钱姓老人说,月宫山的毛竹最远曾经卖到了上海。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村庄还未通公路,只有一条狭窄的卵石路连接村庄和山外的世界,毛竹全靠人力背到山脚下的71省道,装上手拉车,拉到育王溪,再在那里制作竹筏装毛竹,走水路前往上海。

育王溪是一条不宽也不出名的小溪,位于管江与邹溪之间,水路运输的线路大致是这样的:在育王溪下水,前往大嵩江,到瞻岐出东海,漂过舟山群岛进入上海。如果顺风顺水的话,走二十来天就到了,遇上台风等恶劣天气就不好说了。为让我更好地了解竹筏是怎么装运竹子的,老人还在纸上画了一张草图,边画边说:几根竹子并排排好,用篾条扎紧,一排排码上去,横直都扎牢……通常,一只竹筏能装运几十株毛竹。因为竹子浮力大,无需担心会发生翻沉事故,比起水泥船钢板船要安全得多。但海上风大浪高,行船风险四伏,能否顺利抵达目的地,全仗船老大的经验和技术了。

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人,生活日用品跟乡下人一样环保,扫帚、席罩、筲箕、热水瓶壳等竹器需求量大,使用也很普遍,所以原材料市场也大。

我问钱老先生,为什么不运到宁波城去卖?

老钱说,宁波市面没上海大。

除了上海市面大以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上海有他们的落脚点。这事儿说来话长。民国七年(1918)农历十一月十八,天寒地冻,月宫山发生了一场火灾,三百多间房子遭烧毁。祸不单行,四十天后,又一场大火,毁损房屋百余间。村民们只得背井离乡,远走上海、宁波等地讨生活。他们大都以贩卖竹器、柴爿、木炭为生,部分村民在上海站住脚跟后,开起了山货店、薪炭店,并成立了“月宫山联谊会”,形成了一张缜密的产销网络。曾经一个时期,上海的薪炭行十有八九是月宫山人开的。

月宫山毛竹卖到大上海,这在村级经济的发展史上值得记上一笔。村民们的魄力、眼光和吃苦耐劳精神令后辈景行仰止,但那毕竟赚的是苦力钿,因为毛竹的附加值不高。后来村里办起了几家竹编厂,编制一些篮子、箩筐之类的生活生产用品,编竹器虽然也辛苦,但好歹是室内活,比之上山下田风吹日晒的农活儿,相对轻松,并且还有一点技术含量在里面。特别是年轻人,心灵手巧,一学就会,且上手快。实用美观的竹制品,一度很畅销,捕鱼用的浮筒还卖到了舟山群岛以及江苏南通。鼎盛时期,月宫山竹编企业还在邻近的几个村子开出了分厂,从事竹编的工人有五六百人。

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在工余时间还琢磨着编一些鸡、鸭、鹅、马、牛、羊等玩意儿,互相交流切磋,再经师傅点拨,久而久之,手工艺品由稚拙变得精巧,造型生动可爱,有一年拿到广交会上去卖,居然很受欢迎,由此引来了外商。时任竹编厂厂长的钱老先生自豪地说,有个英国客商到我们厂里来过九次。

如今,村子里只剩一位姓叶的师傅还在坚守着竹编工艺,他也是鄞州区竹器工艺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几年前,我曾经到他的作坊参观过,看到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的雄鹰展翅、夜莺闹春、鸳鸯戏水等各种竹制工艺品,不由得肃然起敬。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