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慈溪,若是问起凉亭之事,凡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能说出几座凉亭的名字。在白沙路街道白沙居委,有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朝北凉亭”,风风雨雨中,它见证了慈溪的围垦历史,也目睹了大古塘远去的光阴。至今,凉亭里侧还住着几户人家。而对于“住”在凉亭里,义务管理打扫凉亭的古稀老人夏振荣来说,还能说上不少朝北凉亭的故事。
历经几百年,是大古塘上硕果仅存的古迹
朝北凉亭位于大古塘东百米处的南岸。凉亭主体建筑坐南朝北,四角飞檐,三间穿廊跨度8米左右,有8根石柱支撑(如图),石柱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东首的石柱上刻有“雍正九年十二月重建”的字样依稀可见。雍正九年为1731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要了解朝北凉亭,得沿着历史的足迹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据资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余姚县令李伯生为防倭寇,率众开掘东起观海卫、西至临山、全长50公里的大古塘河,激活了三北一带的水上运输和商贸活动,使其成为当地水上交通的枢纽。明清之时,姚北一带善男信女为方便过往船只和途经商贾,解道途奔波之乏,沿塘建造了许多凉亭,朝北凉亭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大古塘河就不得不提一提跟慈溪围垦文化息息相关的大古塘。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慈溪历史上大规模修筑海塘始于北宋庆历年间(1047年),大古塘也在当时开始修筑,“古代修海塘十分艰巨,要抵御潮患的侵袭,从北宋到明代,大古塘不断进行维修增筑。”
记者了解到,大古塘绵延140余里,从始建到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元至正元年(1341年)两次扩建,规模始定,数百年中一直发挥着抗御海患的巨大作用,而朝北凉亭则是如今大古塘上硕果仅存的古迹。
迎来送往,老一辈人还能说起不少凉亭旧事
凉亭里侧连着的三间房屋里还住着几户人家,最能忆起凉亭故事的人,要数从小就住在这里的夏振荣老先生。
夏老先生今年74岁,他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凉亭的8根石柱上还能看到不少人名,都是姓“龚”的,这里是龚氏聚居地,朝北凉亭就是龚氏出资建造的。过去出门都靠步行,朝北凉亭给路过的人提供了一个能遮风避雨、休息落脚的地方。“老一辈人说,解放前,朝北凉亭并不叫‘朝北凉亭’,而叫‘觉爽亭’,当时还有一块牌匾挂在上头。除了路过休息,也有流浪汉住在凉亭里,有名望的人家会施舍茶水、草鞋给需要的人,凉亭内还贴有告示,谁家有人去世需要棺材的也可以找上门,由龚氏出资安葬。”
如果说大古塘是三北唐涂宋地沧桑变化的缩影,那朝北凉亭则记录着当时人来船往的记忆。夏老先生回忆说,他小时候,到观海卫的船经过这里,有不少人会在凉亭休息。另外,去胜山的航船、去余姚的快船都是从这里经过,从清晨到入夜一直人来船往。解放后,汽油船渐渐消失,虽然船只越来越少,但朝北凉亭依然是很多人进城的必经之路。
几经翻修,成为大古塘上的一道历史风景
在大古塘上原有很多历史建筑,可惜的是,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人祸,朝北凉亭算是幸存下来不多的古迹之一。夏振荣老先生退休后成了老凉亭的管理员,义务打扫、管理凉亭,2000年,他提交了保护朝北凉亭的相关资料。在各方的努力下,2003年12月,大古塘朝北凉亭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点,2005年9月进行了修缮。
如今大古塘河再也看不到帆桨如织的景象,但朝北凉亭依然非常实用。问路的人用“朝北凉亭”这个描述很容易就问到路。很多到白沙买菜的人依然会走这条路,半途在凉亭里休憩、闲话家常,附近小伙子们一副扑克牌一摊就能呆上一下午,周边几个村的老人更是常常聚在一起聊聊记忆中的往事。
朝北凉亭历经数百年几经翻修,显得有些苍老,但在当地老人眼中,这座老凉亭是过去生活的回忆,也将守候大古塘今后的变迁。■记者 杨昀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