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余芬通讯员陈盛万全军
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对于一些刚进校园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他们身上的坏毛病也逐渐暴露出来。孩子经常把同学的东西拿回家,喜欢捉弄、攻击别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这些表现让不少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近日,记者就此咨询了国家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师、区青少年儿童心理辅导中心辅导老师何传领,开发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再民。他们都表示,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有原因的,家长正确引导是关键。
孩子经常把同学的东西“偷偷”拿回家
心理专家:千万不要把这个行为定性为“偷”
小明(化名)是一年级新生,是个比较文静的男孩。在妈妈李女士眼里,儿子虽然不聪明,但比较听话,是不会做坏事的。没想到,开学没几天,儿子班主任就打来电话,说小明拿了同学一个文具盒。李女士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证据确凿”,“赃物”就在小明的书包里。
而据老师观察,这不是小明第一次拿同学的东西。李女士根据老师的提示,果然在小明的房间里,找到了两支不属于他的铅笔和一本动漫书。对此,李女士是又气又恼。
“首先,我们不能给孩子贴上‘偷东西’的标签,有些孩子还没有偷的概念,有些或许仅仅是出于好奇和喜欢,家长先了解孩子拿人东西背后的真实原因。”何传领说,是不是因为家长平时对孩子的零花钱管得太严,又或者,家长极少满足孩子的想购买东西的要求。如果是这两方面的原因,家长可以明确告诉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在情感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上给予正面的引导。
何传领分析,如果孩子纯粹是出于好奇或好玩才拿了别人的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家长应明确告诉孩子,不经过别人同意,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然后告诉他如何解决这件事,比如:陪着孩子把东西还回去,并向对方道歉。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孩子面对“偷”东西带来的尴尬和心理创伤。
“面对孩子犯错,家长千万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声责骂和不停说教都不是好办法。”朱再民表示,刚入学的孩子还不是很清楚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的区别。
他和何传领一样认为,千万不能用“偷”来定性孩子的行为。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尊心,心理也会受伤。家长还要注意的是,这个事情结束了,就不要再旧事重提,也不要在闲聊时把这个事情告诉别人。
孩子上课不认真听,下课爱和同学打闹,喜欢捉弄人
心理专家:可能只是为了引起关注而已
小新(化名)也是一年级新生,上学一个多月了,老师经常向他的父母反映:上课坐不住,思想开小差,下课很“疯”,跟同学打闹,还喜欢捉弄人。
朱再民告诉记者,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排除多动症的嫌疑。“小学生患多动症也比较常见,多动症的典型症状就是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静不下心来;做一些危险的动作,比如从高处跳下;喜欢捉弄人、吓人等。”他表示,如果是多动症,需要心理方面的治疗。“但是,是否患有多动症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家长不要自行对号入座。”朱再民表示,有的孩子可能就是单纯的调皮,捉弄人也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有些孩子表现为“人来疯”,这类孩子可以让他在人前好好表现,满足其表演的欲望,并给予鼓励。上课、做作业静不下心来的孩子,可以通过训练让他静下来。
而何传领认为,孩子的这些表现,其实是符合童年期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的。小学阶段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童年期。这个年龄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般三年级之前的孩子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如果上课内容缺乏具体形象支持时,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走神、嬉戏打闹等现象。如果孩子因为情感缺失及价值感不足,也会有这些表现。还有的孩子在家的时候几个大人围着转,一旦进入学校,几十个学生在争几个老师的关注,这种情感上的巨大落差,会引发孩子内心的焦虑,致使他们静不下心来,总想做点什么引起周边人的关注,以达到情感的满足和自我的存在感。
“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多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怀,学会聆听,听出孩子语言背后想要传递的情感需求,然后及时给予支持。可以每天给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每天晚上睡觉前从孩子身上找出至少5个优点或进步的地方,然后告诉他。”何传领表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家长和老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协助他找回内在的价值。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