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冷冰冰的重症监护病房里,一位老伯靠呼吸机支撑着生命。妻子三年多写下的上千张暖心小纸条,从精神上支撑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发生在鄞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的暖暖亲情,昨天被护士长王艳芳发到了微信朋友圈里,立即引来一片点赞,也温暖了立冬时节冷雨绵绵的甬城。
昨天下午3时多,笔者来到该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此时李大伯躺在病床上,老伴黄阿姨正一口一口地喂他吃西瓜。大伯脸色红润,若是没有颈部插着的那根连接呼吸机的管子,根本看不出他是位重症病人。王艳芳说,李大伯手上戴的那块表是为了方便看时间,只要一到下午3时家属会见时间,他就会瞪大眼睛朝门外张望。有时老伴晚到一会儿,气管切管后不能开口说话的李大伯就会挣扎着要从床上起来,直到看到老伴的身影。
曾经生命垂危,抢救捡回一命
李大伯70岁,家住江东,患的是严重肺部感染,主支气管支架植入术后,支气管粘膜纤维组织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病,3年多前的早春时节转入重症监护室。
老李被送来时,已神志模糊,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唇发紫,大口大口喘着气,血氧饱和度很低……
老伴拉着医生的手,说无论如何一定要救活他。完成气管插管术接上呼吸机后,老李才转危为安,神志也渐渐清醒。
10天过后,新的考验又摆在这家人面前。老李肺部感染严重,呼吸极度困难。家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治疗回家准备后事,要么行气管切开术辅助通气治疗,这就意味着他以后无法说话,只能靠药物和呼吸机活命,直到最后全身各脏器衰竭。
老伴坚持做手术,说:“即使他什么话都不说,我每天来看一眼也是好的。”
命是救回来了,可是老李却有了轻生的念头。
老伴纸条激励,打消轻生念头
一个星期后的晚上8时,管老李的夜班护士小王正在治疗室化药,突然听到2床呼吸机报警。赶紧飞奔过去,看到老李正在烦躁地拉扯他的气切套管……小王赶紧握着老李的手不停地安慰,老人的情绪才渐渐平稳。
老伴得知后痛哭不已。第二天送饭时,她给老李写了一张小纸条:“只要你活着,我就有希望。只要你活着,我每天就有盼头。为了我,你也得坚强地活着,没有你我怎么办……”不幸中的万幸,老李做了气管切开术后,还可以用嘴巴进食。
从那以后,老伴天天换着样式做菜送到医院,一日三餐风雨无阻。装饭的袋子里总会放一张小纸条和几张报纸,让老李消磨时间。
其实医院的食堂可以为患者订饭菜,黄阿姨也不年轻了,每次在病房门口接过她的饭,看她孤单地离开,护士们都很心疼,劝她订饭,但她说,“他吃了一辈子我做的饭,医院食堂的饭菜,我怕他吃不惯。”
“今天隔壁邻居家小孩结婚了”“你朋友的儿子生了个大胖小子”……老伴每次来探视,都会给老李带来身边的新鲜事,老李总是津津有味地听着。
两年前的一个下午,老伴带来了一段孙子出生的视频。“老头子啊,我们有孙子了,快看看我们的小孙子……”看着视频里粉嫩可爱的小孙子,老李笑得合不拢嘴。从那天起,观看孙子成长的一段段视频,成了老两口每天下午“约会”时的保留节目。逢年过节,老伴就会让儿子抱着孙子来看老李,还会准备好红包和玩具,让老李当面送给孙子。孙子开口说话了,接过爷爷的礼物时,会大声说“谢谢爷爷!”听着孙子喊爷爷,老李更是乐不可支。
由于长期卧床,有些病人容易发生肌肉萎缩。看到大伯活下去的信念一天比一天强,老伴的纸条上又增加了新内容———鼓励他每天锻炼腿脚。
“你一定要好好锻炼手脚,一定要重新站起来,不能偷懒一直躺着不动,等你好了,我还要你陪我去旅游……”老李看到这张纸条后,微笑颔首。于是,锻炼手脚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曾经是乒乓球运动员的老伴,每天探视时间就监督老李锻炼。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这样的口令每天下午3时多在重症监护室准时响起,也给寂静的病房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尽管老李很艰难地抬着手脚,但还是很努力地配合着……
肌力逐渐增强,已能提笔写字
一次次,一天天,老李的手脚抬得越来越高,保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每逢这时,医务人员总会过去,给李大伯一个“大拇指”。前些天,医生给大伯做了检查,发现他肌力增强很多。
大伯一天天好起来,在收到这么多张温情的小纸条后,也急不可待地想要表达。气管插管,说不了话;比比画画,总是搞不清,急得大伯差点要发脾气。还是护士机灵,做了个小桌板,放上纸和笔。这下大伯乐了,抓起笔,一笔一画地写。一句话,可能得写上六七分钟,字歪歪扭扭的,可是对他而言,已是个不小的奇迹。
“需要一床被子!”护士立即去抱了被子来,给大伯盖上。
“抽屉里孙子的照片。”护士会意,立马帮他取来。
“对不起,刚才态度不好。”偶尔,大伯也会与护士闹点不愉快,不过马上就会主动道歉。其实护士们并不放在心上,还夸大伯越来越善解人意了。
医务人员为大伯量身定做了一套特殊的护理,定时翻身擦洗。大伯卧床三年多,皮肤没有一丝破损。护士们一旦有空,就过去跟大伯笔谈,还给他专门配备了一个呼叫器,有啥事一按,护士和医生随叫随到。
昨天下午5时许采访结束时,王艳芳感慨地说,从客观上讲,老李生活质量很差,只是在延续生命,直到药物不能维持。但面对重症和生死,这对老夫妻表现出的真情和执着,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郑 瑜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