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起,市第一医院叫停门诊抗生素输液。此前的15个月,市第二医院已悄然加强门诊输液管控,于去年11月起前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门诊输液严格管控,已成为甬城各大医院的一种新常态。从“吊瓶林立”到严加管控的原因何在?“吊瓶林立”的主力军是谁?门诊输液严控难在哪?昨天,笔者走访了甬城各大医院。
各大医院输液患者大幅下降
昨天上午9时半,笔者来到市第一医院门急诊输液室。过去人满为患的输液室,现在显得异常冷清。输液室面积比过去小了一半多,输液椅从过去的98张减到现在的45张。“就这45张椅子也只坐了三分之一。”输液室护士长任松静说,开张2小时里只接待了41名输液者,其中抗生素输液的只有一位,即27岁的急性扁桃体发炎患者,拿着门急诊输液联系单、转诊单,有门诊医生和急诊医生双双审核签字过来的。
一位护士告诉笔者,没限制门诊输液时,最忙一天要接待600多号输液患者,连上厕所的功夫也没有。上个月,每天接待百来号输液患者,工作量明显下降。一部分病人被叫停输液,一部分病人改为肌肉注射。
上午11时半,笔者来到市第二医院7号楼门急诊输液室,只见输液室面积是原来的三分之一,近60把输液椅只坐了不到30位输液者。该院主管医务的院长助理毛月存说,该院早在去年9月叫停了中成药门诊输液,随即关停了2号、3号楼的门诊输液室,把7号楼的门诊输液室并入急诊,随后在去年11月17日全面叫停门诊输液。
“门诊输液量从管控前最高的大约800人次/天,下降到每日门诊新增输液20至30人次。换而言之,门诊输液占门诊病人比例从过去的千分之144下降至千分之五以内。”毛月存说,同时因输液产生的不良反应比例也直线下降。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责任到每位医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以往的“吊瓶林立”有深层次原因。一是观念问题,只知道输液“好得快”,输液的种种危害与隐患被人为漠视,甚至很多医生也对此认识模糊。七八年前,“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营养素和大输液被乡镇卫生院作为当家治疗手段普遍使用就是一个明证。二是输液门槛太低,各级医院里大小医生均可开处方,也没有明确的指征限定。此外,上世纪80年代末起的药品加成销售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门诊输液的泛滥。
据宁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表明,近10多年里,在药物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比有五至六成。有位医院院长痛惜地说,30多年前用青霉素能控制的,现在必须用第三代或第四代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反应的人群越来越大。数年前,大小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这一医改新政的推行,也切断了隐形的利益链。这些因素客观上助推了宁波各家医院严控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
严控抗菌药物的使用已逐渐成为宁波各家医院的共识。据了解,市级医院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基本低于23%。各家医院将抗菌药物的使用层层分解到各科室,责任到人,使每位医生对自身执行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到每个医疗环节。早在四年前,市级医院抗生素品种减少至50种以内,分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市妇儿医院夜间输液也要排长队,曾是抗菌药物输液的“重灾区”,现在输液量不足五年前的一半,输液室也由过去的4间缩至2间。
叫停门诊输液需医患形成共识
给药的方式主要有外用、口服、肌注和静脉输液等。但从安全性来说,静脉输液的风险最高。“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是世卫组织提出的给药原则,也是目前我国卫计委所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
哪些人群是门诊输液的“主力军”?在昨天的调查中,笔者发现按病种分:呼吸道疾病、腹泻是主力;按人群分:老人和学龄前后的儿童居多,老人输中成药居多,儿童输抗生素占大头;若按医院科室分类:呼吸科、皮肤科包括性病门诊、泌尿科是当仁不让的主力。
市第一医院院办主任赵冠菁说,该院早在3年前就采取管控措施打算逐步取消门诊输液,记得当时媒体报道后,市民反响强烈,不少人认为太激进。而今,通过数年的门诊医生主动引导,合理用药的观念正在病患中逐步形成。
昨天在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林秉奖诊室里,笔者看到2小时里接诊20多位病人,只有2位病人因慢性湿疹反复发作,希望打针见效快些,其余的均依从医生的口服给药。“其实,疗效是跟药物的性质、质量有关,与能达到的血药浓度相关,与给药途径真没相关联系。”林医生一遍遍地解释后,那两位病人接受口服与外用给药。
姜山卫生院是我市乡镇卫生院中最早严控门诊输液的。该院的儿科主任沈谦说,孩子生病了,有些家长十分着急,恨不得一针见效,往往要求输液,不给输就吵。医护人员认为,在叫停门诊输液这件事上,市民的科学用药意识和医生的主动引导同样重要。□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郑 轲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