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17 10:09
今天是“三九”的最后一天,也是“腊八”。
在宋代文学家、诗人陆游的记忆中,腊八或许应该是这样的:“腊月风和意已春”。而在现实生活中,昨天勉强算得上是“风和”,至于今天,很多人一觉醒来,窗外已经是阴雨绵绵了。
虽然“三九”收尾,但紧接着的“四九”循例还在“冰上走”;昨天夜里,又恰好有一股冷空气“潜入城”,冷是逃不掉了,民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还是有几分道理。
至于诗人口中的“意已春”,恐怕真的只是美好心愿。
在冷飕飕的天气里,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显得弥足珍贵。一碗下肚,通体舒畅,就连原本冰冷的手脚也变得暖和、灵活起来。
“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追溯历史,喝腊八粥的习俗最早风行于宋代。
有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腊月初八,岳家军饱餐百姓送的“千家粥”后,大胜而归。岳飞死后,人们煮粥纪念岳飞,延续成俗。
也有传说,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于每年此日喝粥纪念。
还有传说,佛祖在“终得大义”前,一日行于水滨,怀六年苦修而未果,身乏力衰,摇摇不支,幸蒙一牧羊女供以乳糜,才转危为安,最终修成正果。那日,正是腊月初八。
而这最后一个传说,也成为后世寺院在腊八广施粥米,传达救苦救难之义的由头。
传说总是很丰满,而现实往往很骨感。
解放前,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喝腊八粥的风俗一度不再盛行,一些经济拮据的人家会在这一天煮些白粥,撒上几粒豆子,算是讨个彩头。
更多时候,普通人家对待腊八粥的心态,更接近著名作家冰心在《腊八粥》一文中说的:煮腊八粥,就是“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很少人记得的“海鲜腊八粥”
据传腊八粥的原料最初是有“标配”的,记载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由胡桃、松子、乳蕈、柿、粟、栗、豆熬制而成,因为用了七种食材,包含五种味道,因此得名“七宝五味粥”。
演变至今,各地的腊八粥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像我们江浙一带主流的腊八粥做法还是延续传统,以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等为主要原料,气味香甜,口感柔糯,就像江南的女子一样。
当然,也有“非主流”的做法,比如宁波因“靠海吃海”发展起来“海鲜腊八粥”,恐怕已经很少有人会做了吧?
熬制海鲜腊八粥,首先要将鱼肉和鱼骨分离,用鱼骨熬汤;然后把米和鱼肉放入鱼骨汤中烹制;一般从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做腊八粥,放在火盆里捂过夜,腊八早上开锅,撒上一把葱花,香气四溢。
曾经还是“王室特供”
喝粥,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但曾几何时,却也“辉煌”得值得一记。
据传,在周代,粥被当做“敬老”的食品。《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食之粥”。几杖,即坐几和手杖,为老者所用,古常用来敬老者之物。
另据《周礼》记载,粥还是被作为高档食品特供王室。
一直到唐代,粥还是被皇帝用作赏赐大臣的御品,《云仙杂记·防风粥》就曾记载:白居易在翰林,赐防风粥一瓯,剔取防风得五合余,食之口香七日。
不仅如此。在电饭煲一插就能熬粥的现在,人们恐怕已经无法体会古人所说的“宁人等粥,毋粥等人”的庄重感。熬粥曾经是门技术活,要熬制一锅好粥,很有讲究,用《随园食单》作者袁枚的话来说,就是“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东南商报记者 石承承 实习生 傅佳璐
编辑: 陈燕
- 湖北贫困农村建楼花20余万 多半要负债
- 湖北男子千里返乡 勒死5岁自闭症儿子
- 买家差评收冥币 皇冠卖家被永久封号
- 陕西咸阳三名男子盗墓 两人窒息死亡
- 第88届奥斯卡提名揭晓 《还魂者》获12项提名
- 俄叙空军首度联袂执行空袭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