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江北棚户区改造故事:26平方米蜗居里的梦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1-28 08:38:55 报料热线:81850000

王月英在以前的小房子里收拾物品。

  摆摊摆出一套房

  王月英知道,这张赞成票,把她的梦想拉近了一步。

  30年的努力,只为一件事———离开。但在这之前,她还要完成很多更现实的事,比如,把日子过下去,把儿子拉扯大。

  第二次婚姻结束后不久,王月英下岗了。

  单位、男人,那些她曾经以为可以倚仗一辈子的东西,原来全是靠不住的。那么,只能靠自己了。没有别的技能,好在她为人开朗,做点小生意还是可以的。

  早在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开始在夜市摆地摊。早上7点不到,她骑车把儿子送进学校,然后去工厂上班。下午下班后便去和义路,那时候交2元钱,就可以摆一晚上。王月英从望湖市场批发帽子、围巾和一些小饰品,放下国营厂女工的身段,当起了小摊贩。

  下岗后,她想去孔浦小商品市场租个摊位,但没本钱,只能一家家的去问,看能不能淘到个便宜点的。

  有一回,在和一个摊主聊天时,刚好有人来看围巾。摆了多年地摊的王月英三言两语便说动了顾客,人家几乎没还价就掏了钱。

  摊主留下了她:“你帮我看店吧,没风险,又能赚钱,你自己做压力很大的。”

  白天看店,晚上去夜市摆摊,一做又是好几年,儿子也渐渐长大,开销越来越大,王月英总觉得,再多的钱也填不满生活张开的嘴。

  转眼大虎中专毕业,在银行找到一份工作。就在大家都以为王月英熬出头的时候,他又离开银行去当兵。

  她说,这孩子从小到大都听话,什么事情都往心里憋着,也只有这一回这么坚定,当妈的能不支持吗?

  那时,也就是本世纪初,一座又一座新楼正拔地而起。王月英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起,公交车上、老旧楼房的天台、街边的灯箱、购物商场的LED大屏幕,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房地产广告。她开始变得焦虑,孩子长大了,总不能在这26平方米的小屋里娶新媳妇吧?

  她的观念和多数人一样,有房才有家,而居住的环境则决定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但看看广告上那些新房的价格,常常会被吓一跳。

  有人给她出主意,建议她去城隍庙新街租个摊位,“那里好赚钱,三四元批发来的皮筋,可以卖到20元”。

  王月英挺心动的,可一年3.5万元的租金对她来说,太贵了。想了半天,她选择到那里帮人看店。每天从早上10点做到晚上10点,一个月工资700元。她觉得值,“至少可以摸摸那里的行情。”

  儿子后来退伍,带回5万元钱,这成了王月英的启动资金。她租了个摊位,自己做起了买卖,几年下来攒下了15万元。2006年,她为儿子付了新房的首付。

  迟来的幸福

  大虎的新房是一个69平方米的二居室,总价32万元,按揭了17万元。为了减轻还贷压力,新房刚交付就被租了出去。

  退伍后的大虎曾在母亲的小店里做美甲,收入不菲,但每天被一群女孩子围着,他不自在,也不喜欢。

  王月英也让他不要干了:“钱不是最主要的,路还长,不能贪一时的好处。”他终于没有辜负母亲,几番周折后在外贸公司找到了工作,如今事业渐渐走上正轨。

  后来,大虎有了女朋友,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王月英很犯愁:“房子实在没钱装修啊,要不过两年再结婚?”

  没想到姑娘说,“没事,我自己来”。

  她说的装修,也就是铺了复合地板,刷白了墙而已。姑娘心灵手巧,电视墙是她自己画上去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细致动人;窗帘也是自己在缝纫机上踩出来的,简单是简单,可是好看啊……王月英到新房里一看,就知道儿子选对了人。

  房子简陋点其实没有关系,人对了,住哪都会幸福的吧。

  儿子结婚后,王月英还是住在老房子里。她希望将来的孙子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因为那也是儿子从小就盼望却没有实现的心愿。

  儿子很努力,按揭的压力越来越轻,而新街的租金却越来越高,王月英最终选择了放弃。反正再辛苦,也不可能再给自己买一套房子,她操劳了30多年,只想好好休息一下。

  空下来了,她在屋外种了几盆君子兰、月季和茶花,这么多年了,她都忘了自己也曾是个爱花的人呢。

  只要儿子能开始新的生活,一切努力就没有白费吧。

  她没有想到,还能等来旧房拆迁的这一天。

  2014年,我市提出的棚改目标,以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至2017年,全市计划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0万户、1000万平方米,争取完成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3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包括王月英在内的数十万住房条件困难、房屋有安全隐患的群众将受益。

  目前,孔浦3号、7号区块已实现100%签约。

  王月英终于要离开她住了30多年的蜗居,她小心地把自己种的植物一盆盆地搬走,很快,它们应该就能在阳光明媚的阳台上,开出更娇艳的花来。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程 鑫

  实习生傅佳璐

编辑: 孙研

江北棚户区改造故事:26平方米蜗居里的梦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1-28 08:38:55


王月英在以前的小房子里收拾物品。

  摆摊摆出一套房

  王月英知道,这张赞成票,把她的梦想拉近了一步。

  30年的努力,只为一件事———离开。但在这之前,她还要完成很多更现实的事,比如,把日子过下去,把儿子拉扯大。

  第二次婚姻结束后不久,王月英下岗了。

  单位、男人,那些她曾经以为可以倚仗一辈子的东西,原来全是靠不住的。那么,只能靠自己了。没有别的技能,好在她为人开朗,做点小生意还是可以的。

  早在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开始在夜市摆地摊。早上7点不到,她骑车把儿子送进学校,然后去工厂上班。下午下班后便去和义路,那时候交2元钱,就可以摆一晚上。王月英从望湖市场批发帽子、围巾和一些小饰品,放下国营厂女工的身段,当起了小摊贩。

  下岗后,她想去孔浦小商品市场租个摊位,但没本钱,只能一家家的去问,看能不能淘到个便宜点的。

  有一回,在和一个摊主聊天时,刚好有人来看围巾。摆了多年地摊的王月英三言两语便说动了顾客,人家几乎没还价就掏了钱。

  摊主留下了她:“你帮我看店吧,没风险,又能赚钱,你自己做压力很大的。”

  白天看店,晚上去夜市摆摊,一做又是好几年,儿子也渐渐长大,开销越来越大,王月英总觉得,再多的钱也填不满生活张开的嘴。

  转眼大虎中专毕业,在银行找到一份工作。就在大家都以为王月英熬出头的时候,他又离开银行去当兵。

  她说,这孩子从小到大都听话,什么事情都往心里憋着,也只有这一回这么坚定,当妈的能不支持吗?

  那时,也就是本世纪初,一座又一座新楼正拔地而起。王月英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起,公交车上、老旧楼房的天台、街边的灯箱、购物商场的LED大屏幕,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房地产广告。她开始变得焦虑,孩子长大了,总不能在这26平方米的小屋里娶新媳妇吧?

  她的观念和多数人一样,有房才有家,而居住的环境则决定一家人的生活质量。但看看广告上那些新房的价格,常常会被吓一跳。

  有人给她出主意,建议她去城隍庙新街租个摊位,“那里好赚钱,三四元批发来的皮筋,可以卖到20元”。

  王月英挺心动的,可一年3.5万元的租金对她来说,太贵了。想了半天,她选择到那里帮人看店。每天从早上10点做到晚上10点,一个月工资700元。她觉得值,“至少可以摸摸那里的行情。”

  儿子后来退伍,带回5万元钱,这成了王月英的启动资金。她租了个摊位,自己做起了买卖,几年下来攒下了15万元。2006年,她为儿子付了新房的首付。

  迟来的幸福

  大虎的新房是一个69平方米的二居室,总价32万元,按揭了17万元。为了减轻还贷压力,新房刚交付就被租了出去。

  退伍后的大虎曾在母亲的小店里做美甲,收入不菲,但每天被一群女孩子围着,他不自在,也不喜欢。

  王月英也让他不要干了:“钱不是最主要的,路还长,不能贪一时的好处。”他终于没有辜负母亲,几番周折后在外贸公司找到了工作,如今事业渐渐走上正轨。

  后来,大虎有了女朋友,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王月英很犯愁:“房子实在没钱装修啊,要不过两年再结婚?”

  没想到姑娘说,“没事,我自己来”。

  她说的装修,也就是铺了复合地板,刷白了墙而已。姑娘心灵手巧,电视墙是她自己画上去的,一花一木,一枝一叶,细致动人;窗帘也是自己在缝纫机上踩出来的,简单是简单,可是好看啊……王月英到新房里一看,就知道儿子选对了人。

  房子简陋点其实没有关系,人对了,住哪都会幸福的吧。

  儿子结婚后,王月英还是住在老房子里。她希望将来的孙子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因为那也是儿子从小就盼望却没有实现的心愿。

  儿子很努力,按揭的压力越来越轻,而新街的租金却越来越高,王月英最终选择了放弃。反正再辛苦,也不可能再给自己买一套房子,她操劳了30多年,只想好好休息一下。

  空下来了,她在屋外种了几盆君子兰、月季和茶花,这么多年了,她都忘了自己也曾是个爱花的人呢。

  只要儿子能开始新的生活,一切努力就没有白费吧。

  她没有想到,还能等来旧房拆迁的这一天。

  2014年,我市提出的棚改目标,以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同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至2017年,全市计划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10万户、1000万平方米,争取完成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300万平方米。这意味着,包括王月英在内的数十万住房条件困难、房屋有安全隐患的群众将受益。

  目前,孔浦3号、7号区块已实现100%签约。

  王月英终于要离开她住了30多年的蜗居,她小心地把自己种的植物一盆盆地搬走,很快,它们应该就能在阳光明媚的阳台上,开出更娇艳的花来。

  东南商报记者 樊卓婧 程 鑫

  实习生傅佳璐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