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宁波企业家将过亿身家投入养老产业 不料困难重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2-18 08:44:00 报料热线:81850000

  无人理解的抉择

  这个念头冒出不久,宁波就出台了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文件,这更加坚定了徐德华的想法。

  家人和朋友得知,都难以理解。此时的徐德华正值事业巅峰:除了文水路的那片厂房,鄞州长丰还有占地30多亩的印染厂,保税区还有外贸公司,身家过亿。大家都无法理解,这个时候还折腾,他图的是啥。

  其实,徐德华的想法很简单,除了看好养老产业的前景,他还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1949年出生的徐德华,家里兄弟姐妹7个,生活非常贫穷。长大后,他不但继承了父母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老人。他的理解是,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

  徐德华说,到他这个年纪,挣的钱绰绰有余,何不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呢。再说,养老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他相信此次转型同样会成功的。

  老伴便没再说什么,闯荡市场40余年,徐德华几次转型都证明了他的眼光。

  在圈子里,他就是个传奇。小时候家里很穷,因为拿不出3.5元的学费,初中上了几天就辍学回家。17岁下乡插队,种地、割稻、耙地,样样都干。年轻时的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犊,白天干活,晚上读书,自学成为电工、兽医……

  当时公社有家纺织厂,成品帆布都销往河北、内蒙古等地,村里看这个年轻人头脑活络,就让他进厂跑销售。纺织厂当时只有20多名工人,位置偏僻,交通工具主要靠几艘船,效益很差,常常入不敷出。最困难的时候,好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老厂长心生内疚,提出辞职。25岁的徐德华被推上了厂长的位置。

  那些年,厂里发出的货,一半左右货款都没收回。“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徐德华就和老厂长去外地讨要债款。一年半,他们几乎是在火车上度过的,天天馒头裹酱菜,跑遍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债讨回来了,厂子也救活了,年轻的厂长让所有工人刮目相看。

  凭着这股闯劲,他扩办纱厂,边学边干,设备原料都亲力亲为。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朝阳纱厂发展成了一个拥有500多名员工的大厂。

  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蒸蒸日上,徐德华却提出要转型深加工,做出口和内销。他很清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种粗放式企业不可能维持长久。

  工人们不理解,坚决反对。正当壮年的徐德华毅然辞职,两手空空地离开了他一手带大的工厂,但他并不后悔。

  他辞职后创办了长丰针织印染,并逐渐发展到后来占地30多亩的规模,后来又成立工贸公司,做布料出口,由此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加工、出口一条龙的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徐德华的事业也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候放弃实业转型养老产业,跟当年辞职厂长时一样,满是争议,而他却对自己的眼光充满自信。毕竟,之前每一次转型都成功了。

编辑: 孙研

宁波企业家将过亿身家投入养老产业 不料困难重重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2-18 08:44:00

  无人理解的抉择

  这个念头冒出不久,宁波就出台了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文件,这更加坚定了徐德华的想法。

  家人和朋友得知,都难以理解。此时的徐德华正值事业巅峰:除了文水路的那片厂房,鄞州长丰还有占地30多亩的印染厂,保税区还有外贸公司,身家过亿。大家都无法理解,这个时候还折腾,他图的是啥。

  其实,徐德华的想法很简单,除了看好养老产业的前景,他还想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1949年出生的徐德华,家里兄弟姐妹7个,生活非常贫穷。长大后,他不但继承了父母吃苦耐劳的品质,更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希望能帮助更多的老人。他的理解是,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自己。

  徐德华说,到他这个年纪,挣的钱绰绰有余,何不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呢。再说,养老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他相信此次转型同样会成功的。

  老伴便没再说什么,闯荡市场40余年,徐德华几次转型都证明了他的眼光。

  在圈子里,他就是个传奇。小时候家里很穷,因为拿不出3.5元的学费,初中上了几天就辍学回家。17岁下乡插队,种地、割稻、耙地,样样都干。年轻时的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牛犊,白天干活,晚上读书,自学成为电工、兽医……

  当时公社有家纺织厂,成品帆布都销往河北、内蒙古等地,村里看这个年轻人头脑活络,就让他进厂跑销售。纺织厂当时只有20多名工人,位置偏僻,交通工具主要靠几艘船,效益很差,常常入不敷出。最困难的时候,好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老厂长心生内疚,提出辞职。25岁的徐德华被推上了厂长的位置。

  那些年,厂里发出的货,一半左右货款都没收回。“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徐德华就和老厂长去外地讨要债款。一年半,他们几乎是在火车上度过的,天天馒头裹酱菜,跑遍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债讨回来了,厂子也救活了,年轻的厂长让所有工人刮目相看。

  凭着这股闯劲,他扩办纱厂,边学边干,设备原料都亲力亲为。经过10多年的努力,朝阳纱厂发展成了一个拥有500多名员工的大厂。

  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蒸蒸日上,徐德华却提出要转型深加工,做出口和内销。他很清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这种粗放式企业不可能维持长久。

  工人们不理解,坚决反对。正当壮年的徐德华毅然辞职,两手空空地离开了他一手带大的工厂,但他并不后悔。

  他辞职后创办了长丰针织印染,并逐渐发展到后来占地30多亩的规模,后来又成立工贸公司,做布料出口,由此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加工、出口一条龙的产业链。随着产业链的完善,徐德华的事业也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候放弃实业转型养老产业,跟当年辞职厂长时一样,满是争议,而他却对自己的眼光充满自信。毕竟,之前每一次转型都成功了。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