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解读: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如何融合发展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2-18 10:29:1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专题】点亮长江经济带龙眼

  “三大中心”是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的功能主体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是打造港口经济圈和构建宁波都市区的共同要求和目标,也是关键所在。

  1、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构建“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为主线,努力打造“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产业,构建产业新支柱;改造提升绿色石化、能源、汽车制造、时尚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五大优势产业,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可穿戴设备、车辆网等诸多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布局未来竞争优势。

  建设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领域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建成千亿级石墨烯及应用产业基地和材料基因组技术示范基地、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内重要的节能及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经济服务基地。

  推广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制造业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和高端产业创造。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生产定制+贸易物流”小众化定制的产业组织方式,全面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大力推行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发展云制造、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机遇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统筹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探索设立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

  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

  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提升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统筹特殊监管区发展,推动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及各类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提升。推进宁波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加快象保合作区开发建设,争取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提高重点开发区国际合作水平,探索企业化园区开发模式,建设特色产业专业园。

  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主品牌和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积极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发展,拓展服务外包新业务、新业态,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创新优化开放合作的制度环境。开展投资贸易便利化行动,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发挥开放口岸功能,建设进出口商品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梅山口岸贸易便利化示范区。推进和完善长江流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实现口岸执法部门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建立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进出口退税、跨境支付、国际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海外仓建设,争取跨境电商支付牌照和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试点。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中国宁波-中东欧市长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推动城市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建设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共建高水平学科,推进优质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打造海丝之路人才交流培养基地。深入开展“宁波周”“宁波行”系列活动,办好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发挥海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独特作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坚持“圈区联动”促进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融合发展

编辑: 徐挺

解读: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如何融合发展

稿源: 宁波日报 2016-02-18 10:29:10

  “三大中心”是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的功能主体

  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经贸合作交流中心、港航物流服务中心,是打造港口经济圈和构建宁波都市区的共同要求和目标,也是关键所在。

  1、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构建“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以“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为主线,努力打造“3511”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产业,构建产业新支柱;改造提升绿色石化、能源、汽车制造、时尚纺织服装、家电家居等五大优势产业,追赶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可穿戴设备、车辆网等诸多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快速发展,加快布局未来竞争优势。

  建设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在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信息经济等领域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着力建成千亿级石墨烯及应用产业基地和材料基因组技术示范基地、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国内重要的节能及新能源产业基地、信息经济服务基地。

  推广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主动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综合集成应用,促进制造业生产方式智造、产业形态再造和高端产业创造。积极探索“电子商务+生产定制+贸易物流”小众化定制的产业组织方式,全面提升服务型制造水平。大力推行智能制造系统、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发展云制造、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机遇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和新业态。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新材料科技城和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国家级平台做大做强。统筹优化高水平大学布局,充分发挥高校对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提升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积极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技术资源。探索设立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发展基金。

  2、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交流中心

  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提升口岸开发开放水平,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打造面向环太平洋经济圈的海上开放门户。统筹特殊监管区发展,推动宁波保税区、梅山保税港区及各类保税物流园区整合优化提升。推进宁波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加快象保合作区开发建设,争取设立宁波综合保税区。提高重点开发区国际合作水平,探索企业化园区开发模式,建设特色产业专业园。

  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提高自主品牌和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紧缺资源性产品进口,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国际商品交易集散中心。积极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推动文化、旅游等服务贸易发展,拓展服务外包新业务、新业态,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创新优化开放合作的制度环境。开展投资贸易便利化行动,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扩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发挥开放口岸功能,建设进出口商品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梅山口岸贸易便利化示范区。推进和完善长江流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实现口岸执法部门信息系统互联共享,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大力发展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探索建立海关监管、检验检疫、进出口退税、跨境支付、国际物流等支撑系统,加快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海外仓建设,争取跨境电商支付牌照和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试点。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提升中国宁波-中东欧市长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宁波。拓展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推动城市文化艺术国际合作。建设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著名研究型大学共建高水平学科,推进优质职业院校境外办学,打造海丝之路人才交流培养基地。深入开展“宁波周”“宁波行”系列活动,办好甬港经济合作论坛,发挥海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独特作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标题:坚持“圈区联动”促进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融合发展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