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甬上书法家李兴祥:植根传统 放牧心灵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6-03-20 09:38:55 报料热线:81850000

  李兴祥,浙江宁波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协名誉主席,中国硬笔书协理事兼行书委员会副主任,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各体皆能,兼擅篆刻。作品参加过“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西泠印社第二、第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七、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0中韩日书艺展”等大型展览。获得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书法银奖,浙江省文化厅“1998群星艺术”推荐作品金奖,“中央电视台第四届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等。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韩国碑林博物馆、乌海当代中国书法馆等收藏。还曾受日本C.T.I.株式会社之邀,书写隶书日文汉字一套,作为日本电脑数据库的标准字体。

  文/赵淑萍

  2016年3月16日下午,“铁笔纵横———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进高校”大型巡回展启动仪式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举行。在启动仪式上,李兴祥鼓励学生:“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要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信息时代的书法教育

  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90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几个硬笔书法家协会之一。20世纪80年代,硬笔书法因美观、快捷和实用,获得人们的青睐。市硬笔书协的不少会员,一直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他们的授课对象,不仅有青少年学生,还有成人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李兴祥还记得,1997年,市硬笔书协和市青少年宫联合组建了“宁波市硬笔书法段位中心”,组织青少年硬笔书法爱好者参加1-4段段位现场考核。同年,首届硬笔书法段位考核活动在市青少年宫举行,近200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同台竞技。当时,他和省内硬笔书法名家任平、王正良、姚建杭以及本土名家陈启元、沈元发、胡茂伟等担任评委。他们为书法段位中心学员现场点评作品,并进行精彩的讲演示范。协会还屡次组织会员优秀作品进高校、进企业。

  2005年3月9日,“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进高校巡回展”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的美术馆拉开序幕。此后,又相继在几所高校展出。

  时隔11年,再次组织优秀作品进高校,李兴祥又有怎样的感慨呢?“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写字、练字的时间逐步被挤掉。很多人越来越懒得动笔,书写水平大打折扣。提笔忘字、不能流畅地书写,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书写是对文字的致敬,更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态度。书法也是怡情养性、滋养心灵的艺术教育。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及其夫人彭丽媛的倡导下,在有识之士的提议下,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步设立了书法课程。这次书展,之所以把电大选在首站,是因为,电大有各种教育类型的学生,不仅有全日制学生,还有成人开放学生和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的学员,普及的面更加广泛。”

  文化修为的艺术释放

  李兴祥从小觉得文字有一种神秘感,尤其是篆书。当时,他家住在南塘老街,老墙门门楣上砖雕的篆书,他一看就会看上半天,并猜想是什么字。有一次,他发现一个“世”字出现在两处,写法迥然不同,于是,小小的心里便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初中时,因为“文革”,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后来进了水表厂,当了一位刨床工。当时,甬上书法名家丁乙卯先生从上海回到故乡宁波,经常被叫去写宣传口号。正好李兴祥也被户口所在的仓桥街道叫去写大字报、红色标语。就这样,他与丁先生不期而遇。李兴祥早听说过丁先生的名头,趁机向他讨教,丁先生欣然应允。

  丁先生因材施教。当时,他让李兴祥等几个对篆书有兴趣的学生,每人买一本《说文解字》,在练习篆书的同时,为他们讲解《说文解字》,每周半天。为了克服查字的困难,丁先生还将540个说文部首,按韵脚标上句读,让他们熟背,以便快速翻检。丁先生的学生很多,但像李兴祥那样完整地听完《说文解字》的为数不多。

  为了牢牢记住篆字的写法,李兴祥不仅经常用篆书写诗词作品,而且每天用篆书记日记。甚至,上班时也带着《说文解字》。当其他工人空闲下来抽烟聊天时,他在刨床边写字或捧着书本细细咀嚼。

  从1971年到1990年的19年,人生中最青葱的岁月,他一边从事机械化的劳动,一边在书海艰辛跋涉。书法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和伴侣,他以笔墨诠释人生。后来,他调出工厂到金融系统做宣传工作。

  中国书法蕴含着数千年的人文情感和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才华、修养、审美意趣和精神气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研习书法需要平心静气,需要不断地在汪洋恣肆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毛笔书法因为丰富多变的形态线条,让人体会艺术之美。硬笔书法刚劲、转承有度,美观且实用,也是书法文化的延续。学习书法,对个人加强修养、培养毅力、养成严谨的作风及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李兴祥之所以能在刨床边一伴十九年,恬然安然,正是跟他长期的修为有关。

  “作为当代书家,需要提高文学修养。书家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对书写的内容会有更深的了解,可帮助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懂平仄格律,懂文字学,知道汉字的来龙去脉,在写诗词楹联时可避免出现错别字。文化修养高,书法往往比较雅,比较有意境、韵味。但是,可惜的是,社会发展至今,分工逐步细化,所谓术有专攻,业有所长。文化修养高的,不一定研习书法。书法技艺娴熟的,又少了些文化的滋养,缺少一种文人气。”说到此,李兴祥不无遗憾。

  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初学,李兴祥迷恋篆书。后阶段,他所写的都为行书。他的行书,以“二王”为宗,用笔干净清爽、凝练洒脱,章法上善用横披长卷,浓淡粗细、枯润收放,参差错落、和谐统一。

  李兴祥为人谦逊随和,字如其人,作品也呈现出一种恬淡、雅致的气象。评论界誉其行书“秀在其骨、淡在其品”。

  讲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李兴祥认为,除了掌握高超的运笔技艺之外,还要能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做到书人合一。正因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临流赋诗的愉悦和自得,造就了王羲之《兰亭序》的洒脱和自如。也因为疾痛惨怛、情如潮涌,造就了颜真卿《祭侄稿》的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但是,事后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那种情和字契合的高度。《兰亭序》、《祭侄稿》被后世尊为的“天下第一、第二行书”。这种千古一书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兴祥说起一个细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丁乙卯先生已经足不出户,但经常看电视、翻报纸,对外界的情况还是了然于胸。刚好那一天练字练到兴头上,翻阅前人成句“卧游五岳,坐拥百城”,一下子感觉好像就是自己心境的写照,立刻展纸濡墨,一挥而就。张挂起来,顿觉眼前一亮,这幅作品铺毫裹锋,圆转翻折,碑帖互掺,随意挥洒,既沉着老到,又不失灵动,将这八个字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丁先生应人之约复写了数张,虽笔致精到,但神气终不如前。所以说,放牧心灵、笔到意到,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

  虽说李兴祥淡泊名利,但是,在书法艺术的弘扬和普及上,他非常热心,担任了不少社会工作。而今,年逾花甲退休在家的他仍在为宁波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个人艺术水平的精深而不断努力。书法和篆刻,早已融进了他的生命和血液之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是他一生的执着和践行。

  

编辑: 陈晓怡

甬上书法家李兴祥:植根传统 放牧心灵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6-03-20 09:38:55

  李兴祥,浙江宁波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协名誉主席,中国硬笔书协理事兼行书委员会副主任,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

  书法各体皆能,兼擅篆刻。作品参加过“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西泠印社第二、第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七、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0中韩日书艺展”等大型展览。获得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书法银奖,浙江省文化厅“1998群星艺术”推荐作品金奖,“中央电视台第四届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二等奖,“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等。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韩国碑林博物馆、乌海当代中国书法馆等收藏。还曾受日本C.T.I.株式会社之邀,书写隶书日文汉字一套,作为日本电脑数据库的标准字体。

  文/赵淑萍

  2016年3月16日下午,“铁笔纵横———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进高校”大型巡回展启动仪式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举行。在启动仪式上,李兴祥鼓励学生:“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书法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要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信息时代的书法教育

  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成立于1990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几个硬笔书法家协会之一。20世纪80年代,硬笔书法因美观、快捷和实用,获得人们的青睐。市硬笔书协的不少会员,一直从事书法教育工作,他们的授课对象,不仅有青少年学生,还有成人和市老年大学的学员。李兴祥还记得,1997年,市硬笔书协和市青少年宫联合组建了“宁波市硬笔书法段位中心”,组织青少年硬笔书法爱好者参加1-4段段位现场考核。同年,首届硬笔书法段位考核活动在市青少年宫举行,近200名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同台竞技。当时,他和省内硬笔书法名家任平、王正良、姚建杭以及本土名家陈启元、沈元发、胡茂伟等担任评委。他们为书法段位中心学员现场点评作品,并进行精彩的讲演示范。协会还屡次组织会员优秀作品进高校、进企业。

  2005年3月9日,“宁波市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进高校巡回展”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的美术馆拉开序幕。此后,又相继在几所高校展出。

  时隔11年,再次组织优秀作品进高校,李兴祥又有怎样的感慨呢?“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写字、练字的时间逐步被挤掉。很多人越来越懒得动笔,书写水平大打折扣。提笔忘字、不能流畅地书写,已经成为广泛存在的社会性问题。书写是对文字的致敬,更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态度。书法也是怡情养性、滋养心灵的艺术教育。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及其夫人彭丽媛的倡导下,在有识之士的提议下,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步设立了书法课程。这次书展,之所以把电大选在首站,是因为,电大有各种教育类型的学生,不仅有全日制学生,还有成人开放学生和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的学员,普及的面更加广泛。”

  文化修为的艺术释放

  李兴祥从小觉得文字有一种神秘感,尤其是篆书。当时,他家住在南塘老街,老墙门门楣上砖雕的篆书,他一看就会看上半天,并猜想是什么字。有一次,他发现一个“世”字出现在两处,写法迥然不同,于是,小小的心里便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初中时,因为“文革”,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后来进了水表厂,当了一位刨床工。当时,甬上书法名家丁乙卯先生从上海回到故乡宁波,经常被叫去写宣传口号。正好李兴祥也被户口所在的仓桥街道叫去写大字报、红色标语。就这样,他与丁先生不期而遇。李兴祥早听说过丁先生的名头,趁机向他讨教,丁先生欣然应允。

  丁先生因材施教。当时,他让李兴祥等几个对篆书有兴趣的学生,每人买一本《说文解字》,在练习篆书的同时,为他们讲解《说文解字》,每周半天。为了克服查字的困难,丁先生还将540个说文部首,按韵脚标上句读,让他们熟背,以便快速翻检。丁先生的学生很多,但像李兴祥那样完整地听完《说文解字》的为数不多。

  为了牢牢记住篆字的写法,李兴祥不仅经常用篆书写诗词作品,而且每天用篆书记日记。甚至,上班时也带着《说文解字》。当其他工人空闲下来抽烟聊天时,他在刨床边写字或捧着书本细细咀嚼。

  从1971年到1990年的19年,人生中最青葱的岁月,他一边从事机械化的劳动,一边在书海艰辛跋涉。书法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和伴侣,他以笔墨诠释人生。后来,他调出工厂到金融系统做宣传工作。

  中国书法蕴含着数千年的人文情感和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才华、修养、审美意趣和精神气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研习书法需要平心静气,需要不断地在汪洋恣肆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毛笔书法因为丰富多变的形态线条,让人体会艺术之美。硬笔书法刚劲、转承有度,美观且实用,也是书法文化的延续。学习书法,对个人加强修养、培养毅力、养成严谨的作风及平和的心态很有好处。李兴祥之所以能在刨床边一伴十九年,恬然安然,正是跟他长期的修为有关。

  “作为当代书家,需要提高文学修养。书家的文学修养提高了,对书写的内容会有更深的了解,可帮助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懂平仄格律,懂文字学,知道汉字的来龙去脉,在写诗词楹联时可避免出现错别字。文化修养高,书法往往比较雅,比较有意境、韵味。但是,可惜的是,社会发展至今,分工逐步细化,所谓术有专攻,业有所长。文化修养高的,不一定研习书法。书法技艺娴熟的,又少了些文化的滋养,缺少一种文人气。”说到此,李兴祥不无遗憾。

  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初学,李兴祥迷恋篆书。后阶段,他所写的都为行书。他的行书,以“二王”为宗,用笔干净清爽、凝练洒脱,章法上善用横披长卷,浓淡粗细、枯润收放,参差错落、和谐统一。

  李兴祥为人谦逊随和,字如其人,作品也呈现出一种恬淡、雅致的气象。评论界誉其行书“秀在其骨、淡在其品”。

  讲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李兴祥认为,除了掌握高超的运笔技艺之外,还要能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做到书人合一。正因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临流赋诗的愉悦和自得,造就了王羲之《兰亭序》的洒脱和自如。也因为疾痛惨怛、情如潮涌,造就了颜真卿《祭侄稿》的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但是,事后再写,却怎么也达不到那种情和字契合的高度。《兰亭序》、《祭侄稿》被后世尊为的“天下第一、第二行书”。这种千古一书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兴祥说起一个细节:20世纪80年代中期,丁乙卯先生已经足不出户,但经常看电视、翻报纸,对外界的情况还是了然于胸。刚好那一天练字练到兴头上,翻阅前人成句“卧游五岳,坐拥百城”,一下子感觉好像就是自己心境的写照,立刻展纸濡墨,一挥而就。张挂起来,顿觉眼前一亮,这幅作品铺毫裹锋,圆转翻折,碑帖互掺,随意挥洒,既沉着老到,又不失灵动,将这八个字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丁先生应人之约复写了数张,虽笔致精到,但神气终不如前。所以说,放牧心灵、笔到意到,是书法艺术的最高追求。

  虽说李兴祥淡泊名利,但是,在书法艺术的弘扬和普及上,他非常热心,担任了不少社会工作。而今,年逾花甲退休在家的他仍在为宁波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个人艺术水平的精深而不断努力。书法和篆刻,早已融进了他的生命和血液之中,“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是他一生的执着和践行。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