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发布 抢救“古董”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4-02 09:15:01 报料热线:81850000

甬剧演出 资料图片

破败不堪的张氏祠堂正大门 记者 贾东流 摄

有形如老宅,无形如戏剧,时光荏苒渐成过去。这些历史遗留的“古董”,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被遗忘、被淘汰的命运。

但抢救“古董”,有人在行动。昨天,江北庄桥街道马径村张氏后人聚到一起,商讨起村中古建筑保护的话题;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则在昨天推出了《甬剧老艺人口述史》一书,把有关甬剧的宝贵史料分享于众。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把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

A、保护古建

马径张氏后人要修缮始建于清代的祠堂

“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句宁波老话流传已久,说的是早年慈东的姚氏、童氏家族与庄桥马径村的张氏家族。作为早期宁波帮的代表,张氏家族财力雄厚,曾走出不少名人,其中包括清末外交官张斯桂、张斯栒兄弟,著名甬商、宁绍轮船公司创始人张斯臧,西泠印社早期代表人物、印泥书法家张鲁庵,民国女诗人、天台宗高僧张汝钊。

去年8月,张鲁庵、张汝钊住过的老宅、杭州名药号“张同泰药堂”传人的祖居——茂昌房被列入拆迁名单,曾引发外界关注。好在经相关部门的协调,茂昌房最终保住了。

昨天,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在马径村的张氏祠堂举行,数十位张氏后人聚到一起。除了拜祖叙乡情,他们还在商讨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修缮古建筑、留住家族的根。而首要目标,就是江北区文保单位、始建于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祠堂正大门破败不堪,前厅两侧屋子已遭废弃,上楼的木梯摇摇欲坠。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在风雨飘摇中变成一地瓦砾。

52岁的张国健这次专程从旧金山赶来,“我10岁离开马泾,此前经常来祠堂玩,可惜没见过这里最辉煌的景象。”他说,目前修缮的图纸已经出来,原则就是修旧如旧,祠堂修缮之后会陈列历史资料,“让下一代人有个家族寻根的地方。”

至于颇受关注的茂昌房是否会在修缮的计划之中,张国健表示目前仍在与相关政府部门协商中。“祠堂是文化缩影,以它为中心的这些张氏老宅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把他们修缮好,像天一阁那样保存下去。”

宁波民间文保爱好者杨古城,昨天也现身张氏祠堂,为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出谋划策。从1996年起,他就关注、研究起这里。杨古城说,马径张氏的历史,从建筑年份和宗谱记录上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这里的古建筑算多的,600多年前的遗存都还能找到。”

据杨古城介绍,除了除张氏祠堂外,马径村如今尚存前新屋、后新屋、张氏墓、张氏房、乾坤房、茂昌房等不少古建筑和文化遗迹。

“修缮、保护祠堂是第一步,也是一个好的开始。祠堂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历来都是中国人家族精神的寄托所在。”杨古城说,目前宁波大约有三千多座大大小小的祠堂,五分之四得到了保留,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大有裨益。

“同时要保护起来的,还有那些古村落。”杨古城说,目前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加以保护,那么很多人未来将无根可寻,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B、传承甬剧

《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发布  分享甬剧的众多珍贵史料

昨日上午,《甬剧老艺人口述史》一书发布。该书通过对六十多位甬剧老艺人对历史的回忆,客观还原甬剧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境况和变迁发展。甬剧名家王锦文昨天在现场很激动,“不单是为宁波的地方剧种留下了珍贵资料,对年轻演员了解甬剧的前世今生也相当有帮助。”

书已经出版,但不少著作者的心情沉甸甸的。在他们看来,因为地方剧种的特殊属性,不光是甬剧,很多戏曲都面临着缺失珍贵文史资料的现状,“老艺人们渐渐离世,有关他们的影像资料、甬剧历史都会随着他们的离去在历史洪流里消失,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在多年以后或许就再也无法考证了。”

正因如此,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于2012年6月启动。工作人员奔赴上海、江苏、宁波、杭州等地,采访了60多位甬剧编剧、导演、舞美人员,年长的老艺人已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近60岁。该书第一作者庄丹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我们完成采访后整理资料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每一篇文稿都要改四五遍,经过被采访人确认最终保证口述史真实原貌。”

昨天,上海、杭州部分专家、学者也参加了在甬的研讨会,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朱为总认为,《甬剧老艺人口述史》留住了甬剧艺术的根。“梳理了甬剧发展脉络,对已有的甬剧历史研究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该书的出版,对甬剧以后的研究、传承以及创新和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甬剧传习中心)便一直致力于甬剧传承保护工作,除了《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外,未来《甬剧优秀传统小戏剧作选》等著作也将整理出版,为弘扬甬剧、传承乡音,留下珍贵的文字资料。

2014年10月,52集甬剧情景剧《药行街》在宁波电视台推出。这部展现宁波人、宁波话、宁波事、宁波戏的情景剧,因为内容接地气,有强烈的轻喜剧风格,播出后效果轰动,收视居高不下,让很多甬剧人感到惊喜。甬剧名家王锦文认为,借助电视传媒,甬剧找到了另一条适合大众传播的新路子,既拓宽了甬剧表演领域,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关注甬剧。她透露,近期一档全新的甬剧情景系列剧《老爷升堂》也将与观众见面,估计又会引起一阵甬剧风潮。现代金报通讯员 俞洁 友燕玲 记者 朱琦琳 吴丹娜

 

编辑: 杜寅

《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发布 抢救“古董”

稿源: 现代金报 2016-04-02 09:15:01

甬剧演出 资料图片

破败不堪的张氏祠堂正大门 记者 贾东流 摄

有形如老宅,无形如戏剧,时光荏苒渐成过去。这些历史遗留的“古董”,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被遗忘、被淘汰的命运。

但抢救“古董”,有人在行动。昨天,江北庄桥街道马径村张氏后人聚到一起,商讨起村中古建筑保护的话题;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则在昨天推出了《甬剧老艺人口述史》一书,把有关甬剧的宝贵史料分享于众。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把历史和文化传承下去。

A、保护古建

马径张氏后人要修缮始建于清代的祠堂

“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这句宁波老话流传已久,说的是早年慈东的姚氏、童氏家族与庄桥马径村的张氏家族。作为早期宁波帮的代表,张氏家族财力雄厚,曾走出不少名人,其中包括清末外交官张斯桂、张斯栒兄弟,著名甬商、宁绍轮船公司创始人张斯臧,西泠印社早期代表人物、印泥书法家张鲁庵,民国女诗人、天台宗高僧张汝钊。

去年8月,张鲁庵、张汝钊住过的老宅、杭州名药号“张同泰药堂”传人的祖居——茂昌房被列入拆迁名单,曾引发外界关注。好在经相关部门的协调,茂昌房最终保住了。

昨天,一场盛大的祭祖仪式在马径村的张氏祠堂举行,数十位张氏后人聚到一起。除了拜祖叙乡情,他们还在商讨一个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修缮古建筑、留住家族的根。而首要目标,就是江北区文保单位、始建于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祠堂正大门破败不堪,前厅两侧屋子已遭废弃,上楼的木梯摇摇欲坠。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很有可能会在风雨飘摇中变成一地瓦砾。

52岁的张国健这次专程从旧金山赶来,“我10岁离开马泾,此前经常来祠堂玩,可惜没见过这里最辉煌的景象。”他说,目前修缮的图纸已经出来,原则就是修旧如旧,祠堂修缮之后会陈列历史资料,“让下一代人有个家族寻根的地方。”

至于颇受关注的茂昌房是否会在修缮的计划之中,张国健表示目前仍在与相关政府部门协商中。“祠堂是文化缩影,以它为中心的这些张氏老宅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把他们修缮好,像天一阁那样保存下去。”

宁波民间文保爱好者杨古城,昨天也现身张氏祠堂,为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出谋划策。从1996年起,他就关注、研究起这里。杨古城说,马径张氏的历史,从建筑年份和宗谱记录上最早可追溯至明代。“这里的古建筑算多的,600多年前的遗存都还能找到。”

据杨古城介绍,除了除张氏祠堂外,马径村如今尚存前新屋、后新屋、张氏墓、张氏房、乾坤房、茂昌房等不少古建筑和文化遗迹。

“修缮、保护祠堂是第一步,也是一个好的开始。祠堂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历来都是中国人家族精神的寄托所在。”杨古城说,目前宁波大约有三千多座大大小小的祠堂,五分之四得到了保留,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大有裨益。

“同时要保护起来的,还有那些古村落。”杨古城说,目前古村落消失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加以保护,那么很多人未来将无根可寻,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B、传承甬剧

《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发布  分享甬剧的众多珍贵史料

昨日上午,《甬剧老艺人口述史》一书发布。该书通过对六十多位甬剧老艺人对历史的回忆,客观还原甬剧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境况和变迁发展。甬剧名家王锦文昨天在现场很激动,“不单是为宁波的地方剧种留下了珍贵资料,对年轻演员了解甬剧的前世今生也相当有帮助。”

书已经出版,但不少著作者的心情沉甸甸的。在他们看来,因为地方剧种的特殊属性,不光是甬剧,很多戏曲都面临着缺失珍贵文史资料的现状,“老艺人们渐渐离世,有关他们的影像资料、甬剧历史都会随着他们的离去在历史洪流里消失,如果再不进行抢救和保护,甬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在多年以后或许就再也无法考证了。”

正因如此,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于2012年6月启动。工作人员奔赴上海、江苏、宁波、杭州等地,采访了60多位甬剧编剧、导演、舞美人员,年长的老艺人已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近60岁。该书第一作者庄丹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我们完成采访后整理资料也花费了近一年时间,每一篇文稿都要改四五遍,经过被采访人确认最终保证口述史真实原貌。”

昨天,上海、杭州部分专家、学者也参加了在甬的研讨会,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朱为总认为,《甬剧老艺人口述史》留住了甬剧艺术的根。“梳理了甬剧发展脉络,对已有的甬剧历史研究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该书的出版,对甬剧以后的研究、传承以及创新和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甬剧传习中心)便一直致力于甬剧传承保护工作,除了《甬剧老艺人口述史》外,未来《甬剧优秀传统小戏剧作选》等著作也将整理出版,为弘扬甬剧、传承乡音,留下珍贵的文字资料。

2014年10月,52集甬剧情景剧《药行街》在宁波电视台推出。这部展现宁波人、宁波话、宁波事、宁波戏的情景剧,因为内容接地气,有强烈的轻喜剧风格,播出后效果轰动,收视居高不下,让很多甬剧人感到惊喜。甬剧名家王锦文认为,借助电视传媒,甬剧找到了另一条适合大众传播的新路子,既拓宽了甬剧表演领域,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关注甬剧。她透露,近期一档全新的甬剧情景系列剧《老爷升堂》也将与观众见面,估计又会引起一阵甬剧风潮。现代金报通讯员 俞洁 友燕玲 记者 朱琦琳 吴丹娜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