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600多张旧船票!宁波藏友集齐了解放后沪甬间每艘客轮船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4-03 08:55:07 报料热线:81850000

周健平展示1952的“江泰轮”旅客报销证明单。

周健平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新字号”船的船票。

挪威进口的高速客轮“甬兴轮”于1987年开始启用。

  上世纪80年代,周健平在宁波钢铁总厂做电工,常去上海出差,或学习,或买配件等。当时,宁波来往上海只有过夜船可乘。每次下船,周健平都会试探性地问问身边的人,“这张船票有没有用?要不要报销?可不可以给我?”这位年近退休的老人自小就有收藏票证的习惯,讨要船票也是为收藏。后来,沪甬间的轮船被更快捷的交通方式取代,老人越发觉得这些“慢悠悠”的船票之珍贵,好似承载着一段不复归来的生活记忆。

  老宁波难忘“上海轮船”

  周健平写过一篇《话说“上海轮船”》的小文章。文中写道:“‘上海轮船’是老宁波对专跑上海—宁波来回航线班轮的通称。对宁波人来说,‘上海轮船’在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民主轮(3号、14号、18号)等一般每天有两只船对开,逢年过节还要增开加班轮。起航按潮讯起伏而定,每天下午或晚上起航,第二天早晨到达目的地”。

  周健平对轮船起航时的汽笛声很熟悉。“我们宁波人叫‘拉回声’。有两个意思,一是请大家抓紧时间上船,二是告诉江面上的小船,我大船要开了,请注意避让”。汽笛声响彻三江六岸,回音袅袅。在完成起锚、调头等“规范动作”后,在港监船的引航下启程了。慢速驶出镇海后,再加速,进了上海吴淞口后,因为航道窄,安全起见,又会放慢行驶,直达黄浦江十六铺码头下客。

  “想当初,买船票最麻烦。用上海话讲要起得‘老早’,否则是买不到的。”周健平介绍说,排队的人自发组织发号码纸,到时凭号买票。有一种票很有意思,叫送客票或站台票,价钱约在5分上下。“有的旅客行李多,要叫人帮忙拿到码头上;也有的是送客到码头,依依不舍、难分难离”。

  “江泰轮”是“江亚轮”的姐妹船

  周健平收集有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轮船”船票600多枚。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坐船记录,其余有的是他从朋友处讨来的,有的是从单位报销的废弃单据中拣出来的,大致集齐了解放后宁波到上海开过的各艘轮船的船票。每一枚都像一扇小窗,打开来来往往的时光。

  他所见过最老的船票是清朝宣统元年(1909)印制的“宁绍商轮公司船票”。票面蓝橘红套色印刷,中间印有大清龙旗与“兴”字号旗图案,票面左右有经理与总经理的印章及签名。票背面为棕蓝色,四角边印有“福星伴驾”,中间是一艘铁甲客轮劈波前行的海景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宁波商人虞洽卿发起组建‘宁绍商轮公司’,并于宣统元年8月投入申甬航线运营。‘宁绍轮’与‘甬兴轮’每日对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垄断的局面”。

  周健平手上最老的“船票”要属1952年9月25日的一张“江泰轮”旅客报销证明单。“江泰轮”是1948年失事沉没的“江亚轮”的姐妹船。不幸的是,“江泰轮”亦曾于1955年4月16日中途遇雾触礁沉没,经打捞修复后于次年元旦复航。电影《雾海夜航》为此事纪实,生死一夜,触目惊心。1952年的这趟旅客航程,是“江泰轮”失事前3年的航程证明。由上海至宁波,票价合计“伍万壹仟伍佰元整”,用的是建国后第一套人民币的计价方式。

  后来,“江泰轮”改名“民主轮”,“民主轮”改名“工农兵轮”,80年代又改名“新字号”船———“繁新”、“荣新”、“昌新”、“盛新”(繁荣昌盛),“展新”、“鸿新”、“庆新”、“贺新”、“茂新”。周健平集齐了这些“新字号”船票,与过往一一对应。“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令人浮想联翩,好像历史的巨轮在乘风破浪。”他感慨地说。

  当年轮船上还为旅客放电影

  在收集船票的过程中,周健平还收藏了许多“船文化”相关物,比如旅客的行李包裹单、船民证、船舱卧具租费收据、寄船站农船寄费、姚江大闸船只过闸收费收据等。大多是人家不要,卖给废品站的,他再当宝一样去收了来,整理干净,夹进册页。“我觉得这些东西是有意义的”,合在一起,就是他眼中的一段交通史。

  除了客轮船票,周健平还喜欢收集宁波境内的渡船票、汽车票、三轮车票、景点门票,以及粮票、电影票等。这些票证竟然也会有“交集”,比如上世纪60年代“民主19号轮”上的一张电影票,曾让周健平欣喜万分。当时,夜行船在旅客吃完晚餐后,会利用餐厅放映电影,供大家休闲娱乐。“在小卖部买张电影票,只要一角五分钱,晚上7点准时放映”。喜欢看电影的周健平对此仿佛历历在目。这张船上的电影票是他从范宅“淘”到的,“就这么一张小小的票,在地摊上被风吹来吹去,没人理。我只花了1块钱就买来了。”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宁波往来上海的旅客增多,运输来不及,只能增加船的班次,夜船、日船一起开。1987年,还出现了挪威进口的“甬兴轮”、“甬旺轮”等高速双体快轮。2000年后,交通运输方式一下子迈入新纪元。高速公路纷纷建成,大量私家车风靡流行,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沪甬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轮船逐渐被淘汰,“下岗、转制、淘汰,被取代,完成历史使命”,周健平在自己的文章里如此写道。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文/摄

 

 

编辑: 陈晓怡

600多张旧船票!宁波藏友集齐了解放后沪甬间每艘客轮船票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04-03 08:55:07

周健平展示1952的“江泰轮”旅客报销证明单。

周健平收藏的上世纪80年代“新字号”船的船票。

挪威进口的高速客轮“甬兴轮”于1987年开始启用。

  上世纪80年代,周健平在宁波钢铁总厂做电工,常去上海出差,或学习,或买配件等。当时,宁波来往上海只有过夜船可乘。每次下船,周健平都会试探性地问问身边的人,“这张船票有没有用?要不要报销?可不可以给我?”这位年近退休的老人自小就有收藏票证的习惯,讨要船票也是为收藏。后来,沪甬间的轮船被更快捷的交通方式取代,老人越发觉得这些“慢悠悠”的船票之珍贵,好似承载着一段不复归来的生活记忆。

  老宁波难忘“上海轮船”

  周健平写过一篇《话说“上海轮船”》的小文章。文中写道:“‘上海轮船’是老宁波对专跑上海—宁波来回航线班轮的通称。对宁波人来说,‘上海轮船’在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民主轮(3号、14号、18号)等一般每天有两只船对开,逢年过节还要增开加班轮。起航按潮讯起伏而定,每天下午或晚上起航,第二天早晨到达目的地”。

  周健平对轮船起航时的汽笛声很熟悉。“我们宁波人叫‘拉回声’。有两个意思,一是请大家抓紧时间上船,二是告诉江面上的小船,我大船要开了,请注意避让”。汽笛声响彻三江六岸,回音袅袅。在完成起锚、调头等“规范动作”后,在港监船的引航下启程了。慢速驶出镇海后,再加速,进了上海吴淞口后,因为航道窄,安全起见,又会放慢行驶,直达黄浦江十六铺码头下客。

  “想当初,买船票最麻烦。用上海话讲要起得‘老早’,否则是买不到的。”周健平介绍说,排队的人自发组织发号码纸,到时凭号买票。有一种票很有意思,叫送客票或站台票,价钱约在5分上下。“有的旅客行李多,要叫人帮忙拿到码头上;也有的是送客到码头,依依不舍、难分难离”。

  “江泰轮”是“江亚轮”的姐妹船

  周健平收集有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上海轮船”船票600多枚。其中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坐船记录,其余有的是他从朋友处讨来的,有的是从单位报销的废弃单据中拣出来的,大致集齐了解放后宁波到上海开过的各艘轮船的船票。每一枚都像一扇小窗,打开来来往往的时光。

  他所见过最老的船票是清朝宣统元年(1909)印制的“宁绍商轮公司船票”。票面蓝橘红套色印刷,中间印有大清龙旗与“兴”字号旗图案,票面左右有经理与总经理的印章及签名。票背面为棕蓝色,四角边印有“福星伴驾”,中间是一艘铁甲客轮劈波前行的海景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宁波商人虞洽卿发起组建‘宁绍商轮公司’,并于宣统元年8月投入申甬航线运营。‘宁绍轮’与‘甬兴轮’每日对开,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垄断的局面”。

  周健平手上最老的“船票”要属1952年9月25日的一张“江泰轮”旅客报销证明单。“江泰轮”是1948年失事沉没的“江亚轮”的姐妹船。不幸的是,“江泰轮”亦曾于1955年4月16日中途遇雾触礁沉没,经打捞修复后于次年元旦复航。电影《雾海夜航》为此事纪实,生死一夜,触目惊心。1952年的这趟旅客航程,是“江泰轮”失事前3年的航程证明。由上海至宁波,票价合计“伍万壹仟伍佰元整”,用的是建国后第一套人民币的计价方式。

  后来,“江泰轮”改名“民主轮”,“民主轮”改名“工农兵轮”,80年代又改名“新字号”船———“繁新”、“荣新”、“昌新”、“盛新”(繁荣昌盛),“展新”、“鸿新”、“庆新”、“贺新”、“茂新”。周健平集齐了这些“新字号”船票,与过往一一对应。“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令人浮想联翩,好像历史的巨轮在乘风破浪。”他感慨地说。

  当年轮船上还为旅客放电影

  在收集船票的过程中,周健平还收藏了许多“船文化”相关物,比如旅客的行李包裹单、船民证、船舱卧具租费收据、寄船站农船寄费、姚江大闸船只过闸收费收据等。大多是人家不要,卖给废品站的,他再当宝一样去收了来,整理干净,夹进册页。“我觉得这些东西是有意义的”,合在一起,就是他眼中的一段交通史。

  除了客轮船票,周健平还喜欢收集宁波境内的渡船票、汽车票、三轮车票、景点门票,以及粮票、电影票等。这些票证竟然也会有“交集”,比如上世纪60年代“民主19号轮”上的一张电影票,曾让周健平欣喜万分。当时,夜行船在旅客吃完晚餐后,会利用餐厅放映电影,供大家休闲娱乐。“在小卖部买张电影票,只要一角五分钱,晚上7点准时放映”。喜欢看电影的周健平对此仿佛历历在目。这张船上的电影票是他从范宅“淘”到的,“就这么一张小小的票,在地摊上被风吹来吹去,没人理。我只花了1块钱就买来了。”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宁波往来上海的旅客增多,运输来不及,只能增加船的班次,夜船、日船一起开。1987年,还出现了挪威进口的“甬兴轮”、“甬旺轮”等高速双体快轮。2000年后,交通运输方式一下子迈入新纪元。高速公路纷纷建成,大量私家车风靡流行,特别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沪甬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轮船逐渐被淘汰,“下岗、转制、淘汰,被取代,完成历史使命”,周健平在自己的文章里如此写道。宁波晚报记者 顾嘉懿 文/摄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