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县市区 > 余姚 正文
七旬老人每天走街穿巷卖松花饼 只为筹钱给儿子治病
稿源: 余姚新闻网   2016-04-08 07:23:40 报料热线:81850000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陈锡超)“南雷路有一个卖麻糍的‘老人家’,做的麻糍卖相很差,以前做过大糕,听她说去美食节卖没人要还被赶出来。老人估摸着现在60岁左右,却很苍老。这次回家,发现她的牙床已经萎缩,脸上布满皱纹,她的儿子生病了,但她却很乐观,捏着团子总是乐呵呵的,逢顾客就笑,也不知道要捏多久才能捏够医药费。如果你看到,请买一个,让她早点回家陪儿子……”近日,网友“杨歪歪-YYY”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一条消息,讲述了一个老人每天上街卖小吃为儿子筹钱治病的故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母亲上街卖松花饼、大糕为儿子筹钱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城区的南雷路、学弄等街道,寻找那位网友在微博中描述的坚强母亲。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门口,有好几个卖麻糍、松花饼的流动商贩,记者上前打听这位母亲的消息,巧的是,问到的第一个人正是记者要采访的人——魏服群。

  背着一个黑色单肩包,个子瘦瘦小小的,魏阿姨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旁边一辆人力三轮车,两个煤饼炉和两个热水瓶,就是她做生意的主要工具。

  “做这个生意多久了?”记者问魏阿姨。

  “2012年10月份开始的,差不多已经4年了。”魏阿姨说。

  魏阿姨告诉记者,她住在城区东朝街127号,每天踏着三轮车来到城区的南雷路、学弄、保庆路等主要街道,在那里,她要用一下午的时间,把早上做好的松花饼和大糕全都卖掉。“一天下来大概做一百元生意,有时候会多点,差的时候也有五六十元,利润有五成”。

  年过七旬家里仍负债10多万

  魏阿姨今年已经72岁了。72岁,原本是一个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为什么她还要这么努力地赚钱呢?

  魏阿姨育有一儿一女,但儿女们的婚姻都不幸福。而更不幸的是,2009年,魏阿姨的儿子被查出了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自此之后,儿子就常年坐在了轮椅上,行动异常不便。魏阿姨放弃了原先的保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儿子。

  在患病的七年里,魏阿姨的儿子先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后来还前往贵州、上海等地医院求治,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元医药费,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背上了10多万元的债务。

  这些年,魏阿姨从亲戚朋友那儿借了不少钱,能借给她的算是都借了。亲戚朋友们也知道她家里的处境,所以并没有急着催她还钱。

  为了筹钱给儿子看病,从2012年10月开始,魏阿姨穿行于街头巷尾,卖起了松花饼和大糕,至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

  魏阿姨的儿子现在每隔一个月要去一趟医院,每次仅医药费就需要1000多元,好在魏阿姨自己有一份养老保险,每个月可以领取1000多元,她的儿子也有700元的低保收入,用以维持日常生活。

  松花饼、大糕“卖相”差被顾客“嫌弃”

  城区的学弄,这里不仅有市第二人民医院,还有市第一实验小学。今天天下午3点多,正是学生放学的时间,好多老人过来接孩子放学。

  不少孩子路过流动摊点,拉着长辈的衣袖,吵着要买松花饼、大糕和烤红薯。

  “大糕怎么卖?”“两块钱一个。”很快有顾客上来向魏阿姨询问。每当学校放学的时候,正是魏阿姨生意最好的时候。

  “咦!这大糕卖相怎么这么难看!给我一个就够了。”“我这个大糕没有添加任何色素,颜色不太好,但是很好吃的。”虽然魏阿姨一遍又一遍地向顾客解释,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很好的销量。

  跟隔壁摊点的相比,魏阿姨的松花饼“卖相”确实不好,而且又冷又硬,有些豆沙馅儿还从里面挤了出来。每次在卖给顾客前,魏阿姨总要在煤炉的铁板上热一热,再粘上松花。大糕的“卖相”也差不多,看起来不是很精致。

  “趁现在还做得动就多做点,哪天真动不了了,就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孩子了。”魏阿姨告诉记者,她下一步打算再学点手艺、买点设备,把东西做得再好一些,希望生意能比现在好点。

  下午3点半,天空飘起了雨点,魏阿姨也准备收摊回家了。

编辑: 郭静

七旬老人每天走街穿巷卖松花饼 只为筹钱给儿子治病

稿源: 余姚新闻网 2016-04-08 07:23:40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陈锡超)“南雷路有一个卖麻糍的‘老人家’,做的麻糍卖相很差,以前做过大糕,听她说去美食节卖没人要还被赶出来。老人估摸着现在60岁左右,却很苍老。这次回家,发现她的牙床已经萎缩,脸上布满皱纹,她的儿子生病了,但她却很乐观,捏着团子总是乐呵呵的,逢顾客就笑,也不知道要捏多久才能捏够医药费。如果你看到,请买一个,让她早点回家陪儿子……”近日,网友“杨歪歪-YYY”在新浪微博上发布一条消息,讲述了一个老人每天上街卖小吃为儿子筹钱治病的故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母亲上街卖松花饼、大糕为儿子筹钱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城区的南雷路、学弄等街道,寻找那位网友在微博中描述的坚强母亲。

  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门口,有好几个卖麻糍、松花饼的流动商贩,记者上前打听这位母亲的消息,巧的是,问到的第一个人正是记者要采访的人——魏服群。

  背着一个黑色单肩包,个子瘦瘦小小的,魏阿姨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旁边一辆人力三轮车,两个煤饼炉和两个热水瓶,就是她做生意的主要工具。

  “做这个生意多久了?”记者问魏阿姨。

  “2012年10月份开始的,差不多已经4年了。”魏阿姨说。

  魏阿姨告诉记者,她住在城区东朝街127号,每天踏着三轮车来到城区的南雷路、学弄、保庆路等主要街道,在那里,她要用一下午的时间,把早上做好的松花饼和大糕全都卖掉。“一天下来大概做一百元生意,有时候会多点,差的时候也有五六十元,利润有五成”。

  年过七旬家里仍负债10多万

  魏阿姨今年已经72岁了。72岁,原本是一个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的年龄,为什么她还要这么努力地赚钱呢?

  魏阿姨育有一儿一女,但儿女们的婚姻都不幸福。而更不幸的是,2009年,魏阿姨的儿子被查出了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中医称之为卒中或中风),自此之后,儿子就常年坐在了轮椅上,行动异常不便。魏阿姨放弃了原先的保姆工作,专心在家照顾儿子。

  在患病的七年里,魏阿姨的儿子先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后来还前往贵州、上海等地医院求治,前前后后花了20多万元医药费,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背上了10多万元的债务。

  这些年,魏阿姨从亲戚朋友那儿借了不少钱,能借给她的算是都借了。亲戚朋友们也知道她家里的处境,所以并没有急着催她还钱。

  为了筹钱给儿子看病,从2012年10月开始,魏阿姨穿行于街头巷尾,卖起了松花饼和大糕,至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

  魏阿姨的儿子现在每隔一个月要去一趟医院,每次仅医药费就需要1000多元,好在魏阿姨自己有一份养老保险,每个月可以领取1000多元,她的儿子也有700元的低保收入,用以维持日常生活。

  松花饼、大糕“卖相”差被顾客“嫌弃”

  城区的学弄,这里不仅有市第二人民医院,还有市第一实验小学。今天天下午3点多,正是学生放学的时间,好多老人过来接孩子放学。

  不少孩子路过流动摊点,拉着长辈的衣袖,吵着要买松花饼、大糕和烤红薯。

  “大糕怎么卖?”“两块钱一个。”很快有顾客上来向魏阿姨询问。每当学校放学的时候,正是魏阿姨生意最好的时候。

  “咦!这大糕卖相怎么这么难看!给我一个就够了。”“我这个大糕没有添加任何色素,颜色不太好,但是很好吃的。”虽然魏阿姨一遍又一遍地向顾客解释,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很好的销量。

  跟隔壁摊点的相比,魏阿姨的松花饼“卖相”确实不好,而且又冷又硬,有些豆沙馅儿还从里面挤了出来。每次在卖给顾客前,魏阿姨总要在煤炉的铁板上热一热,再粘上松花。大糕的“卖相”也差不多,看起来不是很精致。

  “趁现在还做得动就多做点,哪天真动不了了,就只能待在家里照顾孩子了。”魏阿姨告诉记者,她下一步打算再学点手艺、买点设备,把东西做得再好一些,希望生意能比现在好点。

  下午3点半,天空飘起了雨点,魏阿姨也准备收摊回家了。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