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今日立秋,百病皆休
稿源: 东南商报   2016-08-07 08:17:30报料热线:81850000

  今天,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却不知不觉到了立秋。

  老话说得好,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秋老虎还将肆虐,防暑不能马虎。

  一阵秋雨一阵凉,早晚要记得添衣啊。

  记者陈也喆/文 章丽珍/绘

  【一扇风】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不知是谁,轻轻扇来凉风,整个人都清醒澄澈了。

  高晓松曾为已故前女友筠子写过一首叫《立秋》的歌:

  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这样一个季节交替的时节,一阵秋风,把过往带走,有些如梦,有些长留心间,周而复始,往事如风,人生不过几十个夏秋。

  南宋诗人刘翰留下一首《立秋》诗: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小乌鸦的啼声刺耳,渐渐散去后,只剩下玉屏风,临风寂寞地立着。

  其实寂寞的岂是玉屏风,明明是形单影只的自己。

  秋风习习,枕边阵阵凉意,就像有人在耳畔为你轻轻打扇,其实并无一人。

  朦胧中醒来,起身寻觅秋色,却只看到梧桐叶散落满地,沐浴在朗朗月光中。

  刘翰还写过《立秋前一日览镜》: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一到,冷热多变,仿佛一袭凉风,就能让人感受世态炎凉,寂寞与孤独泛上心头,让人辗转反侧,多思多虑。这是立秋时节诗人的感慨。

  诗人总能捕捉到普通人不易察觉的心绪,在诗里,我们照见最真实的自己。

  【惹秋思】

  立秋,是容易惹相思情愁的季节。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哀伤自己与宝玉的关系疏淡,有感而发,泪眼朦胧地写下一首《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是林黛玉感怀身世的悲愁,也几乎是大观园群芳萧疏的前奏,秋天过后,就要万花凋谢,万艳同悲了。

  秋思不光是小女子有,白居易有一首《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也是满满的离愁别绪: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元九是那个写《莺莺传》的元稹,他和白居易是好朋友。

  立秋那天,白居易骑马游曲江,踽踽独行,蝉声在耳,忽然就想到千里之外的元稹了。

  一个在曲江之畔,一个在江陵城中,一样的秋色,元稹在那一头,应该也正在思念自己吧。

  他们同样被贬谪,同样有过人生的辉煌与低落,休戚相关的命运升华了他们的友情。

  在寂寂的秋色中,思念更浓。

  【秋屁股】

  立秋的习俗不少,其中一项是称体重。

  《清嘉录》上说,立夏过后,家家户户以大秤称人的体重,到了立秋那日再称一次,看看这个夏天是重了,还是轻了,肥了,还是瘦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因为南方苦热,环境潮湿,入夏常常使人睡不好,又吃不好,古人称“蛀夏”,也叫“苦夏”。

  蛀,用同“疰”,是微热食少,身倦肢软,渐见消瘦的意思。如果瘦了下来,立秋开始就该贴秋膘了。

  立秋,还有一个可爱的习俗,叫作“补秋屁股”。

  补秋屁股,听上去有些不雅,其实是用五色布,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的方块,错角重叠,粘连缝就,补在小孩的衣服后襟上。

  立秋是腹泻高发期,小孩后襟上醒目的布,像是在给大人们警醒:千万注意小儿饮食,不要让他(她)屙秋痢。

  有些地方,还时兴在立秋那天,在红纸上写下“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贴于墙上。

  进门的人,一看这吉祥话,心情愉悦了,小病小痛自然就消减了大半,这也算是心理疗法了。

  【爱情树】

  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中记载:“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石楠树,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之树。

  唐朝专写宫词的王建有一首《看石楠花》诗:

  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

  明朝独上铜台路,容见花开少许时。

  杨贵妃日常梳洗的地方,叫华清宫,华清宫里有个端正楼,端正楼就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地方。

  后来,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唐玄宗老泪纵横,草草掩埋了心爱之人,就往蜀中去了,途经一座寺庙。

  庙里有一棵石楠树,开满了雪白的小花,一簇一簇合成团。

  他不禁想起肤白貌美的杨贵妃,以及他们温存过的端正楼,于是给石楠树取名“端正树”。

  石楠树于是从名不见经传的植物,摇身一变,沾上了帝王之气。

  石楠树春天开花,到了秋天,叶子转红。立秋那天,古代女子最喜把石楠叶剪成花瓣的形状,斜插在耳鬓,俏皮妩媚。

  乍红的叶子,簪成一朵花,是初秋扑面而来的气息。

编辑: 孙研

今日立秋,百病皆休

稿源: 东南商报 2016-08-07 08:17:30

  今天,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燥热的气息,却不知不觉到了立秋。

  老话说得好,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秋老虎还将肆虐,防暑不能马虎。

  一阵秋雨一阵凉,早晚要记得添衣啊。

  记者陈也喆/文 章丽珍/绘

  【一扇风】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不知是谁,轻轻扇来凉风,整个人都清醒澄澈了。

  高晓松曾为已故前女友筠子写过一首叫《立秋》的歌:

  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这样一个季节交替的时节,一阵秋风,把过往带走,有些如梦,有些长留心间,周而复始,往事如风,人生不过几十个夏秋。

  南宋诗人刘翰留下一首《立秋》诗: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小乌鸦的啼声刺耳,渐渐散去后,只剩下玉屏风,临风寂寞地立着。

  其实寂寞的岂是玉屏风,明明是形单影只的自己。

  秋风习习,枕边阵阵凉意,就像有人在耳畔为你轻轻打扇,其实并无一人。

  朦胧中醒来,起身寻觅秋色,却只看到梧桐叶散落满地,沐浴在朗朗月光中。

  刘翰还写过《立秋前一日览镜》: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立秋一到,冷热多变,仿佛一袭凉风,就能让人感受世态炎凉,寂寞与孤独泛上心头,让人辗转反侧,多思多虑。这是立秋时节诗人的感慨。

  诗人总能捕捉到普通人不易察觉的心绪,在诗里,我们照见最真实的自己。

  【惹秋思】

  立秋,是容易惹相思情愁的季节。

  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哀伤自己与宝玉的关系疏淡,有感而发,泪眼朦胧地写下一首《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是林黛玉感怀身世的悲愁,也几乎是大观园群芳萧疏的前奏,秋天过后,就要万花凋谢,万艳同悲了。

  秋思不光是小女子有,白居易有一首《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也是满满的离愁别绪: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元九是那个写《莺莺传》的元稹,他和白居易是好朋友。

  立秋那天,白居易骑马游曲江,踽踽独行,蝉声在耳,忽然就想到千里之外的元稹了。

  一个在曲江之畔,一个在江陵城中,一样的秋色,元稹在那一头,应该也正在思念自己吧。

  他们同样被贬谪,同样有过人生的辉煌与低落,休戚相关的命运升华了他们的友情。

  在寂寂的秋色中,思念更浓。

  【秋屁股】

  立秋的习俗不少,其中一项是称体重。

  《清嘉录》上说,立夏过后,家家户户以大秤称人的体重,到了立秋那日再称一次,看看这个夏天是重了,还是轻了,肥了,还是瘦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

  因为南方苦热,环境潮湿,入夏常常使人睡不好,又吃不好,古人称“蛀夏”,也叫“苦夏”。

  蛀,用同“疰”,是微热食少,身倦肢软,渐见消瘦的意思。如果瘦了下来,立秋开始就该贴秋膘了。

  立秋,还有一个可爱的习俗,叫作“补秋屁股”。

  补秋屁股,听上去有些不雅,其实是用五色布,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的方块,错角重叠,粘连缝就,补在小孩的衣服后襟上。

  立秋是腹泻高发期,小孩后襟上醒目的布,像是在给大人们警醒:千万注意小儿饮食,不要让他(她)屙秋痢。

  有些地方,还时兴在立秋那天,在红纸上写下“今日立秋,百病皆休”,贴于墙上。

  进门的人,一看这吉祥话,心情愉悦了,小病小痛自然就消减了大半,这也算是心理疗法了。

  【爱情树】

  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中记载:“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石楠树,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之树。

  唐朝专写宫词的王建有一首《看石楠花》诗:

  留得行人忘却归,雨中须是石楠枝。

  明朝独上铜台路,容见花开少许时。

  杨贵妃日常梳洗的地方,叫华清宫,华清宫里有个端正楼,端正楼就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地方。

  后来,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唐玄宗老泪纵横,草草掩埋了心爱之人,就往蜀中去了,途经一座寺庙。

  庙里有一棵石楠树,开满了雪白的小花,一簇一簇合成团。

  他不禁想起肤白貌美的杨贵妃,以及他们温存过的端正楼,于是给石楠树取名“端正树”。

  石楠树于是从名不见经传的植物,摇身一变,沾上了帝王之气。

  石楠树春天开花,到了秋天,叶子转红。立秋那天,古代女子最喜把石楠叶剪成花瓣的形状,斜插在耳鬓,俏皮妩媚。

  乍红的叶子,簪成一朵花,是初秋扑面而来的气息。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