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60万!这是宁波工程学院特岗第一人杨为佑的年薪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6-09-09 07:19:00报料热线:81850000

杨为佑(左)参加特设岗位签约仪式。

  □宁波晚报记者李臻 通讯员楼文斌谭超华

  年薪60万元,这是足以使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艳羡的薪酬。就在本月,宁波工程学院的杨为佑研究员成为该院第一位年薪60万元的特岗人员。他为何能获得如此高薪?带着这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他的业绩:从教十年,业内名气不小

  杨为佑是宁波工程学院推出《特设岗位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后的第一位特岗人员。

  宁波工程学院校长吕忠达说,特设岗位是学校完善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是用优劳优酬进一步调动高层次人才工作积极性,吸引鼓励更多高层次个人和团队来校工作的特殊办法。

  杨为佑在该学院从教十年,业内名气可是相当大。

  1975年出生的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来宁波工程学院工作,2010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材料学”省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省一流学科带头人。

  他有着一系列斐然的成绩: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Nature系列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封面论文7篇)。担任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会工作职务,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等多个人才项目,是国际30余个知名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付出:从零起步建起实验室

  熟悉杨为佑老师的人知道,只要去实验室,总能找到他。他基本是全年无休,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这样的工作强度,在常人看来是充满艰辛和难以忍受的,但对于杨为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科研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6年,他刚来宁波工作时,学校没有相关平台。他从一个个瓶瓶罐罐、一张张实验台、一个个电源插座开始,筹建实验室。

  2010年,为建设透射电镜实验室,他把两个月的暑假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建设上,设计房间布局、桌子的尺寸,甚至当起泥水工,和工人一起搅拌水泥。

  目前,宁波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的新材料研发大型公用平台,总资产2000余万元,处于省内先进水平。这些设备,除了支撑学科建设、师生的科研工作,同时服务于地方企业。

  他的带队理念:团队是一家人

  2009年,杨为佑开始组建“微纳米结构与器件”团队,带领一帮年轻博士,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半导体微纳米结构与器件研发工作,在能源、催化、显示和传感器等领域展现潜在的应用前景。

  “团队是一家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杨为佑在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团队每两周开一次组会,每人汇报自己的实验进展、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大家自由讨论,活跃交流。除了定期举行这样的“头脑风暴”,杨为佑还随时随地对成员进行个别指导。

  “团队要有一个大方向,但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这样每个成员才能拥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才能把团队做大做强。”作为负责人,杨为佑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帮助成员明确科研方向,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如今,他所在团队的7名博士都成为业务骨干,团队成员基本上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两人分别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三层次。

  他的人生信条:感恩和善良

  感恩、善良,这是许多同事、学生对杨为佑的评价。

  杨为佑是苦孩子出身。他出生在江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在那经济来源很少的山村,父母将儿女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因此,他从小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改变家庭状况,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提起那段艰难岁月,杨为佑感慨不已:“我当初找工作的唯一目标是生存。记得2005年来校应聘,返程时已经身无分文,连吃饭钱都没有了,学校人事处知道我的情况后,提前让我报到,并预发我工资,帮我渡过难关。”

  因为有过艰辛求学的经历,他对贫困学生格外关心。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期间,有一年临近春节,班上一名学生家里有急事向他求助,需要5000元钱。杨为佑几乎没问原因,马上借给学生6000元,并告诉她,多出来的1000元用来和爸妈好好在家过个年。而类似这样的事,还有不少。

编辑: 孙研

60万!这是宁波工程学院特岗第一人杨为佑的年薪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2016-09-09 07:19:00

杨为佑(左)参加特设岗位签约仪式。

  □宁波晚报记者李臻 通讯员楼文斌谭超华

  年薪60万元,这是足以使国内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艳羡的薪酬。就在本月,宁波工程学院的杨为佑研究员成为该院第一位年薪60万元的特岗人员。他为何能获得如此高薪?带着这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昨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员。

  他的业绩:从教十年,业内名气不小

  杨为佑是宁波工程学院推出《特设岗位聘用管理办法(试行)》后的第一位特岗人员。

  宁波工程学院校长吕忠达说,特设岗位是学校完善人事制度的重要举措,是用优劳优酬进一步调动高层次人才工作积极性,吸引鼓励更多高层次个人和团队来校工作的特殊办法。

  杨为佑在该学院从教十年,业内名气可是相当大。

  1975年出生的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来宁波工程学院工作,2010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材料学”省重点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省一流学科带头人。

  他有着一系列斐然的成绩: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Nature系列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封面论文7篇)。担任全国材料新技术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会工作职务,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一层次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一层次等多个人才项目,是国际30余个知名期刊的论文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付出:从零起步建起实验室

  熟悉杨为佑老师的人知道,只要去实验室,总能找到他。他基本是全年无休,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10点。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这样的工作强度,在常人看来是充满艰辛和难以忍受的,但对于杨为佑来说,已成为一种习惯。科研已融入他的血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2006年,他刚来宁波工作时,学校没有相关平台。他从一个个瓶瓶罐罐、一张张实验台、一个个电源插座开始,筹建实验室。

  2010年,为建设透射电镜实验室,他把两个月的暑假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建设上,设计房间布局、桌子的尺寸,甚至当起泥水工,和工人一起搅拌水泥。

  目前,宁波工程学院材料学院的新材料研发大型公用平台,总资产2000余万元,处于省内先进水平。这些设备,除了支撑学科建设、师生的科研工作,同时服务于地方企业。

  他的带队理念:团队是一家人

  2009年,杨为佑开始组建“微纳米结构与器件”团队,带领一帮年轻博士,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半导体微纳米结构与器件研发工作,在能源、催化、显示和传感器等领域展现潜在的应用前景。

  “团队是一家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是杨为佑在团队常说的一句话。团队每两周开一次组会,每人汇报自己的实验进展、遇到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大家自由讨论,活跃交流。除了定期举行这样的“头脑风暴”,杨为佑还随时随地对成员进行个别指导。

  “团队要有一个大方向,但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这样每个成员才能拥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才能把团队做大做强。”作为负责人,杨为佑认为自己的主要责任是帮助成员明确科研方向,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如今,他所在团队的7名博士都成为业务骨干,团队成员基本上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两人分别入选宁波市“领军与拔尖人才”第二、三层次。

  他的人生信条:感恩和善良

  感恩、善良,这是许多同事、学生对杨为佑的评价。

  杨为佑是苦孩子出身。他出生在江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在那经济来源很少的山村,父母将儿女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因此,他从小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改变家庭状况,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提起那段艰难岁月,杨为佑感慨不已:“我当初找工作的唯一目标是生存。记得2005年来校应聘,返程时已经身无分文,连吃饭钱都没有了,学校人事处知道我的情况后,提前让我报到,并预发我工资,帮我渡过难关。”

  因为有过艰辛求学的经历,他对贫困学生格外关心。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期间,有一年临近春节,班上一名学生家里有急事向他求助,需要5000元钱。杨为佑几乎没问原因,马上借给学生6000元,并告诉她,多出来的1000元用来和爸妈好好在家过个年。而类似这样的事,还有不少。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