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一位宁波“老园林”的憧憬:身处闹市而能感受山野情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0-02 08:19:47报料热线:81850000

  日湖公园中的小型湿地,很有自然野趣。谢耀荣摄

  编者注

  本文作者是宁波一名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工作30多年,也喜欢摄影,用他的文字与照片记录了近年来宁波园林绿化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多年来宁波倾力建造“城市绿肺”,用绿色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不过,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宁波也曾跟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经历了不少曲折。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宁波人的认识也是在一步步提高的。从绿色走向彩色,从种大草坪到多种树,从人造景观走向自然生态,都体现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

  “四季常绿”不再时髦

  曾几何时,在本该是季节变换、树木换装的时候,宁波大街上的许多树木却还是“穿”着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的“常绿衣裳”。有人说,这种现象源于当年一度比较流行的“四季常绿”的口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兴城市绿化之风,在那“绿饥渴”的年代,“四季常绿”口号无疑为增加绿地数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四季常绿”的做法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因为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一些部门不管气候、地域因素,总是把举目是否“见绿”作为尺度,让常年不落叶的植物“大行其道”,而那些在秋冬时节树叶变色、落叶的植物受到了不公正的冷落,结果造成城市绿化的“色彩失调”。

  这股风当然也刮到了宁波,有统计表明,曾经有一年宁波行道树中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竟高达7:1,城区许多地方的绿化都是全年一个样,市民难以直观地从树木的叶生叶落过程,感受城市的季节变化,这对宁波这样一座在气候上四季分明的城市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绿化树种比例的不平衡,看起来是一个“绿视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对绿化的认识问题。不可否认,城市绿化需要大量的常绿植物,但笼统地将“常绿”与“举目见绿”划等号,其弊端不少。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构成城市的“绿色量”也好,“绿视率”也好,这些都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应,更重要的应当是生态指标。作为一种绿地系统,城市绿地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常绿植物、落叶植物各就各位,群落间相互协调,复合的层次和与四季相宜的色彩,这才构成了真正悦目的风景。因此,我认为,不能片面理解“常绿”就是“青”一色的绿,何况,大面积的绿地被少数几种常绿树种垄断,除了造成景观单调外,更大的风险还在于可能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容易导致植物病虫害的传播泛滥。

  令人欣喜的是,后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绿地失衡”问题。本世纪以来,在宁波新建、改建的道路上已不断出现四季季相变化分明的落叶树,如镇明路的黄山栾树、华楼街的银杏树、蓝天路的三角枫、北仑华新路的枫香等等,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早年被贬入“冷宫”的落叶树,出现在甬城街头,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自然美。

  落叶野草,留之何妨?

  秋天来了,一片片枯黄或深红的叶子,在街头随风而落,上下翻飞,最后在绿地上形成了斑斓的落叶层,这是园林中的一道景观,也是一种最能体现时光流逝的自然美。

  可是,如果现在在绿地漫步,貌似这种“艳遇”的机会并不多,我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绿地养护工作做得太“勤快”了,工人把环境收拾得实在太干净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其实有点得不偿失。因为,你扫去的不仅是城市里难得的自然风景,同时也扫走了为土壤提供丰富营养的腐殖质层,切断了物质在自然界里的有机循环。

  有人说,满地落叶、野草离离,其实也是一种风景。我觉得这话不假,这种观点现在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年来,我市城管园林部门已开始尝试,对园林中部分色彩鲜艳的落叶采取“延时清扫”措施,以便让更多的自然野趣爱好者在这里逗留、赏玩。

  同时,在白云公园等部分公园绿地,园林部门也特意保留了田地等农耕元素,让野草野花可以在路边、树林中自由生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非常赞成对落叶、野草等进行“粗放式”管理。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让其自由泛滥,而是要按照生态学的要求,进行更加科学的养护管理。

  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宁波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正是在朝着更高的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目标迈进。我们之所以普遍重视城市绿化,不仅是因为它美化了城市景观,也不仅是因为它能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更因为它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构建更加合理的生态链。

  三五百米,可入公园

  城市是人类高密度聚居的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近年来,宁波从起初的绿化“贫瘠地”,到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取得的成绩可喜可贺。但如果与更高水准的绿色生态目标要求相比,我们的绿地系统的整体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认为,最重要的差距之一是“绿地不均衡”。纵然我们已经有了像鄞州公园、日湖公园、宁波植物园这样的大型公园绿地,但仍不能充分满足好多居民就近、方便进入公园绿地的需要,这是我们要在实现新的绿色生态目标的过程中去化大力气解决的一个问题。

  怎样实现新的绿色生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体现让市民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让大家身在城区也能感受到山野情趣。所以,要从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出发,有序推进各类绿地建设,尤其是要推进方便市民就近游览的小型绿地建设。

  按照居民“出门见绿,三五百米进公园”的要求,我们在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中,应注重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结合“三改一拆”工作和城镇闲置地生态修复工程等,科学、均衡、规模化地建设各类绿地,构建高品质的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游园和各类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让居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品质。

  宁波晚报谢耀荣

编辑: 陈奉凤

一位宁波“老园林”的憧憬:身处闹市而能感受山野情趣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6-10-02 08:19:47

  日湖公园中的小型湿地,很有自然野趣。谢耀荣摄

  编者注

  本文作者是宁波一名园林工程师,从事园林工作30多年,也喜欢摄影,用他的文字与照片记录了近年来宁波园林绿化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多年来宁波倾力建造“城市绿肺”,用绿色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不过,在整个过程中,可以说宁波也曾跟国内其他许多城市一样,经历了不少曲折。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宁波人的认识也是在一步步提高的。从绿色走向彩色,从种大草坪到多种树,从人造景观走向自然生态,都体现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过程。

  “四季常绿”不再时髦

  曾几何时,在本该是季节变换、树木换装的时候,宁波大街上的许多树木却还是“穿”着春夏秋冬几乎都一样的“常绿衣裳”。有人说,这种现象源于当年一度比较流行的“四季常绿”的口号。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大兴城市绿化之风,在那“绿饥渴”的年代,“四季常绿”口号无疑为增加绿地数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四季常绿”的做法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例如,因为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一些部门不管气候、地域因素,总是把举目是否“见绿”作为尺度,让常年不落叶的植物“大行其道”,而那些在秋冬时节树叶变色、落叶的植物受到了不公正的冷落,结果造成城市绿化的“色彩失调”。

  这股风当然也刮到了宁波,有统计表明,曾经有一年宁波行道树中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竟高达7:1,城区许多地方的绿化都是全年一个样,市民难以直观地从树木的叶生叶落过程,感受城市的季节变化,这对宁波这样一座在气候上四季分明的城市来说,确实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

  绿化树种比例的不平衡,看起来是一个“绿视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对绿化的认识问题。不可否认,城市绿化需要大量的常绿植物,但笼统地将“常绿”与“举目见绿”划等号,其弊端不少。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构成城市的“绿色量”也好,“绿视率”也好,这些都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应,更重要的应当是生态指标。作为一种绿地系统,城市绿地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藤本,常绿植物、落叶植物各就各位,群落间相互协调,复合的层次和与四季相宜的色彩,这才构成了真正悦目的风景。因此,我认为,不能片面理解“常绿”就是“青”一色的绿,何况,大面积的绿地被少数几种常绿树种垄断,除了造成景观单调外,更大的风险还在于可能造成城市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容易导致植物病虫害的传播泛滥。

  令人欣喜的是,后来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绿地失衡”问题。本世纪以来,在宁波新建、改建的道路上已不断出现四季季相变化分明的落叶树,如镇明路的黄山栾树、华楼街的银杏树、蓝天路的三角枫、北仑华新路的枫香等等,相信以后还会有更多早年被贬入“冷宫”的落叶树,出现在甬城街头,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自然美。

  落叶野草,留之何妨?

  秋天来了,一片片枯黄或深红的叶子,在街头随风而落,上下翻飞,最后在绿地上形成了斑斓的落叶层,这是园林中的一道景观,也是一种最能体现时光流逝的自然美。

  可是,如果现在在绿地漫步,貌似这种“艳遇”的机会并不多,我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绿地养护工作做得太“勤快”了,工人把环境收拾得实在太干净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其实有点得不偿失。因为,你扫去的不仅是城市里难得的自然风景,同时也扫走了为土壤提供丰富营养的腐殖质层,切断了物质在自然界里的有机循环。

  有人说,满地落叶、野草离离,其实也是一种风景。我觉得这话不假,这种观点现在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近年来,我市城管园林部门已开始尝试,对园林中部分色彩鲜艳的落叶采取“延时清扫”措施,以便让更多的自然野趣爱好者在这里逗留、赏玩。

  同时,在白云公园等部分公园绿地,园林部门也特意保留了田地等农耕元素,让野草野花可以在路边、树林中自由生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非常赞成对落叶、野草等进行“粗放式”管理。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让其自由泛滥,而是要按照生态学的要求,进行更加科学的养护管理。

  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宁波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正是在朝着更高的方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目标迈进。我们之所以普遍重视城市绿化,不仅是因为它美化了城市景观,也不仅是因为它能给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更因为它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构建更加合理的生态链。

  三五百米,可入公园

  城市是人类高密度聚居的环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近年来,宁波从起初的绿化“贫瘠地”,到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取得的成绩可喜可贺。但如果与更高水准的绿色生态目标要求相比,我们的绿地系统的整体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认为,最重要的差距之一是“绿地不均衡”。纵然我们已经有了像鄞州公园、日湖公园、宁波植物园这样的大型公园绿地,但仍不能充分满足好多居民就近、方便进入公园绿地的需要,这是我们要在实现新的绿色生态目标的过程中去化大力气解决的一个问题。

  怎样实现新的绿色生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体现让市民生活更舒适的理念,让大家身在城区也能感受到山野情趣。所以,要从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出发,有序推进各类绿地建设,尤其是要推进方便市民就近游览的小型绿地建设。

  按照居民“出门见绿,三五百米进公园”的要求,我们在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中,应注重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结合“三改一拆”工作和城镇闲置地生态修复工程等,科学、均衡、规模化地建设各类绿地,构建高品质的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游园和各类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让居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品质。

  宁波晚报谢耀荣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