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8 07:42

中国宁波网1月18日讯(记者 龚哲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乡愁’记忆。”今天,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会主委王丽萍提交提案建议,要改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本由政府或国企唱“独角戏”的现状,把政府保护工作重心从具体项目操作转向保护机制建立、保护政策制定、实现有效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核心事务上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以专业思维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其社会价值。
浙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城乡文化资源类型极其丰富的地方大省。王丽萍委员说,我省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上采用政府或国有企业统一征收(收购)、统一修缮、统一进行旅游开发的管理模式,社会参与程度很低。这种模式有操作易、见效快等好处,但却与历史街区以及名镇名村的历史文脉传承延续要求存在根本性矛盾。由于在短时间内集中迁出原有居民,使街区自然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出现中断,尤其当具体操作者缺乏正确的遗产观,对遗产保护缺乏应有的理解、尊重时,规模、尺度、力度过大的改造更新,往往使历史街区、地段变成旅游景区,街区风貌完整性、生活延续性等核心价值丧失。在这种模式主导下,还出现大量修缮好的建筑长期空置,或者新的功能植入受到商业利益导向的驱动,使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难以得到有效传递,甚至因不当使用造成建筑本体的破坏性改造。
王丽萍委员建议,各级政府要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保护模式,把社会力量可以做好的事项转移出去,集中力量做好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工作。要出台社会资本进入和退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相关机制和办法,搭建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平台。要破解名村历史建筑产权障碍,建立社会资本法定和安全的投入机制,推进名村历史建筑交易。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历史街区、名镇名村居民参与保护的机制和办法,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社会共享。
编辑: 陈晓怡

- 注意了!这些旅客不能“刷脸”进站
- 网络影评委员会主任:自己也看豆瓣评分
- 网购机票10分钟退票扣30%手续费合理?
- 女子谎称低价买iPhone敛财过亿 获无期
- 男子遇陌生女子献吻 欣然接受发生悲剧
- 美国总统就职典礼紧张筹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