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民生民瘼大如天 看宁波民生发展5年成绩单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2-21 07:0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喜迎党代会 迈向新征程

  民生民瘼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年来,中共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全心全意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乐民之所乐,写就民生改善新篇章。

  一千万新老宁波人,亲眼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深刻变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份沉甸甸的社会事业发展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6:1缩小到1.8:1,宁波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群众从改革中受益,获得感更强了;

  ——宁波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参保率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公平的底色;

  ——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实现了“充分就业区县(市)”全覆盖,成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还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人民在这座城市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品质。

  继往开来,初心不忘。在时代的潮头明辨方位,为人民的幸福撸袖实干。这一切,汇聚成为“宁波的今天”——勇立在“浙江的今天”的潮头,眺望着“中国的明天”。

  拥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乡村教师新增每人每月300元乡村教师津贴,每人每年不低于700元免费常规体检……去年末,“宁波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正式实施,使近万名乡村教师直接受益,为宁波近十万名乡村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擅其术、尽其能、乐其业”,寄托着市委对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发展的殷殷期待。

  学有所教,民心所向。五年来,宁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一幅人人享有、人人出彩的教育现代化的灿烂画卷逐渐展开。

  校园是每个宁波人美好生活的起点,宁波教育事业全力以赴扛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从“基本公平”走向了“优质”和“均衡”。五年来,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900多亿元,率先出台《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3%;通过严格的“零择校”政策打造共同学区,各区县(市)全部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其中7个还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验收,市民对中小学教育满意度领跑全国。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TAFE学院成为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的璀璨成果,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在宁波深度融合,从职业教育校门走出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宁波制造”搏击全球市场。

  宁波大学被列为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连续三年居中国独立学院首位,连续投入5亿元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办成国内顶尖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就业率、创业率是全国的两倍。人人出彩的教育,为这座城市的未来积蓄起厚重的力量。

  教育兴则城市兴。实现城市梦想,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与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共建中国唯一的供应链创新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名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浙江大学“五位一体”宁波校区等项目……诸多高端平台的集聚,正在夯实宁波人才之基,为宁波下一个征程孕育着朝气蓬勃的希望。

  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宁波,给了我驰骋梦想的天地。”90后宁波大学在读研究生魏睿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带着一群小伙伴一起追梦;在经过人社部门组织的电工培训,获得电工初级证书后,奉化农民沈杜泽捧上了“新饭碗”,进入了一家医药公司就业;在当地人才市场一对一的帮扶下,从农村出来的就业困难人员沈磊军,在宁波市维特建筑五金有限公司重新开始了职场之路。

  劳有所得,民生之重。就业和增收,始终是保障民生的“压舱石”。在宁波,五年来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背后是我市着力拓宽增收通道,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成功克服了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对在宁波“乐业”有了清晰的幸福愿景。

  就业优先战略作为“定盘星”从未动摇。“技能宁波”行动计划让劳动者职业能力大大提升,细致入微的就业扶持政策服务让市民“心定、家宁”。五年间,全市累计新增就业人员85.54万名,依托春风行动就业帮扶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9494个,托底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15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市促进就业资金支出约56亿元,惠及群众230万人次。

  更稳的“饭碗”,更鼓的“钱袋”。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058元提高到515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518元提高到28572元。我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帮扶力度。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标准一致”,2015年全面消除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现象。“底线”刻度的移升,让发展更有温度。

  每一座城市,如同众人携手写就的大书,在不停的翻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抱负。五年来,宁波累计新增创业实体约49万家,带动就业150万人,新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成为这座城市极富活力的新磁场。

  享受完善便捷的医疗服务

  病人不用特地跑到医院挂号诊疗,只需通过“云医院”APP和家庭医生联系问诊,医生在线开出处方,“云药房”审核并配送药品,最后在家“药到付款”。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云医院”,给宁波人带来了全新的“云看病”,也成为健康宁波最亮眼的印记。

  作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建设健康宁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市委践行执政为民的郑重之诺,也是宁波迈向锦绣未来新的起点。

  看病难,可谓民心之痛。宁波迎难而上,深化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改革,积极探索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宁波方案。五年来,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云医院”建设、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医疗纠纷宁波解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进了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就医难”这一难题在宁波得到有效缓解。

  “之前去医院看病,医生都不固定,现在有了自己的签约医生,看病可预约、可享转诊服务,有个头痛脑热,直接打电话问,方便多了!”这是全市66万签约家庭医生居民的普遍感受。为签约居民提供诊疗服务584.2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3459万元,家庭医生成了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宁波,“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群众看病日益方便。随着各大医院的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各个学科涌现出一大批名医生名专家,市民看大病也不用往外跑了。我市还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区县(市)的全覆盖;在中心城区,6家三级医院联合29家基层单位组建起6个医联体,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30个专科的107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使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专家医疗服务。

  五年来,宁波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至2016年底,全市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86.9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24万人,参保率在95%以上。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今年元旦起,宁波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并轨,医保体系再也不分“城里人”“农村人”。城乡基本医保整合,填平了城乡居民的医保鸿沟。

  体验多元化养老

  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去年末,我市首家专业化医养结合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鄞州区白鹤街道建成迎客,洗衣房、老年餐厅、健康理疗室、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生活功能一应俱全,“接地气”“通心灵”兼备,成为我市承接全国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新探索。

  惟愿夕阳无限好。五年来,市委以厚重的民生情怀,筹谋方略、因症施治,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为全市户籍人口逾五分之一的老年人着力营造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和完善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让宁波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投用、宁波颐乐园新增护理床位200张……随着一批重大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推进,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趋好,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局面基本扭转。“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养老床位超2.7万张,目前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张以上。制约养老服务的瓶颈难题基本破解,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上了新台阶。

  为了实现有保障有尊严地步入老年,我市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到去年底,本市户籍人员各类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到93.6%。五年来,我市每年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人均累计增加1094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居全省首位。宁波还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高龄津贴制度的城市,目前全市每月享受津贴的老龄人口超过20万,年发放资金逾1.2亿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努力,我市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得到完善,医养结合得以深入推进,并且更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全市老年活动中心(室)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在社区(村)、养老服务机构等设立教学点1100多个,为老年人量身定制课程;全市还有3000多支助老志愿者队伍、5.6万多助老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守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住、行、医、养”等环境更加优化,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老年人在宁波乐享晚年,有了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倾听幸福来敲门

  “新年最期待的事就是总算可以搬家,不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去年底,海曙区集士港向阳新村陈逸芳签好了棚户区改造协议,今年就能搬离老化严重的房子,“小区有的楼房都倾斜了,‘菲特’台风来时,水深超过1米,一楼的家具都浮了上来。”75平方米换成95平方米新房,过渡期还能领到安置费。房子住得大了,居住环境好了,陈逸芳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于家庭而言,住房是依靠,是希望。于城市而言,住房是安居之本,是民生之要,更是和谐之根。住房保障问题,市委一直牵挂在心。五年来,宁波在“居者有其屋”这盘民生棋上频频落子,越来越多的危旧房居民和低收入群体听到了“幸福来敲门”。

  2014年10月,我市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并在全国率先把成片危旧住宅区作为改造重点,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渠道融资格局快速建立。同时,在项目推进中,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按照绝大多数业主的意愿确定是否改造及改造方式,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个以危改促棚改,并彻底消除城镇住宅安全隐患的创新模式在宁波悄然诞生。到去年底,全市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676亿元,完成危旧房征收签约259万平方米。居民陆续改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危房换安全房”的梦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心中的重要情结。2014年,我市将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实现了“资金使用、房源使用、申请受理、租金标准、退出管理”五个统一。目前,我市已构筑起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其他保障方式为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住房保障覆盖到平均收入线以下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和引进人才、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就业住房困难群体。

  通过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政策,我市已累计惠及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2万户,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越来越多人在宁波“定心定根”。

  记者张昊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民生民瘼大如天 看宁波民生发展5年成绩单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2-21 07:04:00

  民生民瘼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五年来,中共宁波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全心全意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乐民之所乐,写就民生改善新篇章。

  一千万新老宁波人,亲眼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深刻变化。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份沉甸甸的社会事业发展成绩单摆在我们面前: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6:1缩小到1.8:1,宁波荣获“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群众从改革中受益,获得感更强了;

  ——宁波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三大并轨”,参保率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更公平的底色;

  ——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实现了“充分就业区县(市)”全覆盖,成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市”,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还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人民在这座城市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品质。

  继往开来,初心不忘。在时代的潮头明辨方位,为人民的幸福撸袖实干。这一切,汇聚成为“宁波的今天”——勇立在“浙江的今天”的潮头,眺望着“中国的明天”。

  拥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乡村教师新增每人每月300元乡村教师津贴,每人每年不低于700元免费常规体检……去年末,“宁波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正式实施,使近万名乡村教师直接受益,为宁波近十万名乡村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擅其术、尽其能、乐其业”,寄托着市委对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发展的殷殷期待。

  学有所教,民心所向。五年来,宁波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教育改革发展向着民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发力,一幅人人享有、人人出彩的教育现代化的灿烂画卷逐渐展开。

  校园是每个宁波人美好生活的起点,宁波教育事业全力以赴扛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从“基本公平”走向了“优质”和“均衡”。五年来,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900多亿元,率先出台《宁波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普惠性幼儿园招生覆盖率达到83%;通过严格的“零择校”政策打造共同学区,各区县(市)全部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其中7个还通过省教育基本现代化验收,市民对中小学教育满意度领跑全国。

  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TAFE学院成为全国首个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的璀璨成果,职业教育和区域产业在宁波深度融合,从职业教育校门走出的创新型人才支撑“宁波制造”搏击全球市场。

  宁波大学被列为首批省重点建设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连续三年居中国独立学院首位,连续投入5亿元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办成国内顶尖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就业率、创业率是全国的两倍。人人出彩的教育,为这座城市的未来积蓄起厚重的力量。

  教育兴则城市兴。实现城市梦想,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与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共建中国唯一的供应链创新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名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浙江大学“五位一体”宁波校区等项目……诸多高端平台的集聚,正在夯实宁波人才之基,为宁波下一个征程孕育着朝气蓬勃的希望。

  实现创新创业的梦想

  “宁波,给了我驰骋梦想的天地。”90后宁波大学在读研究生魏睿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带着一群小伙伴一起追梦;在经过人社部门组织的电工培训,获得电工初级证书后,奉化农民沈杜泽捧上了“新饭碗”,进入了一家医药公司就业;在当地人才市场一对一的帮扶下,从农村出来的就业困难人员沈磊军,在宁波市维特建筑五金有限公司重新开始了职场之路。

  劳有所得,民生之重。就业和增收,始终是保障民生的“压舱石”。在宁波,五年来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背后是我市着力拓宽增收通道,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劳动报酬增长机制,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成功克服了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对在宁波“乐业”有了清晰的幸福愿景。

  就业优先战略作为“定盘星”从未动摇。“技能宁波”行动计划让劳动者职业能力大大提升,细致入微的就业扶持政策服务让市民“心定、家宁”。五年间,全市累计新增就业人员85.54万名,依托春风行动就业帮扶活动,开发公益性岗位9494个,托底安置就业特困人员,全市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2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0.15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市促进就业资金支出约56亿元,惠及群众230万人次。

  更稳的“饭碗”,更鼓的“钱袋”。五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058元提高到515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518元提高到28572元。我市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帮扶力度。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标准一致”,2015年全面消除6000元以下贫困人口现象。“底线”刻度的移升,让发展更有温度。

  每一座城市,如同众人携手写就的大书,在不停的翻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抱负。五年来,宁波累计新增创业实体约49万家,带动就业150万人,新建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创业创新,蔚然成风,成为这座城市极富活力的新磁场。

  享受完善便捷的医疗服务

  病人不用特地跑到医院挂号诊疗,只需通过“云医院”APP和家庭医生联系问诊,医生在线开出处方,“云药房”审核并配送药品,最后在家“药到付款”。201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云医院”,给宁波人带来了全新的“云看病”,也成为健康宁波最亮眼的印记。

  作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市,建设健康宁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市委践行执政为民的郑重之诺,也是宁波迈向锦绣未来新的起点。

  看病难,可谓民心之痛。宁波迎难而上,深化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改革,积极探索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宁波方案。五年来,医用耗材集中采购、“云医院”建设、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医疗纠纷宁波解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进了宁波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就医难”这一难题在宁波得到有效缓解。

  “之前去医院看病,医生都不固定,现在有了自己的签约医生,看病可预约、可享转诊服务,有个头痛脑热,直接打电话问,方便多了!”这是全市66万签约家庭医生居民的普遍感受。为签约居民提供诊疗服务584.2万人次,减免一般诊疗费3459万元,家庭医生成了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宁波,“城市十分钟、农村二十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群众看病日益方便。随着各大医院的学科建设快速发展,各个学科涌现出一大批名医生名专家,市民看大病也不用往外跑了。我市还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医务人员下基层。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了区县(市)的全覆盖;在中心城区,6家三级医院联合29家基层单位组建起6个医联体,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30个专科的107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使百姓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专家医疗服务。

  五年来,宁波医疗保障制度越来越完善,医保覆盖面越来越广。至2016年底,全市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86.9万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24万人,参保率在95%以上。参保人员的医保待遇整体水平连续多年在全省和全国同类城市中领先,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今年元旦起,宁波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并轨,医保体系再也不分“城里人”“农村人”。城乡基本医保整合,填平了城乡居民的医保鸿沟。

  体验多元化养老

  既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琴棋书画诗酒花”,去年末,我市首家专业化医养结合的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鄞州区白鹤街道建成迎客,洗衣房、老年餐厅、健康理疗室、阅览室、舞蹈排练室等生活功能一应俱全,“接地气”“通心灵”兼备,成为我市承接全国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新探索。

  惟愿夕阳无限好。五年来,市委以厚重的民生情怀,筹谋方略、因症施治,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为全市户籍人口逾五分之一的老年人着力营造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和完善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让宁波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全面完工投用、宁波颐乐园新增护理床位200张……随着一批重大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推进,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趋好,城区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局面基本扭转。“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增养老床位超2.7万张,目前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张以上。制约养老服务的瓶颈难题基本破解,养老服务业发展水平上了新台阶。

  为了实现有保障有尊严地步入老年,我市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到去年底,本市户籍人员各类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到93.6%。五年来,我市每年都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水平人均累计增加1094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居全省首位。宁波还成为全省第一个出台高龄津贴制度的城市,目前全市每月享受津贴的老龄人口超过20万,年发放资金逾1.2亿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通过努力,我市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逐步得到完善,医养结合得以深入推进,并且更关注老人的精神生活,全市老年活动中心(室)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在社区(村)、养老服务机构等设立教学点1100多个,为老年人量身定制课程;全市还有3000多支助老志愿者队伍、5.6万多助老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守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住、行、医、养”等环境更加优化,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老年人在宁波乐享晚年,有了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倾听幸福来敲门

  “新年最期待的事就是总算可以搬家,不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了。”去年底,海曙区集士港向阳新村陈逸芳签好了棚户区改造协议,今年就能搬离老化严重的房子,“小区有的楼房都倾斜了,‘菲特’台风来时,水深超过1米,一楼的家具都浮了上来。”75平方米换成95平方米新房,过渡期还能领到安置费。房子住得大了,居住环境好了,陈逸芳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于家庭而言,住房是依靠,是希望。于城市而言,住房是安居之本,是民生之要,更是和谐之根。住房保障问题,市委一直牵挂在心。五年来,宁波在“居者有其屋”这盘民生棋上频频落子,越来越多的危旧房居民和低收入群体听到了“幸福来敲门”。

  2014年10月,我市启动大规模棚户区改造,并在全国率先把成片危旧住宅区作为改造重点,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渠道融资格局快速建立。同时,在项目推进中,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按照绝大多数业主的意愿确定是否改造及改造方式,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个以危改促棚改,并彻底消除城镇住宅安全隐患的创新模式在宁波悄然诞生。到去年底,全市棚户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676亿元,完成危旧房征收签约259万平方米。居民陆续改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小房换大房、旧房换新房、危房换安全房”的梦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心中的重要情结。2014年,我市将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实现了“资金使用、房源使用、申请受理、租金标准、退出管理”五个统一。目前,我市已构筑起了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其他保障方式为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住房保障覆盖到平均收入线以下的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和引进人才、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就业住房困难群体。

  通过实施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政策,我市已累计惠及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近12万户,人均年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已实现应保尽保,越来越多人在宁波“定心定根”。

  记者张昊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