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家庭医生成居民健康“守门人”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3-17 07:38: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 【专题】宁波,常有新变化

  给力政策促家庭医生发展

  家庭医生在宁波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一系列给力的政策支撑。《宁波市家庭医生基本服务包》明确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服务内容和方式,如提供家庭医生工作室预约诊疗、家庭病床、上门出诊、健康诊断干预、专科医院预约转诊、预约检查等各类优先优惠措施,通过个性化设计、全程化管理提供一对一精准化服务。建立了家庭医生服务费多渠道筹资机制。现阶段暂定为每人每年150元,由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各承担50元,困难群体的个人承担部分由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付。三方付费体现了政府、社会、个人对卫生费用的分担机制,强调了维护健康的共同责任。明确居民在基层住院的医保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经家庭医生转诊到综合医院住院的城乡居民医保中的老年居民及非从业人员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引导群众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了常用慢性病用药协同机制,现阶段133种常见慢性病用药在综合性医院与基层用药品规一致,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一次配药放宽至1个月。一年来,133种药品基层使用量占70%,药品费用占64%,从制度设计上引导慢性病人留在基层。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支持家庭医生劳务价值的收费价格体系。建立市、县、机构三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评结果与家庭医生的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家庭医生上门开展签约服务。

  三管齐下强化家庭医生服务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获得感增强。去年全市所有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341个,签约家庭医生共3292名,每名家庭医生人均签约199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4%。家庭医生借助签约居民诊间预约平台、公众微信群及志愿者服务等多种便民措施,实行签约服务周期性有序推送,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达584.2万人次,提供出诊服务3.03万次、有序转诊综合性医院就诊1.18万人次、预约大型医疗设备检查3517人次,体现了家庭医生履行维护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同时,建立医疗机构联合体促进上下联动。城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全部建立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一年来,市级综合性医院共安排近100名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并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家庭医生导师制度,对家庭医生开展精准式适宜技术培训。市级综合性医院还设立了全科医学门诊,邀请家庭医生到三甲医院坐诊,初步实现了签约居民、家庭医生、专科医生“1+1+1”精准化有序衔接。

  此外,完善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双向转诊。目前,全市通过宁波云医院平台在综合性医院共建立42家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238个云诊室,开展门诊、住院、检验检查等方面的双向转诊业务,从技术保障上实现综合性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和大型医学设备检查主要由家庭医生调配。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促进群众便捷就医。严控现有城市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扩张和规划外新建,实行综合性医院之间、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两个“差别化”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2016年等级乡镇卫生院创建率达92.3%,基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已增加到3509张,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基层床位数达到0.45张,门诊手术和住院手术开展率分别达到72%和29%,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率达到100%。与此同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星级化建设,促进就医获得感。“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星级化建设,将基层医疗机构主体功能区块细化分解为“六门诊、两中心、两病房”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重心转移到优化机构内部资源配置使用和功能整合拓展上来,通过搭建基层医疗机构星级化功能区块平台,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精准化服务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五星级全科门诊、中医药门诊、健康管理中心204家。

  加强基层家庭医生培育培训促进队伍建设。实施基层新进医学生“5+3”“3+2”规范化培训,提升新进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服务能力,全市每年平均新进医学生近100名。实施家庭医生“1+X”培训,开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截至2016年底,具有健康管理师资质的家庭医生占60.4%。实施家庭医生诊治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加强家庭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处置能力培训。目前,全市经过常见病、多发病精准培训的骨干全科医生已有15个批次达294人。全市平均每万名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生4.6名、社区护士4.5名。

  我市组建了全国首家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病理诊断服务。与此同时,全市推进区域医疗资源组团式发展和集约化使用。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区域共享中心40个,区县(市)各类共享中心建成率在80%以上,为家庭医生开展各类医学检验检查构筑起同质化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同城共享。

  分级诊疗模式初见成效

  数年试点探索到实施推广,我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就医秩序逐步形成。2011年到2016年,基层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总量从3319万上升到4637万,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总量的62.23%。免收一般诊疗费,经家庭医生转诊的城乡居民医保中的老年居民及非从业人员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133中药品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及省常用药品内的乙类药品按甲类报销;还可诊间预约各项门诊、转诊和大型设备检查等多项服务。这些让居民看病省钱了,配药省心了,就医方便了。

  定期体检,还依托云诊室为居民配备穿戴式健康管理设备,全程健康管理和干预,初步实现“足不出户有家医”,居民的健康意识更强了。

  2015年12月底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蓝皮书》,在全国38个城市医疗卫生满意度总体排名中,宁波排序第2位,比2014年排名上升了4位。在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度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宁波市的“公立医院服务满意度”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家庭医生通过云诊室为服务对象联系上级医院专家。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

宁波家庭医生成居民健康“守门人”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3-17 07:38:00

  给力政策促家庭医生发展

  家庭医生在宁波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一系列给力的政策支撑。《宁波市家庭医生基本服务包》明确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服务内容和方式,如提供家庭医生工作室预约诊疗、家庭病床、上门出诊、健康诊断干预、专科医院预约转诊、预约检查等各类优先优惠措施,通过个性化设计、全程化管理提供一对一精准化服务。建立了家庭医生服务费多渠道筹资机制。现阶段暂定为每人每年150元,由医保基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各承担50元,困难群体的个人承担部分由社会救助专项资金支付。三方付费体现了政府、社会、个人对卫生费用的分担机制,强调了维护健康的共同责任。明确居民在基层住院的医保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经家庭医生转诊到综合医院住院的城乡居民医保中的老年居民及非从业人员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引导群众优先利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建立了常用慢性病用药协同机制,现阶段133种常见慢性病用药在综合性医院与基层用药品规一致,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一次配药放宽至1个月。一年来,133种药品基层使用量占70%,药品费用占64%,从制度设计上引导慢性病人留在基层。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支持家庭医生劳务价值的收费价格体系。建立市、县、机构三级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评结果与家庭医生的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家庭医生上门开展签约服务。

  三管齐下强化家庭医生服务

  社区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获得感增强。去年全市所有1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341个,签约家庭医生共3292名,每名家庭医生人均签约199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34%。家庭医生借助签约居民诊间预约平台、公众微信群及志愿者服务等多种便民措施,实行签约服务周期性有序推送,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达584.2万人次,提供出诊服务3.03万次、有序转诊综合性医院就诊1.18万人次、预约大型医疗设备检查3517人次,体现了家庭医生履行维护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同时,建立医疗机构联合体促进上下联动。城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全部建立区域医疗机构联合体。一年来,市级综合性医院共安排近100名专家轮流到基层坐诊并融入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家庭医生导师制度,对家庭医生开展精准式适宜技术培训。市级综合性医院还设立了全科医学门诊,邀请家庭医生到三甲医院坐诊,初步实现了签约居民、家庭医生、专科医生“1+1+1”精准化有序衔接。

  此外,完善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双向转诊。目前,全市通过宁波云医院平台在综合性医院共建立42家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238个云诊室,开展门诊、住院、检验检查等方面的双向转诊业务,从技术保障上实现综合性医院专家门诊号源和大型医学设备检查主要由家庭医生调配。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促进群众便捷就医。严控现有城市公立医院单体规模扩张和规划外新建,实行综合性医院之间、综合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两个“差别化”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2016年等级乡镇卫生院创建率达92.3%,基层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已增加到3509张,每千名常住人口拥有基层床位数达到0.45张,门诊手术和住院手术开展率分别达到72%和29%,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率达到100%。与此同时,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星级化建设,促进就医获得感。“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星级化建设,将基层医疗机构主体功能区块细化分解为“六门诊、两中心、两病房”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重心转移到优化机构内部资源配置使用和功能整合拓展上来,通过搭建基层医疗机构星级化功能区块平台,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精准化服务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五星级全科门诊、中医药门诊、健康管理中心204家。

  加强基层家庭医生培育培训促进队伍建设。实施基层新进医学生“5+3”“3+2”规范化培训,提升新进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服务能力,全市每年平均新进医学生近100名。实施家庭医生“1+X”培训,开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截至2016年底,具有健康管理师资质的家庭医生占60.4%。实施家庭医生诊治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加强家庭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处置能力培训。目前,全市经过常见病、多发病精准培训的骨干全科医生已有15个批次达294人。全市平均每万名常住居民拥有全科医生4.6名、社区护士4.5名。

  我市组建了全国首家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病理诊断服务。与此同时,全市推进区域医疗资源组团式发展和集约化使用。目前,全市共建成各类区域共享中心40个,区县(市)各类共享中心建成率在80%以上,为家庭医生开展各类医学检验检查构筑起同质化医疗服务平台,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同城共享。

  分级诊疗模式初见成效

  数年试点探索到实施推广,我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就医秩序逐步形成。2011年到2016年,基层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总量从3319万上升到4637万,占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总量的62.23%。免收一般诊疗费,经家庭医生转诊的城乡居民医保中的老年居民及非从业人员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133中药品中属于国家基本药物及省常用药品内的乙类药品按甲类报销;还可诊间预约各项门诊、转诊和大型设备检查等多项服务。这些让居民看病省钱了,配药省心了,就医方便了。

  定期体检,还依托云诊室为居民配备穿戴式健康管理设备,全程健康管理和干预,初步实现“足不出户有家医”,居民的健康意识更强了。

  2015年12月底中国社科院公布了《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蓝皮书》,在全国38个城市医疗卫生满意度总体排名中,宁波排序第2位,比2014年排名上升了4位。在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度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宁波市的“公立医院服务满意度”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

  家庭医生通过云诊室为服务对象联系上级医院专家。

原标题: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