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准备好的上百万却买不了房子 你拿着钱该怎么办?
稿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7-03-29 08:09:00报料热线:81850000

  回到2004年,握着50万,

  你买房还是炒股?

  楼市调控政策的冲击波真是让人猝不及防。

  你准备好了上百万刚凑够首付,二套房首付比例调高了;你相信爱情的力量笑着假离婚,发现离婚这招也不好使了;你把目光不情愿地看向了商住房,不好意思商住房不能看你了。

  北京的楼市调控政策已经可以用“碾压”来形容,过去10天内,就来来回回至少“压”了7次。

  3·17

  京二套房首付比提至60%,认房又认贷。

  3.21

  北京16家银行首套房贷优惠幅度收至95折。

  3.22

  非京籍纳税从5年改成连续60个月。

  3.24

  北京离婚一年内房贷按二套房执行。

  3.24

  无收入大学生购房原则上按二套房贷发放。

  3.25

  教委发布政策学区房将改革,不具备实际居住意义的异常形态房不能单独过户。

  3.26

  商住限购,禁止贷款。

  面对这一波楼市调控,房企大佬也坐不住了。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表示,房地产行业下行风险特别大,政策收紧厉害,现金流收紧,本轮调控的影响会超过任何想象。

  万科高层在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对三四线城市保持谨慎,并为存货跌价准备了13.8亿元。

  房地产老板拿钱补坑,因为调控政策进不去楼市,却手握上百万的你,应该拿这些钱怎么办?记者帮你问了问。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辉:

  楼市调控加码后,投资性资金往往选择流向股市,特别是在中国今年初期企业向好和资本外流管制加强的背景下。当然,股市从来是有风险。但是,在有关当局审慎监管的前提下,风险与收益可以成正比,风险大时也有机会取得更好收益。

  对于购房首付款是养老钱等风险承受力低的群体,这部分资金建议可以流向债市或者理财产品。当然,现在个别公司债的风险也很大,债市一定要避免垃圾债券。

  不排除也有百姓将钱再度存入银行,获取无风险的低利息,也能备生病就学等日常应急性消费支出。不过,由于银行存款利息不高,建议这部分居民可考虑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

  因调控加码后无法顺利进入楼市的资金,可能主要还是会进入在城市圈周围的房地产,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周围,有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向股市,但去四线城市购房的可能性不大。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由于楼市加码调控形成的首付款资金的具体流向,应该要分开来看。

  一部分首付资金是由于购房者出于自身的刚性购房需求而形成的,那么这部分资金肯定还是会以银行存款为主,以便之后满足条件时能够买房,另外该部分人可能风险偏好比较低,所以银行存款是比较偏优的选择。

  另一部分首付资金,可能有着一定的投机动机,那么该部分资金流向更多的是一种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由于该部分资金本就是从股市、债市、基金、商品、期货等市场流出来的,大概率就会回到原来的市场。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企稳、企业盈利改善,资金在重新配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在结构上多一部分流入股市,包括今年处于风口浪尖方的港股。股市的主要风险在于,如果政府不计成本调控房价,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遇阻,进而影响股市“健康牛”,但目前对股市仍然持相对乐观态度。

  总体来说就是,刚需的资金会流入银行存款,为未来买房做好准备;投机的资金则是从哪来回哪去,取决于投资人自身的资产偏好,整体而言对股市的配置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大,但这也与房地产调控是否会改变中国经济走势有关。

  经济学家宋清辉:

  在当前形势下,以银行、航空为代表的蓝筹股权,都属于优质资产。这些蓝筹股因为具有变现能力强、资产收益率高和交易方便的显著特征,楼市投资者可以考虑把钱投向股市蓝筹以保值升值。

  尤其是在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开始转暖的过程中,蓝筹股往往会起到稳定股市、带头试探的作用。如果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蓝筹股就将成为一张稳定的“长期饭票”。

  就眼下来看,部分银行股开始止跌,说明行情逐渐向好。预计接下来的一段行情当中,低估值银行板块等相关蓝筹股,具有较高的投资机会。即使从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蓝筹股仍具有较为明确的投资机会。

  既然都提到了股市,我就跟大家说一个故事。

  2017年3月22日,腾讯公布业绩报告,同一周,腾讯的股价升到220港元以上,复权价较2004年4月16日在港股上市的发行价3.70港元开盘价涨了323倍。

  安居客房价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14日,北京二手房均价首次突破6万大关,达到60382元/平方米,而2004年是4500元/平方米。

  如果能回到2004年,你握有50万现金,会怎么用?

原标题:准备好的上百万却买不了房子,你拿着钱该怎么办?

编辑: 陈燕

准备好的上百万却买不了房子 你拿着钱该怎么办?

稿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7-03-29 08:09:00

  回到2004年,握着50万,

  你买房还是炒股?

  楼市调控政策的冲击波真是让人猝不及防。

  你准备好了上百万刚凑够首付,二套房首付比例调高了;你相信爱情的力量笑着假离婚,发现离婚这招也不好使了;你把目光不情愿地看向了商住房,不好意思商住房不能看你了。

  北京的楼市调控政策已经可以用“碾压”来形容,过去10天内,就来来回回至少“压”了7次。

  3·17

  京二套房首付比提至60%,认房又认贷。

  3.21

  北京16家银行首套房贷优惠幅度收至95折。

  3.22

  非京籍纳税从5年改成连续60个月。

  3.24

  北京离婚一年内房贷按二套房执行。

  3.24

  无收入大学生购房原则上按二套房贷发放。

  3.25

  教委发布政策学区房将改革,不具备实际居住意义的异常形态房不能单独过户。

  3.26

  商住限购,禁止贷款。

  面对这一波楼市调控,房企大佬也坐不住了。

  融创中国董事长孙宏斌表示,房地产行业下行风险特别大,政策收紧厉害,现金流收紧,本轮调控的影响会超过任何想象。

  万科高层在最近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将对三四线城市保持谨慎,并为存货跌价准备了13.8亿元。

  房地产老板拿钱补坑,因为调控政策进不去楼市,却手握上百万的你,应该拿这些钱怎么办?记者帮你问了问。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教授田利辉:

  楼市调控加码后,投资性资金往往选择流向股市,特别是在中国今年初期企业向好和资本外流管制加强的背景下。当然,股市从来是有风险。但是,在有关当局审慎监管的前提下,风险与收益可以成正比,风险大时也有机会取得更好收益。

  对于购房首付款是养老钱等风险承受力低的群体,这部分资金建议可以流向债市或者理财产品。当然,现在个别公司债的风险也很大,债市一定要避免垃圾债券。

  不排除也有百姓将钱再度存入银行,获取无风险的低利息,也能备生病就学等日常应急性消费支出。不过,由于银行存款利息不高,建议这部分居民可考虑低风险的货币市场基金。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

  因调控加码后无法顺利进入楼市的资金,可能主要还是会进入在城市圈周围的房地产,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周围,有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向股市,但去四线城市购房的可能性不大。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

  由于楼市加码调控形成的首付款资金的具体流向,应该要分开来看。

  一部分首付资金是由于购房者出于自身的刚性购房需求而形成的,那么这部分资金肯定还是会以银行存款为主,以便之后满足条件时能够买房,另外该部分人可能风险偏好比较低,所以银行存款是比较偏优的选择。

  另一部分首付资金,可能有着一定的投机动机,那么该部分资金流向更多的是一种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由于该部分资金本就是从股市、债市、基金、商品、期货等市场流出来的,大概率就会回到原来的市场。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企稳、企业盈利改善,资金在重新配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在结构上多一部分流入股市,包括今年处于风口浪尖方的港股。股市的主要风险在于,如果政府不计成本调控房价,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遇阻,进而影响股市“健康牛”,但目前对股市仍然持相对乐观态度。

  总体来说就是,刚需的资金会流入银行存款,为未来买房做好准备;投机的资金则是从哪来回哪去,取决于投资人自身的资产偏好,整体而言对股市的配置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大,但这也与房地产调控是否会改变中国经济走势有关。

  经济学家宋清辉:

  在当前形势下,以银行、航空为代表的蓝筹股权,都属于优质资产。这些蓝筹股因为具有变现能力强、资产收益率高和交易方便的显著特征,楼市投资者可以考虑把钱投向股市蓝筹以保值升值。

  尤其是在中国各项经济数据开始转暖的过程中,蓝筹股往往会起到稳定股市、带头试探的作用。如果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蓝筹股就将成为一张稳定的“长期饭票”。

  就眼下来看,部分银行股开始止跌,说明行情逐渐向好。预计接下来的一段行情当中,低估值银行板块等相关蓝筹股,具有较高的投资机会。即使从中长期来看,A股市场蓝筹股仍具有较为明确的投资机会。

  既然都提到了股市,我就跟大家说一个故事。

  2017年3月22日,腾讯公布业绩报告,同一周,腾讯的股价升到220港元以上,复权价较2004年4月16日在港股上市的发行价3.70港元开盘价涨了323倍。

  安居客房价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14日,北京二手房均价首次突破6万大关,达到60382元/平方米,而2004年是4500元/平方米。

  如果能回到2004年,你握有50万现金,会怎么用?

原标题:准备好的上百万却买不了房子,你拿着钱该怎么办?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