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如何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这篇文章提了三条路径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4-27 09:54:00报料热线:81850000

  【编者按】“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是宁波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宁波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怎么做?今日《宁波日报》14版文章《精准发力抢抓机遇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议围绕“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增强辐射带动力、对内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行动计划。以下是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李诗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宁波“要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高的品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都市”。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把“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对标国家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宁波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认清发展短板,坦诚理性地分析原因,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围绕“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增强辐射带动力、对内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行动计划,增加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砝码。

  一、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级中心城市均会在发育较好的城市群中的中产生。而宁波所处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实力最强,将是国家中心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竞争也很激烈。建议宁波立即着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宁波行动计划,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次都市圈的提法,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意思,宁波作为中心城市,要做好与沪杭的错位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统筹与台州、舟山的协同发展,处理好与其他都市圈关系,提升宁波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在长三角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能级,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这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责任之一。

  更进一步讲,可以启动编制宁波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领,从更长远的时间进行谋划,明确系列工作抓手和要求,绘制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与正在启动的宁波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以更高的定位和标准,把握好区域协同、空间落位、要素配置、市民获得感等关键内容,体现中央在治国理政、城市发展中的烙印,树立宁波在国家转型发展和空间规划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对外增强辐射带动力

  目前宁波与杭州、南京等城市比较,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和战略地位还有待提升。作为中心城市,宁波应主动放低姿态、以邻为伴、主动让利,坚持与台州、舟山等市一盘棋发展。通过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创业创新互促共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等方式,积极推进大宁波都市圈建设。

  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宁波市域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并为周边城市轨道交通预留衔接空间。加快推进沪甬、甬金、甬舟铁路的谋划建设。建立圈内城市一小时轨道交通网,圈外城市一小时高铁交通网,完成从交通端点城市向枢纽城市的蜕变,强化宁波国家枢纽城市的地位。

  在政策区融合上,有序推动宁波港口经济圈、舟山自贸区与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产业对接与资源整合。舟山自贸区的批复,多被解读为是国家对舟山的偏爱,其实细琢磨,舟山自贸区主要是以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为特色的,国家对它的期望非常明确,即“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而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散货港,早已实现了实质性的一体化发展,刚批复不久的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辖区内各个港区统筹发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自贸区的政策溢出效益,也会逐步惠及宁波。

  宁波与上海、绍兴、舟山、台州等周边城市,其地缘、业缘、人缘相近,具有抱团发展的先天优势,宁波应以互通有无、主动作为的魄力,早日实现“朋友圈”城市的共生共荣。

  三、对内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1、转换发展动力,做强中心城区

  目前宁波经济增长还处于依靠大量投资驱动的阶段,未来将进入一个“城镇化+第三产业”的阶段,最后进入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阶段。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宁波定位为II型大城市,表明宁波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有待于加强;与城市群内的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相比较,宁波面临人才资源吸引力偏弱的劣势。

  宁波的城镇化率只有71.1%(其实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甚至不到40%),第三产业占比只有46.8%。从理论上来说,宁波只需要想办法补齐这个短板,就会自然获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这也是杭州、南京、长沙等城市这几年走的路子。2016年,宁波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这无疑为新时期宁波增添了经济增长新动力。下一步,宁波可以继续加快撤县(市)设区的进度,优化中心城格局、推动全域都市化、提升市级统筹能力,增强宁波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

  2、放大政策红利,聚焦核心产业

  一直以来宁波得力于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县域经济四面开花、蓬勃发展,但这种追求近期经济效益最大化“大而全”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是“各自为政、各取所需”,反倒是削弱了宁波整体的协调性与配套性。

  宁波的城市基因是实体经济,凭借工业总产值近17000亿元,位居浙江首位的雄厚实力,充分释放首批唯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先发优势和政策红利,主动争取国家、省里更多的政策资金、重要项目、专业咨询和智力支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力,构建具有宁波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实现“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突出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战略引领产业,巩固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力。

  继续提升汽车整车制造、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和发展附加值更高、集聚力更强的保险服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港航物流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继续高标准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凭借顶尖的产业集群和优质的功能平台,将更多的高端人才、资金、企业总部集聚在宁波中心城区,更好的发挥城市规模效应。

  3、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市民获得感

  宁波在社会文明建设、基础教育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宁波还存在公共交通、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短板。宁波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并贯穿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各个方面,发展目标上,关注人的切实需求,体现在宁波生活、工作、旅游等不同群体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城市发展的愿望。实施手段上,考虑未来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强调“社区生活”“休闲游憩”“家庭办公”等基本空间单元的建设,构建一刻钟社会服务圈,促进生活、就业、休闲的融合,提升宁波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归属感。

  宁波还要妥善地处理好中心城区过度集聚与区域平衡发展的关系,以防出现其他大城市的房地产产能过剩、房价飙升以及大城市病等问题。宁波不乏像文化广场、鄞州公园这样大尺度的公共空间,但贴近百姓生活区的“小精美”公共开放空间不多,作为城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未来宁波需要关注城市“边角料”开敞绿色空间细节的营造,塑造独特的宁波城市气质,体现宁波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标题:精准发力抢抓机遇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编辑: 赖小惠

宁波如何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这篇文章提了三条路径

稿源: 宁波日报 2017-04-27 09:54:00

  【编者按】“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是宁波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宁波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应该怎么做?今日《宁波日报》14版文章《精准发力抢抓机遇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议围绕“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增强辐射带动力、对内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行动计划。以下是文章全文,转载如下:

  李诗强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宁波“要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高的品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都市”。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把“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对标国家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宁波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认清发展短板,坦诚理性地分析原因,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围绕“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对外增强辐射带动力、对内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制定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行动计划,增加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砝码。

  一、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国家级中心城市均会在发育较好的城市群中的中产生。而宁波所处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实力最强,将是国家中心城市最为集中的区域,竞争也很激烈。建议宁波立即着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宁波行动计划,制定详细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次都市圈的提法,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意思,宁波作为中心城市,要做好与沪杭的错位发展,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统筹与台州、舟山的协同发展,处理好与其他都市圈关系,提升宁波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在长三角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能级,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这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责任之一。

  更进一步讲,可以启动编制宁波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领,从更长远的时间进行谋划,明确系列工作抓手和要求,绘制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线图。将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与正在启动的宁波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相结合,以更高的定位和标准,把握好区域协同、空间落位、要素配置、市民获得感等关键内容,体现中央在治国理政、城市发展中的烙印,树立宁波在国家转型发展和空间规划改革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对外增强辐射带动力

  目前宁波与杭州、南京等城市比较,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中心城市的极核功能和战略地位还有待提升。作为中心城市,宁波应主动放低姿态、以邻为伴、主动让利,坚持与台州、舟山等市一盘棋发展。通过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创业创新互促共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协同共保等方式,积极推进大宁波都市圈建设。

  在交通建设上,加快宁波市域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并为周边城市轨道交通预留衔接空间。加快推进沪甬、甬金、甬舟铁路的谋划建设。建立圈内城市一小时轨道交通网,圈外城市一小时高铁交通网,完成从交通端点城市向枢纽城市的蜕变,强化宁波国家枢纽城市的地位。

  在政策区融合上,有序推动宁波港口经济圈、舟山自贸区与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产业对接与资源整合。舟山自贸区的批复,多被解读为是国家对舟山的偏爱,其实细琢磨,舟山自贸区主要是以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为特色的,国家对它的期望非常明确,即“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而宁波舟山港作为全球最大的大宗散货港,早已实现了实质性的一体化发展,刚批复不久的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辖区内各个港区统筹发展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自贸区的政策溢出效益,也会逐步惠及宁波。

  宁波与上海、绍兴、舟山、台州等周边城市,其地缘、业缘、人缘相近,具有抱团发展的先天优势,宁波应以互通有无、主动作为的魄力,早日实现“朋友圈”城市的共生共荣。

  三、对内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1、转换发展动力,做强中心城区

  目前宁波经济增长还处于依靠大量投资驱动的阶段,未来将进入一个“城镇化+第三产业”的阶段,最后进入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阶段。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中,宁波定位为II型大城市,表明宁波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有待于加强;与城市群内的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相比较,宁波面临人才资源吸引力偏弱的劣势。

  宁波的城镇化率只有71.1%(其实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甚至不到40%),第三产业占比只有46.8%。从理论上来说,宁波只需要想办法补齐这个短板,就会自然获得经济新的增长动力,这也是杭州、南京、长沙等城市这几年走的路子。2016年,宁波完成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这无疑为新时期宁波增添了经济增长新动力。下一步,宁波可以继续加快撤县(市)设区的进度,优化中心城格局、推动全域都市化、提升市级统筹能力,增强宁波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

  2、放大政策红利,聚焦核心产业

  一直以来宁波得力于对外开放的先发优势,县域经济四面开花、蓬勃发展,但这种追求近期经济效益最大化“大而全”的经济模式,带来的是“各自为政、各取所需”,反倒是削弱了宁波整体的协调性与配套性。

  宁波的城市基因是实体经济,凭借工业总产值近17000亿元,位居浙江首位的雄厚实力,充分释放首批唯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先发优势和政策红利,主动争取国家、省里更多的政策资金、重要项目、专业咨询和智力支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力,构建具有宁波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实现“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突出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战略引领产业,巩固在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力。

  继续提升汽车整车制造、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扶持和发展附加值更高、集聚力更强的保险服务、工业设计、科技服务、港航物流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继续高标准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凭借顶尖的产业集群和优质的功能平台,将更多的高端人才、资金、企业总部集聚在宁波中心城区,更好的发挥城市规模效应。

  3、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市民获得感

  宁波在社会文明建设、基础教育等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宁波还存在公共交通、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短板。宁波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并贯穿于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各个方面,发展目标上,关注人的切实需求,体现在宁波生活、工作、旅游等不同群体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城市发展的愿望。实施手段上,考虑未来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强调“社区生活”“休闲游憩”“家庭办公”等基本空间单元的建设,构建一刻钟社会服务圈,促进生活、就业、休闲的融合,提升宁波城市的宜居性和市民归属感。

  宁波还要妥善地处理好中心城区过度集聚与区域平衡发展的关系,以防出现其他大城市的房地产产能过剩、房价飙升以及大城市病等问题。宁波不乏像文化广场、鄞州公园这样大尺度的公共空间,但贴近百姓生活区的“小精美”公共开放空间不多,作为城市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未来宁波需要关注城市“边角料”开敞绿色空间细节的营造,塑造独特的宁波城市气质,体现宁波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标题:精准发力抢抓机遇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