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载手机版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解读 | "1+X"如何撬起宁波对外开放新优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6-01 20:52:00 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张燕 单玉紫枫)从古代海丝始发港之一,到中国第一批拥有海关的城市和通商城市,再到举世闻名的宁波帮,带着开放的城市基因,如今,宁波正在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

  以“八八战略”为指引,紧扣“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今天的全市开放大会上,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我市出台“1+X”重大举措,从外贸、外资、开发区等方面,构筑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推进开放经济体制机制创新,谋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更高层次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就在上个月全省开放大会上,全省外贸十强县(市、区)宁波占到半壁江山;宁波口岸进出口总值多年超越2000亿美元,是全国第七大口岸;自营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跨入千亿美元俱乐部,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第八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随着外向型经济大市地位的牢固树立,在时代的风口,宁波外贸外资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作为“1+X”统领性意见,《关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外贸强市”的目标。我市将出台实施外贸新政,扎实推进外贸市场、商品、渠道、模式、主体、环境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以质量、技术、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推行市场专业化和多元化并举战略,到2020年建成1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20个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随着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免税店、离境退税、国际一线品牌商服务网点本地化等将成为宁波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宁波人把利用外资的目光瞄向了世界500强,重点跟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集中力量引进重大高端产业项目,形成一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从今年起三年内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5亿元,引进30个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项目,力争到2020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40个。

  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跨国并购,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变为联合出海,探索建立由政府、民资、银行等多方参与的宁波丝路合作基金……一系列的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将把宁波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向新的高度。

  更加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步一个脚印,“宁波制造”借力“1+X”,将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在我市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过程中,将培育形成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光学电子、关键战略材料、关键基础件、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绿色石化等5大尖端产业,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智能家电家居等2个至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去年底,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突破10亿吨,集装箱吨吞量超过2400万标箱,其国际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和集装箱运输服务优势不断呈现。提升发展航运交易等平台,制定内容更丰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体系,深化中国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将助力宁波打造全球重要战略资源配置中心。

  提升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港航物流服务、科学技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领城将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点,而在贯彻执行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中,我市将积极引进国际金融保险龙头企业,争取引进或设立证券法人机构,鼓励民企与外资保险公司开展资本合作,推动外资参与设立“一带一路”财产保险公司。

  迎着建设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将不断深化。我市将加快引进海外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创新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载体建设,到到2020年培育发展50家国际化技术转移机构。

  更加深远的城市国际影响力

  从德国亚琛到英国诺丁汉,再到中东欧22个城市,宁波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后三年里,宁波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适度扩大国际友城规模,到2020年累计发展国际友城100对,这些国际友城将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资源,建立健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开展务实交流合作。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的国际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将全力支持宁波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高校,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院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来甬办学,建设一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教育合作特色平台。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医疗技术、管理方法,提升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国际化水平,加快“健康宁波”建设。开展医养结合的国际养老合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发挥好索非亚中国国文化中心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桥头堡作用。

  未来,随着宁波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管理国际化水平;谋划并推广宁波城市国际形象标完成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改造;谋划新建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宁波国际邮轮母港等一系列国际化管理和传播的展开,东海之滨将崛起一座更加国际化的城市——宁波。

  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开放

  “要积极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仅让宁波“跳出了宁波”,还为宁波的区域协同按下了“快进键”。

  首先是高水平推进大湾区开放开发。编制宁波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谋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和甬江创新大走廊,参与建设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提升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宁波杭州湾新区、象山港区域及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

  同时,加快推进宁波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全面推动宁波与舟山、台州同城化发展,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跨区域产业平台共建,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合作园区。

  在宁波的城市“后花园”,将推动大花园开放发展。以国际一流标准推进东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推进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建设,高品质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街区,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保合作。

  视野再向外,高质量构筑开放大通道。以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功能建设为核心,加快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融合发展,构筑全方位联通世界的开放大通道。如建成三门湾大桥连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项目,加快推进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宁波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六横公路大桥、余慈中心高速公路,谋划推进沪甬、杭甬、甬台温城际铁路等项目,加快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建设,争取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班,并积极参与“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数字宁波”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

  区域协同中,宁波提高站位,理清思路,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内区域合作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争取一批合作项目列入“总盘子”,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

  日前,商务部完成了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在综合排名“30强”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18位。

  作为宁波最早的对外开放窗口,开发区曾为宁波经济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13家。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开放平台体系,使各类开放平台真正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

  在宁波的开放蓝图中,全力争取纳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一区多片”布局,成为首要突破口。我市将主动对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片区优化工作,争取纳入“一区多片”布局,全力争取自由贸易港在宁波落地。同时,积极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和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全面推进开放试验平台、重点合作领域、双向合作工程建设,争取上升为国家级综合试验区,努力打造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样板。全面建设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制定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全面推动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

  在三大平台之外,我市将进一步凝心聚力,推动各类开发区域整合提升。出台实施开发区改革和新发展意见。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实质性整合,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聚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开发平台。建立健全园园区、产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完善平台建设投融资机制,出台跨区域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国别园和浙台经贸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产业合作园。

  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作为地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打造开放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与水平的题中之义。围绕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我市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方面入手,启动一系列改革。其中,“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新时代宁波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

  市场化是根本方向。我市将以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继续加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试点推广力度等措施,放宽准入限制、提高政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法治化是根本保障。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法治环境,我市将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和涉外制度体系,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其中,尤其要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将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引入产业投资、项目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构建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资本引才计划”以及“海外工程师”,在全球重点城市布局建设人才合作中心,形成线上引荐平台与线下引才站点联动觅才网络,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和经贸规则的对接,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力争举办更多高级别外事活动、高层次国际会议,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原标题: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解读 | "1+X"如何撬起宁波对外开放新优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8-06-01 20:52:00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张燕 单玉紫枫)从古代海丝始发港之一,到中国第一批拥有海关的城市和通商城市,再到举世闻名的宁波帮,带着开放的城市基因,如今,宁波正在向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迈进。

  以“八八战略”为指引,紧扣“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今天的全市开放大会上,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我市出台“1+X”重大举措,从外贸、外资、开发区等方面,构筑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推进开放经济体制机制创新,谋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更高层次的国际贸易和投资

  就在上个月全省开放大会上,全省外贸十强县(市、区)宁波占到半壁江山;宁波口岸进出口总值多年超越2000亿美元,是全国第七大口岸;自营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跨入千亿美元俱乐部,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第八个外贸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随着外向型经济大市地位的牢固树立,在时代的风口,宁波外贸外资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作为“1+X”统领性意见,《关于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外贸强市”的目标。我市将出台实施外贸新政,扎实推进外贸市场、商品、渠道、模式、主体、环境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以质量、技术、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推行市场专业化和多元化并举战略,到2020年建成13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20个国家级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随着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进口商品“世界超市”、免税店、离境退税、国际一线品牌商服务网点本地化等将成为宁波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宁波人把利用外资的目光瞄向了世界500强,重点跟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跨国公司,集中力量引进重大高端产业项目,形成一批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引擎”,从今年起三年内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35亿元,引进30个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项目,力争到2020年累计引进世界500强项目140个。

  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跨国并购,引导企业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变为联合出海,探索建立由政府、民资、银行等多方参与的宁波丝路合作基金……一系列的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将把宁波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向新的高度。

  更加强大的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步一个脚印,“宁波制造”借力“1+X”,将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在我市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过程中,将培育形成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光学电子、关键战略材料、关键基础件、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绿色石化等5大尖端产业,打造绿色石化、汽车制造、智能家电家居等2个至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去年底,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突破10亿吨,集装箱吨吞量超过2400万标箱,其国际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和集装箱运输服务优势不断呈现。提升发展航运交易等平台,制定内容更丰富、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体系,深化中国国(宁波)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将助力宁波打造全球重要战略资源配置中心。

  提升服务业开放发展水平,港航物流服务、科学技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领城将成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点,而在贯彻执行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举措中,我市将积极引进国际金融保险龙头企业,争取引进或设立证券法人机构,鼓励民企与外资保险公司开展资本合作,推动外资参与设立“一带一路”财产保险公司。

  迎着建设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将不断深化。我市将加快引进海外研发机构、高科技企业、创新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创新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合作载体建设,到到2020年培育发展50家国际化技术转移机构。

  更加深远的城市国际影响力

  从德国亚琛到英国诺丁汉,再到中东欧22个城市,宁波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今后三年里,宁波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适度扩大国际友城规模,到2020年累计发展国际友城100对,这些国际友城将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资源,建立健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开展务实交流合作。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的国际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将全力支持宁波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高校,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等高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大力引进国际知名院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来甬办学,建设一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教育合作特色平台。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医疗技术、管理方法,提升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国际化水平,加快“健康宁波”建设。开展医养结合的国际养老合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发挥好索非亚中国国文化中心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的桥头堡作用。

  未来,随着宁波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管理国际化水平;谋划并推广宁波城市国际形象标完成公共机构和公共场所双语标识改造;谋划新建大型国际会展中心;建设宁波国际邮轮母港等一系列国际化管理和传播的展开,东海之滨将崛起一座更加国际化的城市——宁波。

  更高水平的区域协同开放

  “要积极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仅让宁波“跳出了宁波”,还为宁波的区域协同按下了“快进键”。

  首先是高水平推进大湾区开放开发。编制宁波湾区经济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谋划建设宁波前湾新区和甬江创新大走廊,参与建设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提升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宁波杭州湾新区、象山港区域及三门湾区域开发建设。

  同时,加快推进宁波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全面推动宁波与舟山、台州同城化发展,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跨区域产业平台共建,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合作园区。

  在宁波的城市“后花园”,将推动大花园开放发展。以国际一流标准推进东钱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全面推进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推进宁波滨海旅游休闲区建设,高品质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街区,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保合作。

  视野再向外,高质量构筑开放大通道。以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功能建设为核心,加快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融合发展,构筑全方位联通世界的开放大通道。如建成三门湾大桥连接线、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项目,加快推进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建设,规划建设宁波西站综合交通枢纽、六横公路大桥、余慈中心高速公路,谋划推进沪甬、杭甬、甬台温城际铁路等项目,加快栎社国际机场三期建设,争取加密“一带一路”沿线航班,并积极参与“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数字宁波”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

  区域协同中,宁波提高站位,理清思路,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内区域合作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争取一批合作项目列入“总盘子”,共同促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更高能级的开放平台

  日前,商务部完成了2017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在综合排名“30强”中,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第18位。

  作为宁波最早的对外开放窗口,开发区曾为宁波经济腾飞立下过“汗马功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开发区9家,省级开发区13家。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多类型、多层级、广覆盖的开放平台体系,使各类开放平台真正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

  在宁波的开放蓝图中,全力争取纳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一区多片”布局,成为首要突破口。我市将主动对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片区优化工作,争取纳入“一区多片”布局,全力争取自由贸易港在宁波落地。同时,积极创建“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和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全面推进开放试验平台、重点合作领域、双向合作工程建设,争取上升为国家级综合试验区,努力打造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样板。全面建设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制定宁波临空经济示范区规划,全面推动主要功能区开发建设。

  在三大平台之外,我市将进一步凝心聚力,推动各类开发区域整合提升。出台实施开发区改革和新发展意见。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实质性整合,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聚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开发平台。建立健全园园区、产业、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机制,提升开发区发展质量。完善平台建设投融资机制,出台跨区域合作支持政策,加快国别园和浙台经贸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产业合作园。

  更加优化的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作为地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一,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打造开放型经济、提升对外开放层次与水平的题中之义。围绕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我市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等方面入手,启动一系列改革。其中,“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新时代宁波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牛鼻子”。

  市场化是根本方向。我市将以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深化通关一体化改革,继续加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试点推广力度等措施,放宽准入限制、提高政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

  法治化是根本保障。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的法治环境,我市将加快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和涉外制度体系,构建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其中,尤其要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将知识产权导向目录引入产业投资、项目引进、平台建设等方面,形成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评议机制。

  国际化是必然趋势。构建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资本引才计划”以及“海外工程师”,在全球重点城市布局建设人才合作中心,形成线上引荐平台与线下引才站点联动觅才网络,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同时,加强与国际标准和经贸规则的对接,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力争举办更多高级别外事活动、高层次国际会议,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

原标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