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蒋炜宁
事件
1986年,在包玉刚先生资助下,我市高起点创办了宁波大学。
甬江之畔,宁波大学静静地伫立着,迎接自己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后的首批学生。32年前,它只是一个缀在农田上的小小校园;如今它占地2700多亩,成为专业涵盖11大门类的中国百强高校。
沧桑巨变展新颜。人杰地灵的四明大地见证了大学与宁波这座城市共兴共荣的发展之路,铭记宁波高等教育在历经规模扩张、转型发展、提升发展三大阶段后,沉淀下来的值得称颂的“宁波经验”。
一所快速崛起的大学
顺着历史的河流上溯,1984年春天,刚刚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的宁波,对创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愿望十分迫切。
得知此事的“宁波帮”杰出代表、世界船王包玉刚为家乡慷慨捐资,邓小平同志欣然题写校名,一所叫“宁波大学”的高校就这样出现在世人面前。从奠基到开学仅用一年,1986年9月,宁波大学迎来首批学生,这样的建校速度令人惊叹。
32年来,宁波大学的每一次跨越,都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都以服务城市发展为己任。从服务城市发展走向引领前行,宁波大学一直在努力。仅海洋学院、海运学院近年就扶植孵化40多家涉海类企业;全校发明专利连续4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近3年有139项科技成果实现转让或获得知识产权实施许可。
伴随城市发展,宁波大学在32年发展中也实现了三次华丽转身。第一次是前15年,它从一所新建大学向新型综合性大学发展转型;第二次是之后的15年,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转型。第三次就是去年宁波大学从全国2600余所高校中脱颖而出,在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137所大学中占得一席!
改革热潮把高校发展推向高潮
宁波大学的发展历程是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宁波抢得先机,一路高歌猛进,1997年成为中国GDP千亿元城市;然而当时宁波仅有3所高校,在校本科生5000余名,研究生为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9%,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
这差距深深刺痛了宁波人的心。“高新技术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宁波要发展,高等教育一定要上去!”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科教兴市“一号工程”战略决策,把建设宁波高教园区作为实施“一号工程”的重中之重。宁波人很快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现有高校集中区域建设高教园区,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互惠互利,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思路指导下,宁波走出了一条当时全国首创的高等教育园区化发展之路,并相继建成高教园区南区和北区。
那时候高教园区建设一线的干部群众干劲很足。“高教园区建设是个浩大工程,任务艰巨,为赶工期抓质量,春节我们只休息一天,冒着严寒到工地测量,所有部门和人员几乎是连轴转……”时任宁波高教园区管理建设现场办公室党支部书记蒋和法说。
宁波高等教育发展创新之路持续不断。不久,宁波办起了中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采用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完全一样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人在“家门口”读世界名校的“梦想”。
从1999年至2005年,宁波紧紧抓住国家调整高校设置机遇,高等教育实现超常规发展。至2005年,在甬普通高校增加到13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在校生11.1万人;曾经令人扼腕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2%,高出全国21个百分点;办学层次提升,本科生占在校生的46.8%,研究生教育起步。
高校与城市相融相生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转换关键期的来临,城市对大学有了新期盼。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战略构想,引导和推动高等教育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结合体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能力。
高校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而是更多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合作,打造出一个与区域模具机电等产业链发展相匹配的先进制造业专业链,双链对接和互动,培训企业员工,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帮助宁海模具成为当地六大特色行业之一。如今,涉及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十大高教基地建设,不仅推动了重点优势学科和紧缺专业建设,还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科技创新的号角吹响了。2013年,市委、市政府推进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高校协同创新体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同年,宁波获批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4所高校入选我省首批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学校,3所高职院校入选我省首批重点(优质)高职院校。
高校与城市深度融合发展时代逐渐到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有81%的专业与浙江(宁波)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对接。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落户杭州湾,宁波大红鹰学院影视学院落户象山,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入驻梅山保税港区……
至此,宁波高校已在各区县(市)实现办学全覆盖,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高校还从更高起点上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如宁波大学以力学为基础,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信息与通信工程,组建海洋生物技术与海洋工程学科群,有望让海洋开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
到去年底,全市共有高校16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5.6万人,是1991年的32倍,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0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
宁波高等教育30多年的发展史积累了很多“宁波经验”,今天这样的积累还在持续——今年初,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开建;8月初,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建设签约;市政府出台专项文件,保障和支持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宁波号”巨轮朝着新的改革开放目标再出发,与城市共兴共荣的高等教育也必将谱写崭新篇章。
原标题:探索高等教育的“宁波经验”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