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石浦古城花灯闹猛
逛民俗庙会,赏花灯美景,品特色美食,看精彩表演……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欢乐气氛中的时候,元宵佳节又接踵而至。记者了解到,阴雨天气亦不能阻挡宁波各地对年味的追寻,正月十三(2月17日)至正月十八(2月22日),宁海、象山、奉化等地即将举办大型庙会和赏花灯活动。
石浦古城花灯闹猛
灯笼是元宵装饰必备品,在象山石浦渔港古城,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灯笼,红红火火。家住石浦渔港古城中街的包基勤老人,有60多年的扎灯经验,他以扎鱼灯、兔灯而闻名。每年春节前后,都有很多游客和花灯爱好者慕名而来。
“传统的花灯制作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包括10余道工序,这些工序全靠自己动脑筋琢磨,纯手工制作。”作为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象山渔文化的宣传者,包基勤老人热情地展示了自己传统的扎灯工艺,“春节期间,已经有不少单位、学校请我去上课做鱼灯和兔灯,准备在元宵节亮花灯。”
不少游客围在老人的花灯馆门口,观看他怎样做花灯。现场的小朋友看着心动,按捺不住兴奋,抓起竹签便欲上手。包基勤笑着拿起一叠白纸,剪出蔬菜的形状,随后用浆糊将纸片糊在扎好的框架上。“糊的时候要注意,一定要让纸片最大限度地展开,呈现一种紧绷、结实的质感。做好糊纸这一步,这个蔬菜花灯就算成功一半啦。”
“我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设计制作今年的元宵花灯。今年想做一组农业主题的花灯,做成蔬菜的样子,最后众多花灯还可以拼成一棵树的样子。”包基勤笑着介绍。
老宁波赏花灯有讲究
宁波不少地方的元宵节灯会都是从正月十三(2月17日)“上灯”开始的,经历正月十五(2月19日)“正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2月22日)“下灯”为止。
民俗专家张艳向记者介绍,象山当地有一句民谚:“要吃冬至夜,要困三十夜,要嬉十四夜”。这“十四夜”指的就是象山特有的元宵习俗,过十四不过十五,其中尤以石浦地区为盛。
宁波的花灯有悠久历史。以前,老宁波人都是从正月初七、初八起,就开始忙着张罗做灯笼的材料:半透明的“韧皮纸”(或者宣纸)、竹篾、细绳、浆糊。张艳向记者介绍,自家制的灯笼以“兔子灯”“鲤鱼灯”“黄鱼灯”为主,极具观赏性,是烘托节日气氛的吉祥用品。比如,鱼灯寓意“年年有余”,人们扎鱼灯、买鱼灯,是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富贵安康;再如兔灯,盛行于唐朝,人们视兔子为吉祥之物,兔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不光在兔年,就是在其他年份,人们也喜欢在元宵节挂兔灯。一直以来,人们沿用这一习俗来迎神接福,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三大庙会你中意哪个?
元宵节除了赏花灯,宁波还有象山十四夜、前童元宵行会、奉化萧王庙庙会等庙会祭祀活动。人们称这些庙会为“万人庙会”,几乎每个庙会都会吸引上万人前来闹元宵。昨天,记者从各地文化站证实,阴雨天不影响庙会活动的正常举行。
“虽然最近一直在下雨,不过小雨不影响元宵节的活动。”昨天,奉化萧王庙街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正月十三日起,当地村民组成的仪仗队举宫灯和旌旗横幅开道,敲打着锣鼓,抬着一头福猪和一头福羊。其中最抢眼的是两条奉化布龙和贺岁狮子,后面还跟着秧歌队、旗袍队、扇子舞队等表演队。一路上,大家争相触摸布龙的龙须,以祈求新年平安如意。
宁海以正月十四为传统元宵节,俗称“十四夜”,这一风俗始于明中叶,盛于明末清初。每逢十四夜,宁海人都喜欢赶往前童看行会。前童行会是为了庆祝、祈求丰收而进行的流动灯会,以鼓亭抬阁为特色,在江浙一带独一无二。正月十四当天,镇上童姓家族成员作为表演者参与行会,前童古镇的大街小巷热闹起来,各村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锣声鼓声传遍山野。
象山元宵节也有过十四不过十五的习俗,据说源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每年正月十四下午开始,龙灯队带领队伍到石浦渔港路巡游,每到一处重要街口或广场都会停留表演。石浦龙灯队的历史已有一百余年,清末民国初期,舞龙队就在石浦地区表演,目前已经传到了第五代。到了晚上还有民俗队伍展示。队伍以抬阁为主,以传统彩灯、扫街、马灯、鱼灯、船灯等花灯开路。抬阁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成古装戏剧人物造型,坐于长方形阁架上,在庙会出会时由众人抬着巡游。
“这几年带着孩子来宁波体验各地庙会活动,让孩子近距离体验传统民俗,了解‘中国年’的独特年味,非常有意义。今年打算去前童古镇体验前童元宵行会。”在上海工作的宁波人潘欣告诉记者。据她介绍,每年只有在庙会上,才有机会看到宁波特色的戏曲、说书、杂耍等传统表演。此外,庙内还设摊展卖各种精美字画和工艺品,庙外可买各种乡土小吃、土特产等。
宁波晚报记者 鲁威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