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政协委员献"锦囊妙计" 让乡村看得到希望 留得住青年
稿源: 现代金报   2019-02-17 07:33: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聚焦2019宁波两会

  宁波的乡村路宽了,景美了,也更宜居了。 资料图片

  从余姚黄家埠走出去的俞先生,过年回了趟老家。这个之前曾一度被省、市环保部门“重点关照”的城镇,有了新模样:俞先生老家所在的杏山村铺着石子小路,村口扩建了公路,村旁的杏山湖经过治理碧波荡漾,偶尔还有飞鸟掠过,沿着湖岸是一排排农家小院……这得益于宁波长期重视“三农”工作,去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宁波制定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宁波的乡村正发生着怎样的改变?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

  现状

  去年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  但强村富民还有不少瓶颈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33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上年的1.80下降为1.79,远低于全省2.04的倍差水平。

  “这说明宁波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较好,但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较高,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收入想要继续增加要下更大力气。”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我市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花大力气破解的也是这些瓶颈和不足。

  比如,由于基数较高,新增长点培育较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等“三大收入”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再比如,乡村产业培育壮大难度较大,还有人、财、物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制约比较突出,这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政策和通道还不够完善,另外年轻人流向农业农村的总量比较少,意愿也不够强烈。

  声音

  ●九三学社市委会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高级经济师 俞海峰

  政策资金应多向

  平台搭建和公共领域倾斜

  乡村振兴,重在实现产业振兴。宁波市政协委员卢学伟是宁海县胡陈乡西翁村团支部书记,这是官方身份。他的职业是果农,是胡陈健硒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己有一百五六十亩的果园,有水蜜桃有枇杷,还带动十多户农民按照标准化种植。

  80后的卢学伟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回乡搞种植,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父辈乡亲只知吃苦受累不懂经营。“过去种果树只重产量,不重质量,果子按筐卖,一年到头忙下来,赚不了几个钱。”卢学伟说,8年前他回乡种果树,按照标准化生产,果子按照规格分拣包装,配送商超和水果门店,卖出了好价钱,后来他又开始涉足团购和微商,带领其他果农搞标准化产销,“宁海白枇杷、望海茶,奉化水蜜桃、象山红美人,这些都是有名的农特产品,如果能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对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很有好处。”

  “财政资金和政策应该向平台搭建上做倾斜,比如区域公共品牌的推广,比如一些公共资源要素的提供上,带动作用会更明显。”九三学社市委会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高级经济师俞海峰说,之前的产业扶持政策重在扶持龙头,对个体小农户的带动不如预期,“虽然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集约化生产,但现阶段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小农户受益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乡村才有活力。”

  ●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 魏章焕

  重视乡土人才和乡贤回归

  让他们扎根农村

  谈到乡村振兴,无论农旅深度融合,做民宿经济,搞互联网+,还是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乡村教育,说到最后总离不开“人”。

  “乡村振兴不能干部在干,农民在看。乡村振兴要看得到希望,留得住青年,把人才吸引到农村,把乡土人才用好,是关键。”在前两天召开联组专题协商交流会上,围绕乡村振兴,与会相关负责人“一语中的”。

  “城里一些技术农村用得少,不是没技术,而是缺人才,另外农民的理念也没跟上市场经济,比如订单式农业,碰到行情变化,签约农民毁约的也不少。”海曙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会副主席袁建树说,农村大多是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慢,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他关注的焦点。

  “菜单式点课、一对一精准培训,和大专院校、农科院所结合,选派一些有潜力的农民接受教育,授课内容从种养技术拓展到现代农业发展、经营管理,他们的眼界视野开阔了,才能带领农民有更大发展。”袁建树说。

  “乡村的发展最终要靠土生土长的农民群众主体,不要迷信‘外来和尚会念经’,重视乡土专家,乡土人才,在薪酬待遇和晋升上给予倾斜,让他们扎根农村,另外重视乡贤回归,帮助他们回乡创业,让更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魏章焕说。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王才平

  村庄规划要有情感有故事

  要成为紧贴村民的暖心事

  俗话说,规划是龙头,是行动的先导。村庄规划关乎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村庄发展未来,如何让村庄规划重实用,让村民感觉舒心贴心又暖心?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才平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重视村庄规划实用性的建议》的提案。

  造成规划缺乏实用性的原因有哪些?基层干部不够重视、编制单位不够尽责、编制要求不够精准、部门会审不够严格,是王才平总结的四个短板。王才平说,村庄规划要从村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当地农村特色,规划内容必须有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村庄规划的实用性,要在这些内容上下功夫。”

  如何让村庄规划有实用性又有发展性?王才平强调,要明确发展定位。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村庄规划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要成为紧贴村民的暖心事,要有情感有故事,要村庄规划自己会说话。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村农业局林特产业处处长 郑甬龙

  推出乡村振兴科技专项政策

  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包含了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在所有的这些建设中,都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村农业局林特产业处处长郑甬龙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做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建议》,呼吁推出乡村振兴科技专项政策,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

  “通过科技的总结、集成、示范和引领,将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放在科技的视角下观察,以科技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郑甬龙建议,整合现有项目资源,努力新增更强扶持政策,合理整合现有的政策资源推出乡村振兴科技专项政策,在“科技争投”上适度考虑乡村振兴的有关内容,各个部门都要在各自领域加大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

  郑甬龙呼吁,要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人们科学素养;另外,要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技术成果吸引人,对产业发展、环境改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农林渔牧乡土专家的带动作用,让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发挥最大生产力。

  通讯员 方敏 李军

  记者 王冬晓 郑晓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政协委员献"锦囊妙计" 让乡村看得到希望 留得住青年

稿源: 现代金报 2019-02-17 07:33:00

  宁波的乡村路宽了,景美了,也更宜居了。 资料图片

  从余姚黄家埠走出去的俞先生,过年回了趟老家。这个之前曾一度被省、市环保部门“重点关照”的城镇,有了新模样:俞先生老家所在的杏山村铺着石子小路,村口扩建了公路,村旁的杏山湖经过治理碧波荡漾,偶尔还有飞鸟掠过,沿着湖岸是一排排农家小院……这得益于宁波长期重视“三农”工作,去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宁波制定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宁波的乡村正发生着怎样的改变?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期待?

  现状

  去年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  但强村富民还有不少瓶颈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宁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33元,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上年的1.80下降为1.79,远低于全省2.04的倍差水平。

  “这说明宁波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较好,但农民人均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较高,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收入想要继续增加要下更大力气。”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去年我市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开局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花大力气破解的也是这些瓶颈和不足。

  比如,由于基数较高,新增长点培育较慢,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等“三大收入”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再比如,乡村产业培育壮大难度较大,还有人、财、物和技术等要素资源制约比较突出,这些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政策和通道还不够完善,另外年轻人流向农业农村的总量比较少,意愿也不够强烈。

  声音

  ●九三学社市委会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高级经济师 俞海峰

  政策资金应多向

  平台搭建和公共领域倾斜

  乡村振兴,重在实现产业振兴。宁波市政协委员卢学伟是宁海县胡陈乡西翁村团支部书记,这是官方身份。他的职业是果农,是胡陈健硒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自己有一百五六十亩的果园,有水蜜桃有枇杷,还带动十多户农民按照标准化种植。

  80后的卢学伟大学读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回乡搞种植,是因为不忍心看到父辈乡亲只知吃苦受累不懂经营。“过去种果树只重产量,不重质量,果子按筐卖,一年到头忙下来,赚不了几个钱。”卢学伟说,8年前他回乡种果树,按照标准化生产,果子按照规格分拣包装,配送商超和水果门店,卖出了好价钱,后来他又开始涉足团购和微商,带领其他果农搞标准化产销,“宁海白枇杷、望海茶,奉化水蜜桃、象山红美人,这些都是有名的农特产品,如果能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对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很有好处。”

  “财政资金和政策应该向平台搭建上做倾斜,比如区域公共品牌的推广,比如一些公共资源要素的提供上,带动作用会更明显。”九三学社市委会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高级经济师俞海峰说,之前的产业扶持政策重在扶持龙头,对个体小农户的带动不如预期,“虽然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集约化生产,但现阶段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小农户受益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乡村才有活力。”

  ●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 魏章焕

  重视乡土人才和乡贤回归

  让他们扎根农村

  谈到乡村振兴,无论农旅深度融合,做民宿经济,搞互联网+,还是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乡村教育,说到最后总离不开“人”。

  “乡村振兴不能干部在干,农民在看。乡村振兴要看得到希望,留得住青年,把人才吸引到农村,把乡土人才用好,是关键。”在前两天召开联组专题协商交流会上,围绕乡村振兴,与会相关负责人“一语中的”。

  “城里一些技术农村用得少,不是没技术,而是缺人才,另外农民的理念也没跟上市场经济,比如订单式农业,碰到行情变化,签约农民毁约的也不少。”海曙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会副主席袁建树说,农村大多是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慢,如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他关注的焦点。

  “菜单式点课、一对一精准培训,和大专院校、农科院所结合,选派一些有潜力的农民接受教育,授课内容从种养技术拓展到现代农业发展、经营管理,他们的眼界视野开阔了,才能带领农民有更大发展。”袁建树说。

  “乡村的发展最终要靠土生土长的农民群众主体,不要迷信‘外来和尚会念经’,重视乡土专家,乡土人才,在薪酬待遇和晋升上给予倾斜,让他们扎根农村,另外重视乡贤回归,帮助他们回乡创业,让更多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海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魏章焕说。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王才平

  村庄规划要有情感有故事

  要成为紧贴村民的暖心事

  俗话说,规划是龙头,是行动的先导。村庄规划关乎每一个村民的切身利益和村庄发展未来,如何让村庄规划重实用,让村民感觉舒心贴心又暖心?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才平在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重视村庄规划实用性的建议》的提案。

  造成规划缺乏实用性的原因有哪些?基层干部不够重视、编制单位不够尽责、编制要求不够精准、部门会审不够严格,是王才平总结的四个短板。王才平说,村庄规划要从村庄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当地农村特色,规划内容必须有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村庄规划的实用性,要在这些内容上下功夫。”

  如何让村庄规划有实用性又有发展性?王才平强调,要明确发展定位。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不搞一刀切。村庄规划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要成为紧贴村民的暖心事,要有情感有故事,要村庄规划自己会说话。

  ●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村农业局林特产业处处长 郑甬龙

  推出乡村振兴科技专项政策

  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包含了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在所有的这些建设中,都需要发挥科技的作用。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农村农业局林特产业处处长郑甬龙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做好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建议》,呼吁推出乡村振兴科技专项政策,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

  “通过科技的总结、集成、示范和引领,将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放在科技的视角下观察,以科技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郑甬龙建议,整合现有项目资源,努力新增更强扶持政策,合理整合现有的政策资源推出乡村振兴科技专项政策,在“科技争投”上适度考虑乡村振兴的有关内容,各个部门都要在各自领域加大科技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

  郑甬龙呼吁,要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提高人们科学素养;另外,要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技术成果吸引人,对产业发展、环境改善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农林渔牧乡土专家的带动作用,让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发挥最大生产力。

  通讯员 方敏 李军

  记者 王冬晓 郑晓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