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咋解读《流浪地球》 与它相关的"硬核人物"这么说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9-02-17 11:08:30报料热线:81850000

  中国人不太习惯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更眷恋脚下的土地

  记者陆芳

  小说《流浪地球》,最初发表在2000年《科幻世界》上,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自己很早就看过这篇小说,印象深刻。

  “2015年,记得是中影找到我,当时有几个项目在聊,有三个是大刘的作品,《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当时想来想去,只有《流浪地球》可以拍,其他两个很难拍出来的。”

  中国硬科幻电影在《流浪地球》之前没有先例,郭帆对钱报记者说,它从一开始就设定与好莱坞科幻片“完全不一样”。

  “就是好莱坞类型片如果想在国内落地,它最大的障碍是文化上的区别。可以举一个例子,比方说《钢铁侠》,如果我们把《钢铁侠》的剧本翻译成中文,然后我们拿同样的钱同样的团队,把演员换成中国人,整个故事都不会成立。”

  从中国的传统生活出发

  寻找电影的落脚点

  在郭帆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不太习惯于讲科幻这个东西,或者说对科幻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不过,这个文化上的“障碍”,目前已经有了可以迈过的基础,“科幻片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就是只有国家有了一定的国力之后,才可能去拍科幻片……中国(现在)是因为国力强大了,才可以去做。”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主人公去拯救世界的时候是无所顾忌的,“如果我们这么去拍的话,观众会怀疑,凭什么呢?所以我们在影片(《流浪地球》)中,会做各种设定。我们写了一个普通人的救援过程,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超级英雄。”郭帆说,“我们都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靠团结的力量去完成,这在中国是容易被理解的,我们是通过这个去克服文化层面语境的困难。”

  “另外一个文化层面的语境困难,是我们的价值观。西方人的科幻经常展现星空大海,但中国人不太习惯于仰望星空面朝大海。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往下看,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更喜欢脚踏实地的这些生活。这跟我们几千年来的生活是有关的,毕竟我们是农耕文明而来……(我们)觉得我们这片土地是最有价值。这是不同的文化,当这种文化在接进类型片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落脚点。”

  正因如此,当电影“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如果是好莱坞的思路,如果地球出现了这么大的危机,跑了就得了,可以坐飞船跑或者坐什么跑,可以放弃地球。但中国人不行,北京的房子那么贵,对吧,按揭还没有交完,我们跑也得带着家跑。”郭帆说。

  安装发动机,把地球推出去——郭帆觉得,这个形式是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情感的一种表达。“这里的‘家’是赋予了这些情感色彩的,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家’的概念。同时‘家’衍生出来就是人,这里面很多人合力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构成这个‘家’,从一个‘小家’变成一个‘大家’的构成。是这个‘家’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带着‘家’走,要带着我们的土地和我们的人。”

  标出杭州等城市

  是对土地的热爱

  郭帆透露,“带着地球走”这个概念是2016年他们去美国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和美国人一起聊出来的。

  “他们对我们的想法特别感兴趣,觉得中国人的想法很奇怪。地球出问题了,按照他们的思维,另外再找一个星球呗。只有我们中国人跑路的时候,会带着家。”

  正是对“家”,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在电影中,有包括杭州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的地标,郭帆说,这样可以增加与观众的连接度。

  “因为设定中,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封死了。我们如果只展现冰原的话,不知道哪儿是哪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现代当下的城市建筑,这样会跟观众建立一些连接。里面尽量用真实的地名,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编一个地方,因为你杜撰的一些地方,跟观众建立连接依然很困难。都是选取一些真实的地方,整个路径是从北至南所途经的一些地方。”

  因为这样的文化内核,电影美学设定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人物造型、色彩方面,比“高冷”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更有亲近感。

  郭帆认为,中国观众对工业革命对机械的情感是比较弱的,不像美国人对汽车有一种情感,比如变形金刚,汽车可以变成人。中国没有汽车文化,汽车更多是身份象征。《流浪地球》去掉了很多高科技质感的东西,还去掉了大量的蓝色,用青色取代,并用了不少红色和浅黄色设计。

  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第一天,郭帆在微博上发长文感慨四年半来的艰辛历程,这一微博还得到了《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祝贺。

  在回答拍摄《流浪地球》最大挑战是什么时,郭帆说到了“梦想”,“原来我特别不喜欢提‘梦想’这个字眼,但是在这个组里边,我发现这个东西变成一股力量,可以一直支撑着我们这批人往前进。这点很重要,这点是我们解决所有困难的一个基础。”

  同时,他特别想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如意的时候十有八九,生活本身是困难的,但我们依然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这样你才能过好每一天。”

  这样的想法与郭帆是独生子女有关:“我特别希望的画面,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身后能够站一批兄弟们帮助你、支持你。我相信很多独生子女可能都希望有这个,因为从小感受到更多的是孤独,我特别喜欢团队感的东西。”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咋解读《流浪地球》 与它相关的"硬核人物"这么说

稿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2019-02-17 11:08:30

  中国人不太习惯仰望星空因为我们更眷恋脚下的土地

  记者陆芳

  小说《流浪地球》,最初发表在2000年《科幻世界》上,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说自己很早就看过这篇小说,印象深刻。

  “2015年,记得是中影找到我,当时有几个项目在聊,有三个是大刘的作品,《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当时想来想去,只有《流浪地球》可以拍,其他两个很难拍出来的。”

  中国硬科幻电影在《流浪地球》之前没有先例,郭帆对钱报记者说,它从一开始就设定与好莱坞科幻片“完全不一样”。

  “就是好莱坞类型片如果想在国内落地,它最大的障碍是文化上的区别。可以举一个例子,比方说《钢铁侠》,如果我们把《钢铁侠》的剧本翻译成中文,然后我们拿同样的钱同样的团队,把演员换成中国人,整个故事都不会成立。”

  从中国的传统生活出发

  寻找电影的落脚点

  在郭帆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不太习惯于讲科幻这个东西,或者说对科幻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不过,这个文化上的“障碍”,目前已经有了可以迈过的基础,“科幻片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就是只有国家有了一定的国力之后,才可能去拍科幻片……中国(现在)是因为国力强大了,才可以去做。”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主人公去拯救世界的时候是无所顾忌的,“如果我们这么去拍的话,观众会怀疑,凭什么呢?所以我们在影片(《流浪地球》)中,会做各种设定。我们写了一个普通人的救援过程,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没有超级英雄。”郭帆说,“我们都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靠团结的力量去完成,这在中国是容易被理解的,我们是通过这个去克服文化层面语境的困难。”

  “另外一个文化层面的语境困难,是我们的价值观。西方人的科幻经常展现星空大海,但中国人不太习惯于仰望星空面朝大海。因为我们更多的是往下看,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更喜欢脚踏实地的这些生活。这跟我们几千年来的生活是有关的,毕竟我们是农耕文明而来……(我们)觉得我们这片土地是最有价值。这是不同的文化,当这种文化在接进类型片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落脚点。”

  正因如此,当电影“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如果是好莱坞的思路,如果地球出现了这么大的危机,跑了就得了,可以坐飞船跑或者坐什么跑,可以放弃地球。但中国人不行,北京的房子那么贵,对吧,按揭还没有交完,我们跑也得带着家跑。”郭帆说。

  安装发动机,把地球推出去——郭帆觉得,这个形式是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情感的一种表达。“这里的‘家’是赋予了这些情感色彩的,它不是简单的一个‘家’的概念。同时‘家’衍生出来就是人,这里面很多人合力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构成这个‘家’,从一个‘小家’变成一个‘大家’的构成。是这个‘家’的概念,所以我们要带着‘家’走,要带着我们的土地和我们的人。”

  标出杭州等城市

  是对土地的热爱

  郭帆透露,“带着地球走”这个概念是2016年他们去美国工业光魔特效公司,和美国人一起聊出来的。

  “他们对我们的想法特别感兴趣,觉得中国人的想法很奇怪。地球出问题了,按照他们的思维,另外再找一个星球呗。只有我们中国人跑路的时候,会带着家。”

  正是对“家”,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在电影中,有包括杭州在内的很多中国城市的地标,郭帆说,这样可以增加与观众的连接度。

  “因为设定中,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封死了。我们如果只展现冰原的话,不知道哪儿是哪儿,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现代当下的城市建筑,这样会跟观众建立一些连接。里面尽量用真实的地名,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编一个地方,因为你杜撰的一些地方,跟观众建立连接依然很困难。都是选取一些真实的地方,整个路径是从北至南所途经的一些地方。”

  因为这样的文化内核,电影美学设定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人物造型、色彩方面,比“高冷”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更有亲近感。

  郭帆认为,中国观众对工业革命对机械的情感是比较弱的,不像美国人对汽车有一种情感,比如变形金刚,汽车可以变成人。中国没有汽车文化,汽车更多是身份象征。《流浪地球》去掉了很多高科技质感的东西,还去掉了大量的蓝色,用青色取代,并用了不少红色和浅黄色设计。

  2月5日《流浪地球》上映第一天,郭帆在微博上发长文感慨四年半来的艰辛历程,这一微博还得到了《阿凡达》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祝贺。

  在回答拍摄《流浪地球》最大挑战是什么时,郭帆说到了“梦想”,“原来我特别不喜欢提‘梦想’这个字眼,但是在这个组里边,我发现这个东西变成一股力量,可以一直支撑着我们这批人往前进。这点很重要,这点是我们解决所有困难的一个基础。”

  同时,他特别想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如意的时候十有八九,生活本身是困难的,但我们依然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这样你才能过好每一天。”

  这样的想法与郭帆是独生子女有关:“我特别希望的画面,是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身后能够站一批兄弟们帮助你、支持你。我相信很多独生子女可能都希望有这个,因为从小感受到更多的是孤独,我特别喜欢团队感的东西。”

首页  上一页  [1]  [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