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新四军老战士肖林讲述余姚解放前后的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06 08:35:36报料热线:81850000

肖林在回忆往事。

肖林的部分纪念勋章。

  余姚,宁波下辖县级市,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也是王阳明、黄宗羲等人的故乡。

  1949年5月2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5师师部顺利进驻余姚城,并与随后到达的66师在城内会合,余姚宣告解放,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解放的县城。看到“宁波解放70周年·全城寻找红色记忆”系列报道后,亲身经历余姚解放的新四军老战士肖林给报社打来电话,他要把余姚解放前后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为纪念烈士林达,他改名“肖林”

  1941年6月,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的副大队长林达,率领我党武装力量南渡浙东,在余姚登陆的第3天,率部在相公殿西面伏击日军,打得敌人狼狈溃逃。

  当时家住相公殿西面的肖林,第一次见到了这支革命力量。“那一年,我只有12岁,这场战斗就在我的家里打响。战士们的机枪架在我家的房顶上,机枪发出的哒哒声,甚至子弹壳掉在屋顶的声响,都能听到。”这场战斗后,肖林强烈要求加入革命队伍。由于年纪太小,肖林被安排在林达身边做一些日常事务。“林达是我的长官,但在生活中处处照顾我,告诉我革命理想,我个人的成长非常快。”

  1945年,16岁的肖林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跟随林达和战友们一起在宁波郊区作战。后来,林达跟随新四军北撤。而肖林因为年纪小,对本地状况又比较熟悉,被组织派遣,以学生的身份进入余姚简易师范学校学习,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传播革命思想的生涯。

  1948年,肖林参加了余上县工委领导下的武工队所属的飞虎队,并担任队长。同年5月,浦东部队和人民解放总队200多名指战员及大批武器弹药要上四明山,肖林和飞虎队的战友们一路做向导,护送来自浦东的部队安全上山。

  在护送任务之前,肖林收到一个噩耗:待他如父亲一般的林达,在率领战士强渡沙河的战斗中,被敌机扫射中弹,失血过多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付出生命的烈士,我正式改名为‘肖林’,原名‘许中惠’再也没有使用过。”肖林说。

  阻击溃逃之敌,迎接解放大军

  1949年4月,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天堑,在浙江的蒋军心理防线已然崩溃。这一年的5月20日,根据上级指示,余上县我党的武装力量全部集中到余姚小越一线。肖林回忆说:“当时我们有两个任务,第一就是阻击溃逃之敌,第二就是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阻击的地点选在了牟山湖东北方向,青港村旁边的狮子山。战斗在下午5点打响。”

  最先出现在肖林和战士们眼前的,是敌人驻扎在余上地区的地方部队,有200人左右。毫无斗志的敌军,迅速被战士们缴了械。过了两天,5月22日下午1点左右,又有大股敌人溃退下来。“这股敌人人数不少,前头有两辆汽车开道,后面跟着大批步兵,应该是敌人号称长江部队的87军。敌人也发现了我们正在前方的山上阻击他们,架在汽车上的机枪率先开火,想利用汽车的机动性和步兵的人数优势冲过我们的防线。我们哪能让他们得逞,战士们甩出捆绑好的集束手榴弹,并用机枪组成火力网,迅速摧毁了第一辆汽车。第二辆汽车眼看情况不妙,想扭头往回跑。就在敌人进退维谷之际,一面红旗出现在地平线,解放军22军66师的大军到了。”

  前有余姚地方上的革命武装阻击,后有解放大军追击,这股国民党军队彻底崩溃,全部投降。肖林说:“我和战友们跟随66师的一位参谋来到66师师部,余上县大队长余先同志和66师的首长们一一握手。那一刻,同志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余姚城内负责地下工作的陆克峰上交了余姚县地图,周围的群众还给解放大军送来了慰问品。”

  采访中,肖林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当时,他问一个缴枪投降的国民党士兵,为何一触即溃?对方回答:他们的长官说了,想活命就两条路,一是往还没解放的宁波方向跑,跑到那里还有口饭吃;二是如果在路上遇到革命武装,赶紧投降,共产党优待俘虏,还送路费,可以安全回家。所以,敌人战意全无,时刻准备着投降。

  解放大军兵分两路

  旦夕之间解放余姚

  除了与肖林所属余上县工委的同志们会师的22军66师,还有22军65师,从上虞出发与浙东二纵队五支队在沈湾村和龙舌里村胜利会师。两路大军先后与余姚当地的革命队伍会师,场面非常热烈。

  “当时是5月下旬,雨水很多,道路泥泞很不好走。可余姚的群众盼着家乡早日解放,大家从谷仓里拿出稻草、砻糠,铺在路上,希望解放大军能早早进入余姚县城。更多的群众围在道路两侧,手里拿着鸡蛋,端着茶水,高喊口号,欢迎解放军的到来。”肖林回忆,解放大军迅速行动,65师从筀竹岭出发,向余姚老西门方向进军,66师沿铁路往侯青门进军。得知解放军战士们以泰山压顶之势,离余姚县城只有咫尺之遥时,国民党伪县长朱承德拉上保安队队长以及随从240余人,抱着电台连夜向宁波方向逃去。

  5月23日凌晨,65师195团7连指战员最先冲进余姚县城。敌残余武装90来人正躲在自卫队总部内瑟瑟发抖,还没搞清楚状况,就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拂晓时分,66师的战士们也从侯青门冲入余姚城内,两军在城内会师,再一抬眼,云开雾散,天亮了。

  1949年5月23日,是载入余姚历史的日子,这一天余姚回到了人民手中。

  “余姚解放两天后,5月25日,余姚的老百姓看到城内外均发布了公告:余姚军管会成立。5月28日,余姚大众戏院召开会师大会,会上宣布余姚县人民政府成立。其实,在军管会成立当天,伪县政府逃跑人员在今天的栎社机场附近,被解放军191团拦截,伪县长朱承德等人一个都没跑掉,全部成了俘虏。”肖林说,“我们余姚人杰地灵,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更是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故乡。1949年5月23日,余姚古城迎来新生,这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

  后来,肖林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宁波工作。如今,他与老伴生活在明东社区的一套老房子内。回忆起70年前余姚解放的经历,老人感慨万千:从1945年新四军北撤,到1949年5月余姚解放,这几年间,有许多同志没等到解放就牺牲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这份责任,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支撑着我们,战斗到解放的这一天。”

  宁波晚报通讯员王泰栋 记者朱立奇/文 张培坚/摄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新四军老战士肖林讲述余姚解放前后的故事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5-06 08:35:36

肖林在回忆往事。

肖林的部分纪念勋章。

  余姚,宁波下辖县级市,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也是王阳明、黄宗羲等人的故乡。

  1949年5月23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5师师部顺利进驻余姚城,并与随后到达的66师在城内会合,余姚宣告解放,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解放的县城。看到“宁波解放70周年·全城寻找红色记忆”系列报道后,亲身经历余姚解放的新四军老战士肖林给报社打来电话,他要把余姚解放前后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年轻人听,不忘历史,不忘初心。

  为纪念烈士林达,他改名“肖林”

  1941年6月,淞沪游击队五支队第四大队的副大队长林达,率领我党武装力量南渡浙东,在余姚登陆的第3天,率部在相公殿西面伏击日军,打得敌人狼狈溃逃。

  当时家住相公殿西面的肖林,第一次见到了这支革命力量。“那一年,我只有12岁,这场战斗就在我的家里打响。战士们的机枪架在我家的房顶上,机枪发出的哒哒声,甚至子弹壳掉在屋顶的声响,都能听到。”这场战斗后,肖林强烈要求加入革命队伍。由于年纪太小,肖林被安排在林达身边做一些日常事务。“林达是我的长官,但在生活中处处照顾我,告诉我革命理想,我个人的成长非常快。”

  1945年,16岁的肖林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跟随林达和战友们一起在宁波郊区作战。后来,林达跟随新四军北撤。而肖林因为年纪小,对本地状况又比较熟悉,被组织派遣,以学生的身份进入余姚简易师范学校学习,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传播革命思想的生涯。

  1948年,肖林参加了余上县工委领导下的武工队所属的飞虎队,并担任队长。同年5月,浦东部队和人民解放总队200多名指战员及大批武器弹药要上四明山,肖林和飞虎队的战友们一路做向导,护送来自浦东的部队安全上山。

  在护送任务之前,肖林收到一个噩耗:待他如父亲一般的林达,在率领战士强渡沙河的战斗中,被敌机扫射中弹,失血过多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为革命事业付出生命的烈士,我正式改名为‘肖林’,原名‘许中惠’再也没有使用过。”肖林说。

  阻击溃逃之敌,迎接解放大军

  1949年4月,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天堑,在浙江的蒋军心理防线已然崩溃。这一年的5月20日,根据上级指示,余上县我党的武装力量全部集中到余姚小越一线。肖林回忆说:“当时我们有两个任务,第一就是阻击溃逃之敌,第二就是迎接解放大军的到来。阻击的地点选在了牟山湖东北方向,青港村旁边的狮子山。战斗在下午5点打响。”

  最先出现在肖林和战士们眼前的,是敌人驻扎在余上地区的地方部队,有200人左右。毫无斗志的敌军,迅速被战士们缴了械。过了两天,5月22日下午1点左右,又有大股敌人溃退下来。“这股敌人人数不少,前头有两辆汽车开道,后面跟着大批步兵,应该是敌人号称长江部队的87军。敌人也发现了我们正在前方的山上阻击他们,架在汽车上的机枪率先开火,想利用汽车的机动性和步兵的人数优势冲过我们的防线。我们哪能让他们得逞,战士们甩出捆绑好的集束手榴弹,并用机枪组成火力网,迅速摧毁了第一辆汽车。第二辆汽车眼看情况不妙,想扭头往回跑。就在敌人进退维谷之际,一面红旗出现在地平线,解放军22军66师的大军到了。”

  前有余姚地方上的革命武装阻击,后有解放大军追击,这股国民党军队彻底崩溃,全部投降。肖林说:“我和战友们跟随66师的一位参谋来到66师师部,余上县大队长余先同志和66师的首长们一一握手。那一刻,同志们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余姚城内负责地下工作的陆克峰上交了余姚县地图,周围的群众还给解放大军送来了慰问品。”

  采访中,肖林还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印象深刻的片段。当时,他问一个缴枪投降的国民党士兵,为何一触即溃?对方回答:他们的长官说了,想活命就两条路,一是往还没解放的宁波方向跑,跑到那里还有口饭吃;二是如果在路上遇到革命武装,赶紧投降,共产党优待俘虏,还送路费,可以安全回家。所以,敌人战意全无,时刻准备着投降。

  解放大军兵分两路

  旦夕之间解放余姚

  除了与肖林所属余上县工委的同志们会师的22军66师,还有22军65师,从上虞出发与浙东二纵队五支队在沈湾村和龙舌里村胜利会师。两路大军先后与余姚当地的革命队伍会师,场面非常热烈。

  “当时是5月下旬,雨水很多,道路泥泞很不好走。可余姚的群众盼着家乡早日解放,大家从谷仓里拿出稻草、砻糠,铺在路上,希望解放大军能早早进入余姚县城。更多的群众围在道路两侧,手里拿着鸡蛋,端着茶水,高喊口号,欢迎解放军的到来。”肖林回忆,解放大军迅速行动,65师从筀竹岭出发,向余姚老西门方向进军,66师沿铁路往侯青门进军。得知解放军战士们以泰山压顶之势,离余姚县城只有咫尺之遥时,国民党伪县长朱承德拉上保安队队长以及随从240余人,抱着电台连夜向宁波方向逃去。

  5月23日凌晨,65师195团7连指战员最先冲进余姚县城。敌残余武装90来人正躲在自卫队总部内瑟瑟发抖,还没搞清楚状况,就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拂晓时分,66师的战士们也从侯青门冲入余姚城内,两军在城内会师,再一抬眼,云开雾散,天亮了。

  1949年5月23日,是载入余姚历史的日子,这一天余姚回到了人民手中。

  “余姚解放两天后,5月25日,余姚的老百姓看到城内外均发布了公告:余姚军管会成立。5月28日,余姚大众戏院召开会师大会,会上宣布余姚县人民政府成立。其实,在军管会成立当天,伪县政府逃跑人员在今天的栎社机场附近,被解放军191团拦截,伪县长朱承德等人一个都没跑掉,全部成了俘虏。”肖林说,“我们余姚人杰地灵,是姚江学派的发祥地,更是心学大家王阳明的故乡。1949年5月23日,余姚古城迎来新生,这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

  后来,肖林因工作需要被调到宁波工作。如今,他与老伴生活在明东社区的一套老房子内。回忆起70年前余姚解放的经历,老人感慨万千:从1945年新四军北撤,到1949年5月余姚解放,这几年间,有许多同志没等到解放就牺牲了。“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这份责任,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支撑着我们,战斗到解放的这一天。”

  宁波晚报通讯员王泰栋 记者朱立奇/文 张培坚/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