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习惯把塑料袋叠好,用于重复利用。
昨日,家住镇海蛟川街道东信路社区的张宏慧女士分享了一篇文章《我的妈妈》,写她母亲协助社区垃圾分类的故事,感动了许多社工。
据了解,张女士妈妈名叫李松琛,来自东北哈尔滨,为人非常热心。社区推进垃圾分类以来,她第一时间报名,和丈夫张太宪两人,每日朝七晚六坚持桶边督导,下大雨依然坚守岗位。
李阿姨还召集家人,自己动手,用废水桶做了一个有害垃圾桶放在楼道,化私为公。一连串认真负责的做法和以身作则的精神让人感动,女儿张宏慧告诉记者,“她是在用她的园丁精神,帮助推进垃圾分类。”
“没有工资,也要站在这里”
李松琛阿姨生于黑龙江,一口麻溜的东北话,来宁波十多年也没有改变。
女儿张宏慧介绍,母亲李松琛是老家有名的数学老师,“她当班主任的时候,报她的班要托人,因人数严重超标,学校不得已用抓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班。”
约六年前,李松琛和家人住到镇海金丰紫园,她很快与邻里打成一片。“因为住户总量不多,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够完善,很多工作都靠楼长完成。”李阿姨主动担任楼长职务,凡事从无怨言。近年来因身体状况不佳,李阿姨不再承担楼长工作,但自从小区要推广垃圾分类,她又第一时间报名。
“可能她那一辈人对党、对职业有着忠诚信仰,对任何有意义的活动都愿意参与,并一丝不苟地执行。”加入“垃圾分拣志工”队伍后,李阿姨每天朝七晚六准时到达小区内指定垃圾回收点“站岗”,对所有来倒垃圾的邻居们,热情询问倒的是什么垃圾,应该怎么分,倒在哪个垃圾桶里。遇到没有分类就来倒垃圾的邻居,她会用专门的夹子,把垃圾重新分拣到垃圾桶里,以确保各种垃圾不要混淆,把做老师时的认真负责,延续到了垃圾分类的工作中。
因为每天站在垃圾桶旁边,李阿姨经常被问是不是收了工资。张女士在文章里写:也许有人信,有人不信吧,母亲并不十分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常跟我说“小区里的中年人都忙着上班赚钱养家”,好容易周末还得陪孩子上各种培训班,都很辛苦,哪有时间参与这些志工活动啊,我们老年人没有具体事情干,多参与社区活动也能丰富生活,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没用的人,忙一点挺好的。
“因为她,我们都愿意把垃圾分好”
在李阿姨的带领下,全家人都被她的精神感染。
“吃完饭,我们习惯把所有东西都扔在一个桶里。她会用手把所有的餐巾纸拎出来,放进旁边的其他垃圾桶。我们看多了,也不忍心让她总是辛苦弯腰把垃圾一个一个重新分类,觉得应该要自己做好。”张宏慧说,在家庭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母亲是规矩的制定者、监督者,也是表率。
她把家里的垃圾分类做得很细。比如新衣服上的吊牌,她会把绳子或别针拆下来扔到其他垃圾桶,纸壳吊牌扔到可回收垃圾桶;一盒饼干,外面的纸壳和里面的塑料壳她都会耐心地拆开投放;家里的凳子,还是她用硬板纸卷起来做的,十分耐用。
最近李阿姨身体不好,老胃病犯了,还很严重,不便出门和长时间站立,就委托丈夫张太宪代她站岗。“父亲也是个老党员,两人共同点是做任何事都极其认真,总把工作当成使命,虽然膝盖有劳损和骨刺,还是按时去替母亲站岗。”
6月1日大雨,张太宪愣是撑了伞坐在垃圾桶旁边,也不愿听社区的建议离开。“不挣工资的工作更要做好,”张太宪告诉记者,“规定是到晚上7点半,就一定要做到。”
这份执着在别人看来多少有些傻气,夫妻俩却坚持认真对待。在他们的感染下,小区垃圾分类的普及率日渐提高,“二号楼的有个女住户,每天都拎着两三个袋子来,做得还真好。”李松琛说,等她病好了,还是要自己亲自去站岗的,“垃圾分类是为美化环境,是大伙儿的事。自己干净不算干净,大家都干净才好。”
现代金报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朱至聪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