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陈亚萍:为精神障碍患者点亮归途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8-16 06:40:00报料热线:81850000

  陈亚萍(手持鲜花者)和护理人员慰问女患者。(市民康医院提供)

  【人物名片】

  陈亚萍,1970年出生,宁波市民康医院院长,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从业30年来,她将青春奉献给医院,用爱心铸造精神障碍患者的阳光家园。

  1989年,我和一批医学生一起来到市精神病院,也就是现在的市民康医院工作。

  那时,精神疾病与防治在传统认知领域中不被“看好”,甚至被排挤,当问及工作单位,大家怕迎受异样眼光,不敢自报“家门”。

  院区环境设施非常简陋。听老员工说,1978年医院筹建时,由农村居民木结构平房改建而成,基本上没有“科班”出身的医务人员。我们的到来,在前辈看来,是给医院注入一股新鲜力量。

  然而,刚开始从业,失落、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扑面而来,看到结伴而来的同学一个个离开,我也萌生了退意。就在这时,院长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年轻人找到了价值。

  当时,由于专业人员少,医院传染病人多,我们这批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与基础的情况下,探索组建传染病房,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在数月内将传染病控制,并使患者得到有效医治,从而实现了职业价值。

  1990年,我参加了省民政厅组织的全省民政优抚医院的达标评审,一个个医院转,一项项指标评,在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熏陶下,我获得了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有了同事、同行的陪伴和支持,我完成了从普通医务人员到管理者的人生角色蜕变。其间,有付出的艰辛和泪水,也有圆梦的坚持与喜悦。

  40余年履历,应和时代步点,一点一滴,丰富起来。一路上,在各方的帮助指导下,医院不断成长,2007年通过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2014年通过三级乙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成为浙江省当时唯一通过三级医院评审的民政医院。

  2009年,针对精神障碍者社会适应性不强、病耻感重、社会接纳程度不高等现状,我和团队在传统精神康复的基础上,探索多专业融合、医院和社区融合的模拟社会场景康复模式,将社区治理理念运用到精神障碍者的社会化康复中。

  在我们这里,医院不叫“院区”,称“社区”,病人被唤作“休养员”,他们与我们医护工作人员一起生活、工作,他们可以在超市、画社、烘焙房、缝纫室、食堂、农场等辅助岗位实现“就业”,每月按时上班、领取工资。

  令人欣喜和感动的是,社会化康复模式得到甬城众多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专家、学者、画家、学生、社工等纷纷加入。其中,在文化志愿者的启发下,“休养员”的2000多幅精彩作品相继诞生。2017年7月,我们在宁波博物馆主办“原生艺术与精神康复高峰论坛”,100幅精神障碍者原生画在现场展览,在大众与特殊群体之间架起一座“看得见”的桥梁。

  我们将“休养员”创作的作品,和以他们的创作为主元素开发的产品,集合成系列,在去年注册商标“心之语”。这些文创产品除了在网店、慈善商店义卖,也入驻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南塘老街“印象宁波”文创产品专卖店。

  现在,医院3.56万平方米的扩建工程已经落成,即将正式启用,新院区增加了老年康养、慢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援助以及残疾人创业创新等平台功能。

  工作之余,我喜欢站在田边远望,视野内的民康农场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我们的精神家园会像这片沃土,充满阳光和希望,我们也怀揣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初心使命。

  记者王佳通讯员梅薇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陈亚萍:为精神障碍患者点亮归途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19-08-16 06:40:00

  陈亚萍(手持鲜花者)和护理人员慰问女患者。(市民康医院提供)

  【人物名片】

  陈亚萍,1970年出生,宁波市民康医院院长,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从业30年来,她将青春奉献给医院,用爱心铸造精神障碍患者的阳光家园。

  1989年,我和一批医学生一起来到市精神病院,也就是现在的市民康医院工作。

  那时,精神疾病与防治在传统认知领域中不被“看好”,甚至被排挤,当问及工作单位,大家怕迎受异样眼光,不敢自报“家门”。

  院区环境设施非常简陋。听老员工说,1978年医院筹建时,由农村居民木结构平房改建而成,基本上没有“科班”出身的医务人员。我们的到来,在前辈看来,是给医院注入一股新鲜力量。

  然而,刚开始从业,失落、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扑面而来,看到结伴而来的同学一个个离开,我也萌生了退意。就在这时,院长用另一种方式让我们年轻人找到了价值。

  当时,由于专业人员少,医院传染病人多,我们这批学生在没有任何经验与基础的情况下,探索组建传染病房,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在数月内将传染病控制,并使患者得到有效医治,从而实现了职业价值。

  1990年,我参加了省民政厅组织的全省民政优抚医院的达标评审,一个个医院转,一项项指标评,在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熏陶下,我获得了学习和成长的动力。

  因为有了这个平台,有了同事、同行的陪伴和支持,我完成了从普通医务人员到管理者的人生角色蜕变。其间,有付出的艰辛和泪水,也有圆梦的坚持与喜悦。

  40余年履历,应和时代步点,一点一滴,丰富起来。一路上,在各方的帮助指导下,医院不断成长,2007年通过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2014年通过三级乙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评审,成为浙江省当时唯一通过三级医院评审的民政医院。

  2009年,针对精神障碍者社会适应性不强、病耻感重、社会接纳程度不高等现状,我和团队在传统精神康复的基础上,探索多专业融合、医院和社区融合的模拟社会场景康复模式,将社区治理理念运用到精神障碍者的社会化康复中。

  在我们这里,医院不叫“院区”,称“社区”,病人被唤作“休养员”,他们与我们医护工作人员一起生活、工作,他们可以在超市、画社、烘焙房、缝纫室、食堂、农场等辅助岗位实现“就业”,每月按时上班、领取工资。

  令人欣喜和感动的是,社会化康复模式得到甬城众多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专家、学者、画家、学生、社工等纷纷加入。其中,在文化志愿者的启发下,“休养员”的2000多幅精彩作品相继诞生。2017年7月,我们在宁波博物馆主办“原生艺术与精神康复高峰论坛”,100幅精神障碍者原生画在现场展览,在大众与特殊群体之间架起一座“看得见”的桥梁。

  我们将“休养员”创作的作品,和以他们的创作为主元素开发的产品,集合成系列,在去年注册商标“心之语”。这些文创产品除了在网店、慈善商店义卖,也入驻了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南塘老街“印象宁波”文创产品专卖店。

  现在,医院3.56万平方米的扩建工程已经落成,即将正式启用,新院区增加了老年康养、慢病康复、临终关怀、心理援助以及残疾人创业创新等平台功能。

  工作之余,我喜欢站在田边远望,视野内的民康农场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我们的精神家园会像这片沃土,充满阳光和希望,我们也怀揣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初心使命。

  记者王佳通讯员梅薇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