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大厦,来自非洲大陆用色鲜艳的泥塑、来自地中海海岛造型独特的图腾、来自中东欧国家精巧的手工艺品,作为礼物漂洋过海,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家”。
“我们学校是浙江第一所走出国门办学的高职院校,连续三届入选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可以说在国际化方面走在了全国高职院校前列。”见证这一切的“幕后功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岑咏,脸上挂着笑容。
国际化,做那个“吃螃蟹”的人
2007年,在宁波一家企业的牵线下,宁职院承担了商务部的一期援外培训任务。
“这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完全是个全新的课题,压根没有引路人。从课程安排到每个学员的接送机,前前后后的事情,都是充分发掘学校资源摸索着来。”岑咏回忆。
可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一步步成功跨越的发展模式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眼中的“香饽饽”:是不是可以学习中国的先进经验、复制中国的发展路径,实现自己国家的腾飞?有识之士的目光殷切而灼热。
可是,涉及那么多完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做好配套服务?面对不同班级不同课程的诉求,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做好课程设计让前来求学的外国友人满载而归?
岑咏没有在困难而前裹足不前。她依托学校已有的师资力量,逐步建立起一支涉外团队,同时建立起由职业教育、港口管理、技术专业等领域的全国各地优秀人才组成的“专家库”,整合资源提供最科学优秀的课程设计。
2012年,全国唯一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由商务部正式授牌落户宁职院。
截至目前,该校累计培训来自120个国家和地区的2726名学员,仅2018年就承接了27期援外培训,成为职教国际化道路上的“宁波名片”。
谋创新,做“中国模式”的推广者
大港,是宁波这座城市的名片。这块土地上因港兴市的故事,让很多远赴重洋前来求学者心神往之。
在宁职院,几乎每一年,会有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项目培训。在岑咏的安排下,那些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会一起来到宁波舟山港进行实地学习参观。
“这些学员常常由衷感慨,中国的发展不可思议,相信这里曾经或正在发生的,就是自己国家发展的未来。”岑咏说。
近年来,随着品牌效应的积累,宁职院进一步加强海外办学的探索,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复制到当地,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体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
2016年10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开我省高校海外办学先河,在贝宁创办中非(贝宁)职业教育学院,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物流和电子商务等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课程。
“不仅是贝宁,还有周边一些国家的人慕名前来进行短期培训;不仅来学习前沿技术,还接受来自中国的先进理念,进一步打开视野。”岑咏说。
年初,岑咏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老挝探索中国政府海外职校援建“建营一体化”的实施方式和路径。经过为期三周的实地调研,最终完成的“软服务”技术援助初步方案得到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高度认可。
“我们的目标是,更好地推广职业教育‘中国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越来越多的‘一流工匠’。”岑咏说。
重情谊,点滴间折射“中国温度”
对于岑咏来说,10多年来,她要做的是尽可能让每一名学员在中国留下美好的回忆。
2016年,来自瓦努阿图的一名学员在学校慢跑时突感不适,医院初诊发现该学员有较为严重的心脏病,需立即手术。但是,他和家人远隔千里,压根无法贴身照顾,怎么办?
岑咏跑前跑后积极协调,全程守在手术室门口,还安排了人员分批进行术后陪同看护,直到该学员康复出院。
在结业典礼上,该学员含着热泪向岑咏带领的涉外团队表示感谢,还献上了带有民族风情的围巾织物留作纪念。
岑咏说,别看只是小事,但累积起来沉淀的则是中国的温度。不过,也正是因为对工作的热忱,岑咏总是加班加点伏案工作,有一次因颈椎病发作晕倒在办公室。
“回过头来看,感觉对孩子有所亏欠,毕竟在他成长的路上很多时候我没有陪在身边。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可能还是会走这条路,继续传播‘中国好声音’。”岑咏说。
记者黄合 通讯员刘沪波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