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制盲盒的用户)
中国宁波网记者 张弛
随着短视频平台App的普及,各类商品销售也涌入平台。
今天,网友“瑶瑶”报料称,自己11岁女儿通过“美拍”短视频平台,加上了商家微信,试图购买最近大火的自制盲盒商品。购买盲盒的钱,则是孩子私下用妈妈的微信转到自己微信上的。
“这件事,对孩子来说影响挺大的。”这位网友认为,孩子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消费没有任何售后保障,不靠谱。
“盲盒”式销售大火
11岁女孩偷偷转钱购买
盲盒,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纸盒式销售方式,里面装着不同样式的玩偶手办。玩家只有打开之后,才会知道里面是什么。
(几个比较受欢迎的玩偶品牌)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一些品牌的盲盒玩偶深受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玩家的喜爱。
以主打盲盒产品的新三板公司泡泡玛特(Popmart)为例,最新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074.03万元,同比增长155.98%;净利润2188.04万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970.44%。
一位资深的盲盒玩家告诉记者,除了一些上市的大厂商,还有很多手工艺从业者也在制作这类盲盒,其中的物品五花八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网友“瑶瑶”11岁的女儿也是这类“盲盒”的忠实拥趸。女孩平时爱用短视频App“美拍”,在刷视频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盲盒卖家,于是拿妈妈的手机给自己转账后,又加上卖家的微信,花了55元购买盲盒。
商家资质存疑
妈妈觉得事态严重
“瑶瑶”发现女儿偷偷转账的事情后,觉得事态严重,不能有下次。
“女儿在网上随意给陌生人转账,容易受骗。”她告诉记者,自己随后加上了这位卖家的微信,试图让卖家退款。
结果,“瑶瑶”发现,这位通过网络售卖“盲盒”的卖家居然也是未成年人,而且没有任何经营资质和售后服务。
“瑶瑶”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卖家只管售卖,对于售后事宜一问三不知,并拒绝了退款的要求。不过在“瑶瑶”的坚持下,卖家最后退回了其中的44元,还有11元作为已经耗费的制作成本被扣除。
今天下午,记者试图添加上述卖家的微信,但被拒绝。卖家在验证信息中称,不接单了。
消保委:此类行为不能算消费
律师建议预防在前
当未成年人私自拿家长的手机进行转账时,家长该如何处理?
记者就此咨询了市消保委秘书长毛高蔚,他认为,网友提到的这类行为不涉及消费,(如果有一方权益受到损失)消保委方面也不能处理。他建议,双方未成年人的家长可以先协商,协商不成再咨询专业律师。
浙江合创律师事务所律师黄靖靖告诉记者,根据《民法总则》,网友所说的11岁孩子属于14周岁以下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但从这笔转账的金额来看,并未超出她的民事行为能力。所以,从法律角度分析,此次购买行为是有效行为,转账完成后,不能再主张返还。
黄靖靖提醒,要避免这类纠纷,还是需要家长在平时加强对孩子的提醒和教育。
老师有话说
孩子偷偷购买,家长也要反思
在与记者的沟通中,网友“瑶瑶”告诉记者,孩子辨别能力不足,自己已经严厉批评了女儿。
那么,家长到底该如何做,让孩子避免此类有风险的行为呢?
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实验小学教师袁沁告诉记者,她作为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过不少家长提出类似问题。在她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
她认为,孩子想要购买玩具,选择从妈妈的手机里转账给自己,而不是当面向妈妈提出来,说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产生了问题。家长应该主动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愿。
“甚至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把买‘盲盒’作为一种鼓励手段。让孩子通过努力实现的愿望,比严厉批评孩子会更有用,还能加深对孩子的了解。”袁沁说。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