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和新的价值文化观念的传播,中国社会的婚育家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对“男主外,女主内”观点的认同度有什么不同?
“百善孝为先”与“养儿防老”等观点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新内涵?
“养儿”只为“防老”还是为了享受养育子女的过程?
农村和城镇又有什么样的差异?
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报特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办公室供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以下简称CFPS)数据为您解读中国当代社会婚姻与家庭现状的有趣现象。
性别观念的变化
调查发现,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对“男主外,女主内”观点的认同度有很大不同。老一辈对这一观点认同度近80%,男女基本没差别。青年人中,男性对这一观点认同度缓慢下降,“90后”女性认同度比例已降到40%以下。
而无论男女,都对“男人该承担一半家务”认同度较高,且在“70后”及更老一辈的人群中没有明显差异。但“80后”及“90后”的男性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都有所降低,认同比例低于同时代的女性10个百分点。
此外,对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与老一辈相比,新一辈中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一直在降低,“90后”的认同比例只有三成,且男女间的差异也在消失。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孩子一直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继承,因此总是会把“是否有孩子”作为女人是否完整的标志。调查发现,女性对这一观点的认同度始终高于男性。“70后”和“80后”对该观念的认同度略有下降,而大部分在调查时尚未进入婚姻状态的“90后”对此认同度最低。
子女如何对待父母
随着社会经济与现代化的发展和新的价值文化观念的传播,中国社会的婚育家庭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善孝为先”与“养儿防老”等观点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新内涵?
CFPS通过对以下观点进行调查,了解子女心中的“孝”以及城乡居民有何区别。
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如今,虽然很多子女虽然不能一直陪在父母身边,但对“子女善待父母”及“回家探望父母”的观点普遍认同,比例高达90%以上,而对于其他观点的认同度也均达到一半以上。
其中,城乡居民对“子女善待父母”及“回家探望父母”观点的认同度均在90%左右。但在其他观点的态度上,农村居民的认同度均高于城镇居民。在“儿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及“至少生一个儿子”观点上,农村居民的认同度比城镇居民高出20个百分点。
父母如何对待子女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生养子女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养儿”只为“防老”还是为了享受养育子女的过程呢?农村和城镇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
数据显示,人们对生养子女为了“子女在身边的快乐”“看孩子长大的喜悦”“为了使家庭更重要”等非物质因素认同度很高,均达到八成以上。对“年老时有人帮助”“延续家族香火”“经济上帮助家庭”等物质因素的认同比例相对较低,其中,对“孩子在经济上帮助家庭”认同度不到50%。
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对“生养子女是享受过程”的认同比例均接近95%,但是农村对“养儿防老”的认同度接近85%,城镇不到70%。由此可见,“养儿防老”的家庭观念在农村居民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家长对“离婚”的认同程度
对于“离婚”这个话题,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对此常常讳莫如深。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家庭都认同“离婚对孩子有害”的观点,占比接近85%,同时有超过60%的家长表示,为了孩子的幸福也不应离婚。
从城镇和农村家长关于“离婚”的两个问题的回答对比中发现,城镇家长对“离婚对孩子有害”的认同度高于农村;然而,对于“为孩子幸福也不应离婚”,农村家长认同度又超过了城镇家长。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