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乌镇乌村迎来秋日丰收季。记者陈嘉昀 拍友黄彦婧摄)
前些天,大家还在嚷嚷着“只有袁爷爷才能说我胖了”。袁爷爷的又一个新消息刷屏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主持承担的“十三五”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研发计划——“湖南双季稻周年绿色优质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今年双季稻合计均亩产1365公斤,创下我国双季稻产量新高。
记者从业内人士获知,这个双季稻产量新高浙江去年就已达到了,准确的数字是亩产1473.63公斤。纪录是由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创下的。
连连刷新纪录的浙产水稻
新中国建国以来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就在杭州。该所老大楼建成当年是杭州乃至浙江最高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什么浙江并非是粮食大省,但浙产水稻一直在“刷纪录”的一个原因——有强大的科研力量。
就在1个多星期前,11月12日,浙江省江山市泉塘植保专业合作社林德阳申报的甬优12单季晚稻攻关田测产验收,测定实收亩产达1106.39公斤,刷新浙江水稻攻关田亩产纪录。技术难度上看,攻关田亩产纪录要比上述亩产更难些。
亩产1106.39公斤,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按照比较保守的75%的出米率算,可以得到1660斤大米。一般一斤米可以煮5碗米饭。那么这一块田的产出,可以供约8000人同时“开吃”。
这么高的亩产,靠的是科研工作人员一直在努力。以这次江山“破纪录者”超级稻品种——甬优12为例。它由宁波市农科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上虞市舜达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单位选育。其中的宁波水稻育种团队,在过去5年育成新品种35个,其中国家审定3个,获得新品种保护权11个;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937万亩,增产稻谷19.42亿公斤,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8.27亿元。
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不同的生产模式,不同的地理环境生产出来的稻米品质是不同的。浙产水稻显然经过市场考验,被更多种粮大户认可了。记者得知,浙产水稻品种不仅推广到了周边的江苏、江西、安徽、上海,甚至到了湖南、广东等农业强省。湖南还是袁隆平团队的主战场。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千亩水稻成熟了。记者董旭明摄)
可以当寿司米的浙产水稻
高产水稻到底好不好吃,这是“吃货们”最关心的问题。答案是,很可以有。
这里可以借助一个标准:寿司米。根据“吃货们”一般判断,寿司米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口感比较酥糯柔软,不像中国的普通大米,大都口感偏硬。而浙产的超级稻中,就有不少可以做寿司米的。
比如在去年浙江省水稻新品种大会上,农业专家和种粮大户们对省内外291种水稻做了评比,并从中选出了6个得奖品种,其中之一的超级稻浙粳优1578,就被评价为口感香糯,适合用于寿司米。
为了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浙江农业专家们一直在致力于培育“好味稻”。近几年,每年秋收之后、冬藏之际,浙江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浙江十大“好味稻”角逐。现场,一个个冒着热气的小碗端上来,由百余名选种专家细细品味并打分。据悉,2017年评出的十大“好味稻”品种之一的“嘉丰优2号”后来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优质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获奖的“好味稻”马上就被种粮大户“盯上”,被大面积种植,以至于一些品种还出现了“一种难求”的现象。据记者同事介绍,目前,全省水稻品种中米质达部颁三级以上或者食味品质好的优质品种面积合计约609万亩,占比55.6%。
育十代才出一个“好味稻”
“回去就要下田。”袁隆平院士获“共和国勋章”时的这句话让网友们感叹:袁老可爱可敬!
其实,这种敬业精神也是很多农业专家们的“日常”写照。
记者曾采访过浙江嘉兴的水稻育种专家姚海根。他在嘉兴市农科院工作近半个世纪,每年回家过夜的日子屈指可数。甚至在除夕夜,他也常常是一放下吃团圆饭的筷子,就连夜赶回办公室。
为什么要这么拼?姚海根说,搞科研,稳步前进就是退步。据悉,一个品种的水稻要选育出精品,起码要培育十代以上。但是浙江的气候条件,一年最多只能种两季稻。为了加快育种,水稻育种专家们都有一个“口头禅”——南繁。也就是利用海南冬春两季独特的温光条件,加种一季水稻,南繁北育,穿梭交替,在一年中完成两个育种世代,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