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沪杭嘉绍舟 谁与宁波最铁? 大数据眼里的环杭州湾大湾区
稿源: 东南财金   2019-12-25 07:31:00报料热线:81850000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成为当前各地最为突出的工作重心之一。而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则是10多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战略。

  环杭州湾大湾区行政区划图

  最近,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发布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报告指出,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而环杭州湾区大湾区已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活力地区之一。

  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概况一览表 

  数据显示,环杭州湾大湾区7大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2018年区域GDP达到6.13万亿元,其以占全国0.55%国土面积的土地,承载了全国3.99%的人口,并创造了占全国7.89%的国内生产总值。

  那么,宁波在环杭州湾大湾区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这个“朋友圈”内,与宁波关系最铁、联系最密切的闺蜜又是谁呢?上述分析报告用大数据给出了答案——

  1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人流、信息流、交通流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流动空间”,成为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视角。

  环杭州湾大湾区常住人口分布(区县单元统计)

  百度慧眼大数据分析显示,环杭州湾大湾区人口流动的活跃地带集聚在杭州湾沿岸50公里岸线以内,湾区北岸人口聚居强于南湾;而从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上海人口集聚度整体高与其他城市,其中宁波整体上形成中心城区和北部余慈地区两大人口集聚组团。

  各地市跨区流动和内部流动的数量

  从各城市来看,跨区流动最活跃的是杭州,内部流动最活跃的是上海。而宁波的人口跨区域流动较弱,内部流动位居第三。

  原因可能是,人口的内部流动与各城市的人口基数密切相关,而跨区域的流动和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人口日常流动可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程度。研究发现,环杭州湾南北两翼人口流动的网络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环杭州湾大湾区地市级的跨区人口流动网络

  以杭州为中心,向两翼辐散,北翼结构体系更复杂,南翼宁波内部自成体系,与杭州连接较弱,上海对南翼的影响较小。

  从首位联系城市关系来看——

  在杭州湾大湾区内,杭州的首位联系城市为绍兴,同时杭州是湖州、嘉兴和绍兴的首位联系城市;

  宁波的首位联系城市是绍兴同时它也是舟山的首位联系城市。

  主要城市对外流动的主要城市一览表(人次/周)

  由此可见,“杭绍甬一体化”和“甬舟一体化”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基础,是高品质一体化建设浙江省大湾区的前提和保障。

  而从区域核心城市的角度来看,上海在大湾区内的影响力并不突出,从长三角全域来看,上海对苏州、南京等北部地区影响力更强。但在环杭州湾大湾区内,其影响力却不如杭州。

  从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流向和流量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各城市之间,杭州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最主要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城市,也是区域核心,其次为绍兴、嘉兴,上海市的位次较低。这可能与地理区位有关,杭州位于杭州湾的喇叭口位置,邻近的城市最多,而上海和宁波分别位于杭州湾的两翼末端。

  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性比较

  在区县际层面,上海各市辖区的中心性最高,其次是杭州的余杭区、江干区。宁波最高的是鄞州区,位居第11位,其次是江北区,位居第20位。

  研究指出,上海的人口流动特征以城市内部为主,杭州则承担着大湾区内核心城市的功能。

  2

  而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细化,勾勒出社会关系图,则会发现,上海和宁波市区逐渐独立于网络而存在。

  杭州湾大湾区城市间社会网络网络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南翼起点,海宁市为北翼终点,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上虞-越城区-柯桥区-萧山区-江汉区-海宁市是最稳定和最具活力的廊道,其关联网络一直延续。

  而舟山群岛、宁海县、象山县、淳安县和建德市则一直游离于体系之外,没有形成与外界较强的互动关系。

  研究还发现,杭州湾南岸的人口联系的连续性比北岸更强,日常的人群联系更加稳固。

  从杭州湾大湾区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来看,形成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都市圈群——

  各都市圈影响范围示意图

  杭州已经形成了对绍兴和湖州大部分地区的紧密吸引。

  事实上,宁波对舟山、嘉兴、绍兴都有一定的影响,宁波的开放性相对较强,不仅对行政区内的区县具有较强控制力,还能辐射到紧邻的绍兴上虞、嵊州和新昌,舟山定海和普陀,甚至借杭州湾大桥之势,将嘉兴主城区纳入其边缘的凝聚子群内。

  上海对于杭州湾沿岸的浙江城市控制力并不强,只有舟山的嵊泗县(洋山港所在地)具有归属于其边缘的凝聚子群下。

  嘉兴作为各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小弟,已经被上海、杭州和宁波瓜分殆尽,形不成较强的控制力,无强大的权利中枢,成为大都市圈的边缘区。

  嘉善、平湖和金山在夹缝中求生,由于向各大中心城市都十分便利,便形成了独特的小凝聚子群。

  报告指出,从总体来看,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较高,但是城市联系的不平衡性也比较突出。

  因此,报告建议,从宁波北部湾区看,应做强慈溪枢纽、增设前湾枢纽,实现新区核心区与上海和湾区城市的直联直通。同时,需要重新思考都市区的腹地范围和定位,为宁波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3

  近年来,坐拥世界超级大之利、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宁波,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尤其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沪杭甬三地间路网格局从原先的“V”字形变为“A”字形,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汇聚和扩散,成为宁波连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黄金通道”,也使得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加速流向长三角南翼

  前湾新区规划范围图

  今年7月,省政府正批复设立前湾新区。前湾新区也成为宁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战略大平台。

  日前,宁波市政府印发的《宁波前湾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宁波前湾新区将基本建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和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而随着沪嘉甬跨海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等大通道越走越近,宁波在大湾区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环杭州湾区域一体化也必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报告指出,空间规划在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宁波应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以宁波前湾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和新兴产业,培育城市服务功能,加快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发展。

  大数据分析,可以探究更为深入的区域和城市内部流动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也希望这篇分析报告,可以为宁波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另一个视角!

  文字:倪敏东 祝明明 罗明 阚长城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沪杭嘉绍舟 谁与宁波最铁? 大数据眼里的环杭州湾大湾区

稿源: 东南财金 2019-12-25 07:31:00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跨界区域共建共享成为当前各地最为突出的工作重心之一。而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则是10多年来浙江省持续推进的一项重要战略。

  环杭州湾大湾区行政区划图

  最近,百度慧眼宁波规划创新实验室发布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一体化”网络及其特征分析》。

  报告指出,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湾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而环杭州湾区大湾区已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活力地区之一。

  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概况一览表 

  数据显示,环杭州湾大湾区7大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2018年区域GDP达到6.13万亿元,其以占全国0.55%国土面积的土地,承载了全国3.99%的人口,并创造了占全国7.89%的国内生产总值。

  那么,宁波在环杭州湾大湾区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这个“朋友圈”内,与宁波关系最铁、联系最密切的闺蜜又是谁呢?上述分析报告用大数据给出了答案——

  1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人流、信息流、交通流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流动空间”,成为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新视角。

  环杭州湾大湾区常住人口分布(区县单元统计)

  百度慧眼大数据分析显示,环杭州湾大湾区人口流动的活跃地带集聚在杭州湾沿岸50公里岸线以内,湾区北岸人口聚居强于南湾;而从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空间分布来看,上海人口集聚度整体高与其他城市,其中宁波整体上形成中心城区和北部余慈地区两大人口集聚组团。

  各地市跨区流动和内部流动的数量

  从各城市来看,跨区流动最活跃的是杭州,内部流动最活跃的是上海。而宁波的人口跨区域流动较弱,内部流动位居第三。

  原因可能是,人口的内部流动与各城市的人口基数密切相关,而跨区域的流动和地理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人口日常流动可以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程度。研究发现,环杭州湾南北两翼人口流动的网络形态存在明显差异——

  环杭州湾大湾区地市级的跨区人口流动网络

  以杭州为中心,向两翼辐散,北翼结构体系更复杂,南翼宁波内部自成体系,与杭州连接较弱,上海对南翼的影响较小。

  从首位联系城市关系来看——

  在杭州湾大湾区内,杭州的首位联系城市为绍兴,同时杭州是湖州、嘉兴和绍兴的首位联系城市;

  宁波的首位联系城市是绍兴同时它也是舟山的首位联系城市。

  主要城市对外流动的主要城市一览表(人次/周)

  由此可见,“杭绍甬一体化”和“甬舟一体化”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基础,是高品质一体化建设浙江省大湾区的前提和保障。

  而从区域核心城市的角度来看,上海在大湾区内的影响力并不突出,从长三角全域来看,上海对苏州、南京等北部地区影响力更强。但在环杭州湾大湾区内,其影响力却不如杭州。

  从不同地区之间人口流向和流量分析,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各城市之间,杭州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最主要的人口流入与流出城市,也是区域核心,其次为绍兴、嘉兴,上海市的位次较低。这可能与地理区位有关,杭州位于杭州湾的喇叭口位置,邻近的城市最多,而上海和宁波分别位于杭州湾的两翼末端。

  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性比较

  在区县际层面,上海各市辖区的中心性最高,其次是杭州的余杭区、江干区。宁波最高的是鄞州区,位居第11位,其次是江北区,位居第20位。

  研究指出,上海的人口流动特征以城市内部为主,杭州则承担着大湾区内核心城市的功能。

  2

  而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细化,勾勒出社会关系图,则会发现,上海和宁波市区逐渐独立于网络而存在。

  杭州湾大湾区城市间社会网络网络

  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为南翼起点,海宁市为北翼终点,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上虞-越城区-柯桥区-萧山区-江汉区-海宁市是最稳定和最具活力的廊道,其关联网络一直延续。

  而舟山群岛、宁海县、象山县、淳安县和建德市则一直游离于体系之外,没有形成与外界较强的互动关系。

  研究还发现,杭州湾南岸的人口联系的连续性比北岸更强,日常的人群联系更加稳固。

  从杭州湾大湾区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来看,形成了四个较为明显的都市圈群——

  各都市圈影响范围示意图

  杭州已经形成了对绍兴和湖州大部分地区的紧密吸引。

  事实上,宁波对舟山、嘉兴、绍兴都有一定的影响,宁波的开放性相对较强,不仅对行政区内的区县具有较强控制力,还能辐射到紧邻的绍兴上虞、嵊州和新昌,舟山定海和普陀,甚至借杭州湾大桥之势,将嘉兴主城区纳入其边缘的凝聚子群内。

  上海对于杭州湾沿岸的浙江城市控制力并不强,只有舟山的嵊泗县(洋山港所在地)具有归属于其边缘的凝聚子群下。

  嘉兴作为各大中心城市之间的小弟,已经被上海、杭州和宁波瓜分殆尽,形不成较强的控制力,无强大的权利中枢,成为大都市圈的边缘区。

  嘉善、平湖和金山在夹缝中求生,由于向各大中心城市都十分便利,便形成了独特的小凝聚子群。

  报告指出,从总体来看,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程度较高,但是城市联系的不平衡性也比较突出。

  因此,报告建议,从宁波北部湾区看,应做强慈溪枢纽、增设前湾枢纽,实现新区核心区与上海和湾区城市的直联直通。同时,需要重新思考都市区的腹地范围和定位,为宁波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3

  近年来,坐拥世界超级大之利、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宁波,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尤其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沪杭甬三地间路网格局从原先的“V”字形变为“A”字形,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快速汇聚和扩散,成为宁波连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黄金通道”,也使得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加速流向长三角南翼

  前湾新区规划范围图

  今年7月,省政府正批复设立前湾新区。前湾新区也成为宁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战略大平台。

  日前,宁波市政府印发的《宁波前湾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宁波前湾新区将基本建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和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而随着沪嘉甬跨海铁路、杭甬高速复线等大通道越走越近,宁波在大湾区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环杭州湾区域一体化也必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报告指出,空间规划在环杭州湾大湾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宁波应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总体战略指引下,以宁波前湾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集聚高端要素和新兴产业,培育城市服务功能,加快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发展。

  大数据分析,可以探究更为深入的区域和城市内部流动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也希望这篇分析报告,可以为宁波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另一个视角!

  文字:倪敏东 祝明明 罗明 阚长城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