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从省政府工作报告看2020宁波怎么干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1-17 06:48:00报料热线:81850000

  图为“远卓海”轮靠泊宁波舟山港衢山港区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的场景。 (胡锦渠摄)

  新年伊始,前湾新区指挥部就确定了招商目标——三年力争新招引项目超过200个,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

  1月7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授牌。从去年12月获得批复到如今正式授牌,意味着宁波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又迈进了一步。

  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推进自贸区扩权扩区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打造“一带一路”枢纽……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杭州开幕,省长袁家军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宁波对外开放的笔墨厚重,亮点频频。

  展望2020年,开放大市宁波已是“春色满园关不住,只待天下客商来”。

  一年一度的中东欧博览会,成为宁波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刘波摄)

  城市群同城化宁波如何更有作为

  1月9日,杭州海关、宁波海关在杭州签署推动甬舟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两地海关确立了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竞争力、打造政策叠加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监管合作创新、加强口岸安全防控合作等4个方面合作内容。“我们将在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工作中务实高效、推陈出新,在服务浙江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新贡献。”宁波海关关长顾勤表示。

  从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宁波舟山一体化”议题,到一年来甬舟互动频频、一体化实质性举措相继出台,2020年两地将迎来合作共赢的春天。根据《宁波市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初具规模。

  2020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今年,长三角城市将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通苏嘉甬铁路前期工作;推进高铁门户建设,全面推进杭绍甬智慧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同时,深化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探索建立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机制。启动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衢丽花园城市群一体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

  除了甬舟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也将继续提速。去年举行的“宁波·绍兴周”活动,让东方大港与东方水城紧紧地握手,双方现场签订了一批合作项目。宁波市绍兴商会会长、绍兴市兰亭智库中心副主任吴友水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做好甬绍融联文章意义重大,今年要扩大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外延,发挥各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产生“1+1+1>3”的效应。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南翼”,宁波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据了解,沪浙合作发展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将探索园区共管、规划共编、开发共投、产业共兴、制度共轨、利益共享等跨区域合作新机制。

  -专家声音

  市发改委副巡视员方建新:未来的区域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宁波和舟山、绍兴等城市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变得更强、走得更远。我市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共同提升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力争走在省域一体化的前列。

  自贸区扩权扩区宁波创新区怎么建

  去年12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台州等6个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据了解,这些联动创新区的首要任务,是围绕各区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民营经济、智能制造、小商品贸易等领域,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形成改革合力。

  “宁波是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要积极复制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率先复制浙江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8月,国家先后发布了171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宁波已复制推广了125项;浙江自贸区总结了59项制度创新成果,宁波已经复制落地了39项。

  2020年,我市将围绕“三中心、一示范区”(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全球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科创中心及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在宁波联动创新区全面复制推广油气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创新举措,积极推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便利化等浙江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性强、效果好的首创性创新成果。

  同时,要推动跨区域联动合作与创新。发挥宁波港口和贸易优势,加强与舟山整体联动,建设全球一流的油气全产业链。聚焦全省“四大”建设,加强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其他联动创新区联动,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消费品进口市场等功能,争取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通道和进口消费品集散地。

  专家表示,宁波联动创新区各功能片区要立足自身定位,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比如,空港片要围绕“长三角航空冷链进口集散基地”“国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等功能定位,引进和集聚相关项目。

  -专家声音

  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阎勤:作为浙江省建设的高能级开放新平台,宁波联动创新区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重点复制推广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各片区要与市级层面保持同步,强化联动试验,争取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

  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宁波发力点在哪里

  2019年9月,由浙江万里学院教师闫国庆、殷军杰主编的《中东欧大数据报告》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业内专家称,该书是国内率先以数据形式描述中东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著作。

  “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以来,宁波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等平台和载体,日益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交流的首选之地。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殷军杰说,去年11月,浙江万里学院还联合宁波海逸控股集团等发起成立了宁波市中东欧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会。

  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宁波对外开放的一大亮点。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9年主要工作时,这样指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

  2020年,浙江对外开放的重点之一是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宁波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杭州、宁波争创“一带一路”国家级发展平台,加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

  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是宁波打造“一带一路”枢纽的有力抓手。据市商务局有关人士介绍,宁波将建立完善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促进、投资合作、机制合作、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人文交流等合作机制,积极开通和加密宁波至中东欧国家的客货运航空航线、海运航线,推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从中东欧向“一带一路”沿线延伸。探索设立宁波17+1贸易便利化试验区,扩大中东欧优质农产品进口。

  跨境电商方面,重点是两个:一是结合“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着力打造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二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消费品业务。

  “2020年的贸易形势依旧严峻,但‘危’中有‘机’。”中基宁波集团董事长周巨乐特别强调了出海“一带一路”与跨境电商的重要性:目前,中基的海外仓遍及澳大利亚、波兰、拉脱维亚等国家,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基本完成。而从宁波来看,2019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1.6%,增势喜人。

  -专家声音

  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闫国庆:中东欧国家地处欧洲中心,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大陆和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开了一扇更大的门。2019年,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朋友圈”,“16+1”扩展为“17+1”,合作潜力巨大。新的一年,宁波要继续携手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从货物贸易拓展到基础设施、装备制造、境外工程、服务贸易等领域,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枢纽。

  记者俞永均

  -新闻1+1

  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宁波联络办公室获批设立

  记者昨日从宁波市贸促会获悉,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宁波联络办公室获中国贸促会批准设立。据悉,这是中东欧17国商协会在中国设立的唯一的联络办公室。

  近年来,市贸促会在促进宁波与世界各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11年至2019年6月,该会与85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商协会及有关经贸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特别是最近六年,借助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宁波市贸促会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商务合作大会,与中东欧17国商协会建立了友好关系,与38个商协会及有关经贸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与其中15国互设了联络处。

  去年6月,在宁波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来自中东欧17个国家的23个商协会参加了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商务合作圆桌会议,就共同发展、信息共享、人员往来、经贸合作、交流制度等五大方面达成共识,并发布了《宁波共同宣言》。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在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商务合作圆桌会议休会期间,在宁波市贸促会(宁波国际商会)设立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宁波联络办公室,作为日常联络机构。

  市贸促会会长徐光宪表示,作为中东欧17国商协会的唯一的联络办公室,宁波联络办公室将创新开展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国与17个中东欧国家商协会的联络纽带作用,通过发挥优势互补、打造平台,在投资贸易等方面用好引领、辐射、集散、服务、支撑功能,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心,促进宁波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同时,搭建中东欧国家经贸信息发布平台,为全国贸促系统及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提供相关的经贸合作、双向投资等信息咨询服务,推进建立中东欧国家联络数据库。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宁波与中东欧17国进出口额达284.8亿元,同比增长8.4%。

  记者俞永均

  加快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启动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衢丽花园城市群一体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正在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对照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2020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宁波任重道远。

  启动“5G+工业互联网”改造试点示范;力争完成“增资扩产”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启动“天一商圈”以及北仑星阳片区、镇海城西片区、宁海城隍庙区块、象山老城区更新改造;主城区新增专用车位1.6万个以上……结合省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宁波全市上下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要求,统筹推进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宁波力量”。

  中心城一隅(资料图片)

  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集群培育

  去年5月,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吹响“冲锋号”,宁波亮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战图”。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进一步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力争集群培育再提速。

  我市将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汽车零部件、绿色石化2个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落地。与此同时,我市将发挥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专业服务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集群之间协同融合发展。

  千百亿级企业培育工程是今年我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按照计划,我市将完善千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工业总部型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培育吉利、金田、奥克斯等千亿级企业以及舜宇、万华、海天等五百亿级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万亿级集群必有千亿级龙头企业、五千亿级集群必有五百亿级龙头企业、千亿级集群必有百亿级龙头企业的培育体系,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市将在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工业总部型企业。力争今年新增千亿级企业一家,百亿级企业3家,培育工业总部企业10家。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1+12’政策体系。”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我市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专业服务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产业集群培育,推动集群之间协同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推进鄞州、镇海、余姚、慈溪等地创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数字经济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锚定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在前三年“四基+智能制造”攻关的基础上,叠加“5G+工业互联网”,编制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启动“5G+工业互联网”改造试点示范,打造智能制造“点线面”2.0升级版。

  既要加强产业数字化,也要巩固数字产业化。按照计划,我市将不断提升核心产业能级。围绕高压模拟、射频芯片、光电芯片等特色工艺集成电路领域,深化产业链协作,建立“材料-芯片-整机-应用”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我市将深入推进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余姚智能光电小镇、杭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加快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软件产业也是今年培育的重点。按照计划,我市将聚焦工业软件、大数据、工控安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大重点企业和项目招引力度,推动宁波软件园“一区多园”建设,力争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进一步夯实特色软件名城创建基础。

  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当下,前沿产业的培育至关重要。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积极培育人工智能、5G+、区块链、空天信息等前沿产业;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培育工程,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建设,力争打造10个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信号连续覆盖,实现5G规模商用;加强智慧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启动城市大脑城市级综合应用建设。

  关键词:提质扩量

  重大项目投资是城市扩能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计划,我市将滚动实施“双百工程”。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投融资体制,推进吉利汽车梅山项目、容百新能源、研祥华东基地等18个百亿级以上和10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力争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与此同时,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存量投资,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重点技改项目库,建立项目谋划、招商、落地、建设、竣工全周期管理机制;滚动实施“增资扩产”工程,进一步完善项目库,推动企业在本地扩大投资,释放新的产能,力争完成“增资扩产”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

  加快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持续推进“百网万品”行动,支持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力争今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

  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将是今年我市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点之一。按照计划,我市将制定出台《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聚焦“246”产业集群,加快工业集聚区整合,打造支撑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平台。制定工业集聚区控制线管理办法,划定工业控制红线、蓝线管理界限,实施分类管控。

  与此同时,我市将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提质扩面,实施小微企业园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指导,开展园区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提升园区服务能力,打造小微企业园升级版。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实施“低散乱”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当年完成整治提升总目标的35%,腾出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开展老旧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提升全域治理能力,支持鄞州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域产业治理试点,并总结推广;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开展示范创建,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记者殷聪)

  人工智能、5G+、区块链、空天信息等前沿产业是我市培育的重点(殷聪摄)

  科技引领展现宁波担当

  关键词:院所搭台

  “新的一年里,宁波将拉高标杆,继续紧扣‘科技争投’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引领,为我省加快打造创新强省、为我国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展现宁波担当。”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

  去年,宁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在新材料、人工智能、5G应用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坚。

  突破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超分辨光学微纳显微成像技术瓶颈,开发全国首款氢燃料电池客车等一批战略产品……一系列关键技术在甬攻克,落地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宁波还积极争取“蓝色粮仓”、数字诊疗、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出台各项技术创新补助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高能级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宁波已形成“边建设、边引进、边出成果”良性机制。2018年以来,宁波引进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14家,积极推进场地落实、基建启动、团队落户,加快人才集聚、成果研发、企业孵化和产业服务,已引进科研团队73个,实施或合作重大科技项目134个,孵化或在孵高科技企业21家。

  今年,宁波将重点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形成创新集群的生态效应。充分发挥“大院大所”辐射效应,发展壮大68家宁波已有研究院作用,继续引进一批适应产业发展和未来技术需求的高水平研究院。

  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宁波将进一步培育高质量科技成果。聚焦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以及制造装备、工业“四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支持企业实施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争取组织实施3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场景应用。

  志愿者服务春运(张燕董美巧摄)

  关键词:“双创”生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核心技术的生力军。宁波聚焦激发“双创”活力,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去年,宁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加大对早期创新项目的天使投资力度,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跟投项目20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12.2倍。

  在企业培养方面,宁波组织排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总量达到2149家,均创历史新高。容百科技和长阳科技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大力支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综合体33家,其中省级13家、市级20家,服务覆盖全市60%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宁波将实施“双创”平台提升工程,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争取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政策,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精准推送科技政策,力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50家以上。

  人才是第一资源,宁波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开拓与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科技合作渠道,谋划建立宁波国际科技与人才交流合作体系,推进中芬、中乌等合作平台扩容提升。深入打造宁波科技大市场2.0版,加快推进沪甬、深甬以及宁波与长三角、浙东南等区域科技合作,深化海外科技孵化器、“科技飞地”建设,加快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为中小企业“输血”更为其“造血”,宁波将加快集聚国内外天使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银行,引进组建天使投资子基金3家以上,培育科创板拟上市储备企业20家,支持两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记者金鹭)

  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是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通关密码(殷聪摄)

  精细管理城乡品质再提升

  关键词:城市品质提标

  紧扣“精致宁波、品质之城”的争优目标,今年我市要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存量提质的目标导向,着力健全更新机制,科学划分更新单元,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聚焦老小区、老厂房、老市场、老楼宇及城乡接合部等低效空间,加快推进老城片区更新步伐。启动“天一商圈”以及北仑星阳片区、镇海城西片区、宁海城隍庙区块、象山老城区更新改造,余姚、慈溪市要加大城中村改造治理力度。

  充分挖掘“三江六塘河、五湖一水乡”的独特资源禀赋,系统谋划三江六岸及塘湖滨水空间,开工建设姚江南岸(青林渡路—育才路)滨江休闲带、奉化江西岸(新典路以南)滨江绿带工程,以及小塘河、前塘河、中塘河等20公里水岸示范段,以优质滨水空间带动腹地开发与品质提升。

  启动镇明路—公园路文化绿道、“三江口一小时步行圈”观光绿道、大东部及东钱湖“福道”等绿道建设,确保点上出彩、线上美观、面上协调,全年新建成绿道140公里以上。

  完成兴宁路、鄞奉路等8条主干道综合整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域化,确保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5%、各县(市)建成区面积20%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今年,在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基础上,将大力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以“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为目标,以承载重大战略、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乡镇(街道)为重点,强化战略协同,促进要素集聚,推动城乡统筹协调、比翼齐飞。

  年内力争15个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到2022年40个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美丽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

  启动35个省级和1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推动新的村庄设计理念、农房营造方式和浙东民居范例落地开花,引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污标准化运维管理,年内实现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同步完成镇级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改造170公里以上。

  关键词:保障市民安居

  今年,将以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在项目生成、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督查考核、长效机制等方面全面发力,力争完成300万平方米民生实事工程,联动推进街区更新、雨污分流、加装电梯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年完成加装电梯60台、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80个,到2022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探索形成老旧小区改造“宁波做法”。

  对于市民关注的住房市场,住建部门将深刻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全面实行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全域覆盖、保障基本的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全域城乡居民皆享有住房保障待遇;深入实施“积分入户”等政策,解决更多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按期完成应家保障房竣工交付和剩余600套房源的处置使用,开工建设“邻里中心”项目。要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服务,推进全城通办、网办、掌办和联办,协助群众解决居住问题。以“一项目一方案”推进棚户区改造,确保9月底前完成新开工安置房(含货币化安置)12713套。

  关键词:市域治理现代化

  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将以市域治理现代化为主轴,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完善城市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管理机制,着力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垃圾治理改革,深入贯彻分类管理条例,加快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一方面,我市将研究制定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探索差别化收费机制,编制新建住宅小区分类设施设置等技术标准。同时加快构建共治共享体系,广泛开展垃圾分类融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另一方面,我市将全面实施中心城区废弃食用油脂收运处置一体化,并持续拓宽建筑垃圾海上处置出路,压实陆上消纳场所,建立健全渣土处置管理机制。

  着力构建“五大平台”,进一步提升行业监管能力水平。我市将加快构建应急指挥平台、行业监督平台、考核督办平台、信用激励平台与便民服务平台,强化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枢作用和统筹功能,强化在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甬城管+APP、微信公众号等便民服务平台推广、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供更为丰富的惠民应用服务。

  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切实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城管样板。今年,首届城市精细化管理科技创新博览会将在宁波举行,我市将以博览会举办为契机,推进“精美街区”创建、“街镇一体化养护”试点与“四新”技术应用试点:深化深度保洁试点,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基本覆盖;加快灯联网建设试点,推行单灯控制模式,推广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开展路灯漏电保护模块运行试点,推进老旧小区路灯专项整治,理顺养管权限,逐步实施架空线和安全隐患线路专项改造;开展5G技术等智能应用试点,加大视频建设和共享力度,实现重点点位无缝监管。(记者杨绪忠张凯凯)

  三江六岸核心区滨江绿道(资料图片)

  交通“组合拳”服务大民生

  关键词:疏堵便民

  这几天,鄞州区居民梅先生感觉家旁边的彩虹南路不拥堵了。“这条路旁边是李惠利医院,以前医院停车场车位有限,车辆只能堵在路上排队。”梅先生介绍,这让原本单向两车道的彩虹南路不堪重负,也影响周边居民出行。最近梅先生发现,在医院旁边的拆迁地块上,建起了临时停车场,工作人员及时把车辆往停车场引导,还路于车了。

  去年底,宁波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设交通强国,其根本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李惠利医院附近的成功治堵,只是宁波交通服务民生的“一小招”。

  城市治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停车增量,开创动静交通平衡新局面。市治堵办将联合相关单位,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主城区新增专用车位1.6万个以上,推进中小学公共停车场接送系统建设。推进P+R停车场建设,完善轨道站点与公交接驳体系,为市民创造更舒适的出行环境,引导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

  常规公交服务民生更上一层楼,让群众的“满意没有终点站”。今年我市将研究出台公交服务标准体系,提升运行规范化、服务便民化水平。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开通接驳微线路5条,重点缓解节假日期间景区拥堵状况。电子候车亭、多功能候车亭等新建或改造的候车亭将达到100座。此外,绿色交通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全市将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4800辆,力争6000辆;新购公交车电动化比例在85%以上,中心城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让公共交通的“绿色”保卫宁波的蓝天白云。

  城市管理服务民生(资料图片)

  关键词:强壮“筋骨”

  “主干道”建设持续发力,城市交通强壮“筋骨”。

  昨天刚刚召开的全市综合交通工作会议上,我市确定2020年建设107个交通项目,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有28个,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1亿元。这些项目包括杭州湾新区十一塘高速公路工程(一期)、荷梁线(鄞江-章水)改建工程(一期)、雁湖路改建工程(机场路-环镇路)等。在这些项目中,连乡通景的农村公路,将成为重点之一。农村公路系着“乡亲们”的幸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市累计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807公里,2020年,全市将创建美丽经济示范走廊100公里,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大中修450公里。

  地铁线在新的一年里“舒筋壮骨”。目前我市已开通轨道交通里程96公里,放眼宁波大地,还有97公里的地铁线在加紧建设,今年,我们有望看到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首通段、4号线、宁奉城际铁路后通段等开通,新开通运营里程57.5公里,而3号线二期工程也将全线动工,加快建设进度。

  城区路网更加通畅。按照计划统筹、项目统筹、管理统筹的要求,今年,住建部门将以一流的标准推进城市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宁波城市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和引擎。

  基本完成环城南路西延二期高架主体结构,加快推进鄞州大道-福庆路快速路(东钱湖段)建设,为“揽湖”发展战略畅通“大动脉”。力争开工建设广德湖南路快速路,全年建成快速路14公里。确保三官堂大桥、中兴大桥等跨江通道建成通车,扎实推进西洪大桥、新典桥建设,深化鄞州大道快速路、首南桥、四明路过江通道等项目前期研究。要全面建成杭州湾新区19.9公里“两横四纵”综合管廊,全年新建地下综合管廊6.4公里、续建21.2公里、建成14.7公里。(记者张燕)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从省政府工作报告看2020宁波怎么干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1-17 06:48:00

  图为“远卓海”轮靠泊宁波舟山港衢山港区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的场景。 (胡锦渠摄)

  新年伊始,前湾新区指挥部就确定了招商目标——三年力争新招引项目超过200个,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3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

  1月7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授牌。从去年12月获得批复到如今正式授牌,意味着宁波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又迈进了一步。

  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积极推进自贸区扩权扩区改革、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打造“一带一路”枢纽……1月12日上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在杭州开幕,省长袁家军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宁波对外开放的笔墨厚重,亮点频频。

  展望2020年,开放大市宁波已是“春色满园关不住,只待天下客商来”。

  一年一度的中东欧博览会,成为宁波扩大开放的重要平台。(刘波摄)

  城市群同城化宁波如何更有作为

  1月9日,杭州海关、宁波海关在杭州签署推动甬舟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两地海关确立了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竞争力、打造政策叠加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深化监管合作创新、加强口岸安全防控合作等4个方面合作内容。“我们将在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工作中务实高效、推陈出新,在服务浙江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新贡献。”宁波海关关长顾勤表示。

  从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宁波舟山一体化”议题,到一年来甬舟互动频频、一体化实质性举措相继出台,2020年两地将迎来合作共赢的春天。根据《宁波市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初具规模。

  2020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的第一个完整年度。今年,长三角城市将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建设,提升都市圈同城化水平。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通苏嘉甬铁路前期工作;推进高铁门户建设,全面推进杭绍甬智慧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快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同时,深化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建设,探索建立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挂钩机制。启动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衢丽花园城市群一体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

  除了甬舟一体化,杭绍甬一体化也将继续提速。去年举行的“宁波·绍兴周”活动,让东方大港与东方水城紧紧地握手,双方现场签订了一批合作项目。宁波市绍兴商会会长、绍兴市兰亭智库中心副主任吴友水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做好甬绍融联文章意义重大,今年要扩大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外延,发挥各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产生“1+1+1>3”的效应。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南翼”,宁波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谋划实施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据了解,沪浙合作发展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将探索园区共管、规划共编、开发共投、产业共兴、制度共轨、利益共享等跨区域合作新机制。

  -专家声音

  市发改委副巡视员方建新:未来的区域竞争是城市群的竞争,宁波和舟山、绍兴等城市只有抱团取暖,才能变得更强、走得更远。我市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探索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共同提升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力争走在省域一体化的前列。

  自贸区扩权扩区宁波创新区怎么建

  去年12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台州等6个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据了解,这些联动创新区的首要任务,是围绕各区具有特色的数字经济、民营经济、智能制造、小商品贸易等领域,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形成改革合力。

  “宁波是浙江‘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对外开放优势明显,要积极复制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率先复制浙江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市委改革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8月,国家先后发布了171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宁波已复制推广了125项;浙江自贸区总结了59项制度创新成果,宁波已经复制落地了39项。

  2020年,我市将围绕“三中心、一示范区”(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全球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科创中心及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功能定位,加快在宁波联动创新区全面复制推广油气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创新举措,积极推广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管理便利化等浙江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性强、效果好的首创性创新成果。

  同时,要推动跨区域联动合作与创新。发挥宁波港口和贸易优势,加强与舟山整体联动,建设全球一流的油气全产业链。聚焦全省“四大”建设,加强与浙江自贸试验区其他联动创新区联动,提升大宗商品交易、消费品进口市场等功能,争取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进口通道和进口消费品集散地。

  专家表示,宁波联动创新区各功能片区要立足自身定位,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比如,空港片要围绕“长三角航空冷链进口集散基地”“国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等功能定位,引进和集聚相关项目。

  -专家声音

  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阎勤:作为浙江省建设的高能级开放新平台,宁波联动创新区要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重点复制推广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与开放、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各片区要与市级层面保持同步,强化联动试验,争取形成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改革创新成果。

  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宁波发力点在哪里

  2019年9月,由浙江万里学院教师闫国庆、殷军杰主编的《中东欧大数据报告》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业内专家称,该书是国内率先以数据形式描述中东欧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著作。

  “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16国领导人举行首次会晤以来,宁波通过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经贸促进部长级会议等平台和载体,日益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交流的首选之地。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海量数据,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殷军杰说,去年11月,浙江万里学院还联合宁波海逸控股集团等发起成立了宁波市中东欧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促进会。

  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是宁波对外开放的一大亮点。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9年主要工作时,这样指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

  2020年,浙江对外开放的重点之一是打造“一带一路”枢纽,宁波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杭州、宁波争创“一带一路”国家级发展平台,加强杭州、宁波、温州、绍兴、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联动发展。

  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是宁波打造“一带一路”枢纽的有力抓手。据市商务局有关人士介绍,宁波将建立完善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促进、投资合作、机制合作、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人文交流等合作机制,积极开通和加密宁波至中东欧国家的客货运航空航线、海运航线,推动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从中东欧向“一带一路”沿线延伸。探索设立宁波17+1贸易便利化试验区,扩大中东欧优质农产品进口。

  跨境电商方面,重点是两个:一是结合“225”外贸双万亿行动,着力打造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二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消费品业务。

  “2020年的贸易形势依旧严峻,但‘危’中有‘机’。”中基宁波集团董事长周巨乐特别强调了出海“一带一路”与跨境电商的重要性:目前,中基的海外仓遍及澳大利亚、波兰、拉脱维亚等国家,多元化的市场布局基本完成。而从宁波来看,2019年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41.6%,增势喜人。

  -专家声音

  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闫国庆:中东欧国家地处欧洲中心,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大陆和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开了一扇更大的门。2019年,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朋友圈”,“16+1”扩展为“17+1”,合作潜力巨大。新的一年,宁波要继续携手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加快“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从货物贸易拓展到基础设施、装备制造、境外工程、服务贸易等领域,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枢纽。

  记者俞永均

  -新闻1+1

  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宁波联络办公室获批设立

  记者昨日从宁波市贸促会获悉,中国—中东欧国家联合商会宁波联络办公室获中国贸促会批准设立。据悉,这是中东欧17国商协会在中国设立的唯一的联络办公室。

  近年来,市贸促会在促进宁波与世界各国的对外经贸合作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2011年至2019年6月,该会与85个国家和地区的109家商协会及有关经贸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特别是最近六年,借助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宁波市贸促会成功举办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商务合作大会,与中东欧17国商协会建立了友好关系,与38个商协会及有关经贸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并与其中15国互设了联络处。

  去年6月,在宁波举行的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来自中东欧17个国家的23个商协会参加了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商务合作圆桌会议,就共同发展、信息共享、人员往来、经贸合作、交流制度等五大方面达成共识,并发布了《宁波共同宣言》。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在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商务合作圆桌会议休会期间,在宁波市贸促会(宁波国际商会)设立中东欧国家商协会宁波联络办公室,作为日常联络机构。

  市贸促会会长徐光宪表示,作为中东欧17国商协会的唯一的联络办公室,宁波联络办公室将创新开展工作,进一步发挥中国与17个中东欧国家商协会的联络纽带作用,通过发挥优势互补、打造平台,在投资贸易等方面用好引领、辐射、集散、服务、支撑功能,打造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心,促进宁波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同时,搭建中东欧国家经贸信息发布平台,为全国贸促系统及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提供相关的经贸合作、双向投资等信息咨询服务,推进建立中东欧国家联络数据库。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宁波与中东欧17国进出口额达284.8亿元,同比增长8.4%。

  记者俞永均

  加快沪嘉甬铁路、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等项目进度;启动实施杭绍甬、甬舟、嘉湖、衢丽花园城市群一体化行动,加快推进城市群同城化……正在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对照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2020年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宁波任重道远。

  启动“5G+工业互联网”改造试点示范;力争完成“增资扩产”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启动“天一商圈”以及北仑星阳片区、镇海城西片区、宁海城隍庙区块、象山老城区更新改造;主城区新增专用车位1.6万个以上……结合省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宁波全市上下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要求,统筹推进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等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为全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贡献“宁波力量”。

  中心城一隅(资料图片)

  创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集群培育

  去年5月,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吹响“冲锋号”,宁波亮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战图”。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进一步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力争集群培育再提速。

  我市将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汽车零部件、绿色石化2个产业集群建设方案落地。与此同时,我市将发挥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专业服务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推动集群之间协同融合发展。

  千百亿级企业培育工程是今年我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点。按照计划,我市将完善千亿级企业、行业骨干企业和工业总部型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培育吉利、金田、奥克斯等千亿级企业以及舜宇、万华、海天等五百亿级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万亿级集群必有千亿级龙头企业、五千亿级集群必有五百亿级龙头企业、千亿级集群必有百亿级龙头企业的培育体系,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我市将在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工业总部型企业。力争今年新增千亿级企业一家,百亿级企业3家,培育工业总部企业10家。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1+12’政策体系。”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按照计划,我市将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促进机构专业服务功能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产业集群培育,推动集群之间协同融合发展。与此同时,推进鄞州、镇海、余姚、慈溪等地创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关键词:数字经济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锚定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在前三年“四基+智能制造”攻关的基础上,叠加“5G+工业互联网”,编制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方案,启动“5G+工业互联网”改造试点示范,打造智能制造“点线面”2.0升级版。

  既要加强产业数字化,也要巩固数字产业化。按照计划,我市将不断提升核心产业能级。围绕高压模拟、射频芯片、光电芯片等特色工艺集成电路领域,深化产业链协作,建立“材料-芯片-整机-应用”产业体系。与此同时,我市将深入推进集成电路“一园三基地”、余姚智能光电小镇、杭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加快壮大产业集群规模。

  软件产业也是今年培育的重点。按照计划,我市将聚焦工业软件、大数据、工控安全、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大重点企业和项目招引力度,推动宁波软件园“一区多园”建设,力争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进一步夯实特色软件名城创建基础。

  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当下,前沿产业的培育至关重要。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积极培育人工智能、5G+、区块链、空天信息等前沿产业;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培育工程,加快人工智能场景建设,力争打造10个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信号连续覆盖,实现5G规模商用;加强智慧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大脑,启动城市大脑城市级综合应用建设。

  关键词:提质扩量

  重大项目投资是城市扩能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计划,我市将滚动实施“双百工程”。建立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投融资体制,推进吉利汽车梅山项目、容百新能源、研祥华东基地等18个百亿级以上和100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力争25个10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与此同时,我市将进一步优化存量投资,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重点技改项目库,建立项目谋划、招商、落地、建设、竣工全周期管理机制;滚动实施“增资扩产”工程,进一步完善项目库,推动企业在本地扩大投资,释放新的产能,力争完成“增资扩产”项目投资500亿元以上。

  加快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持续推进“百网万品”行动,支持企业创品牌、拓市场,力争今年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5家。

  工业集聚区整合提升将是今年我市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点之一。按照计划,我市将制定出台《宁波市工业集聚区规划》,聚焦“246”产业集群,加快工业集聚区整合,打造支撑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平台。制定工业集聚区控制线管理办法,划定工业控制红线、蓝线管理界限,实施分类管控。

  与此同时,我市将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提质扩面,实施小微企业园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指导,开展园区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提升园区服务能力,打造小微企业园升级版。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腾笼换鸟力度,实施“低散乱”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当年完成整治提升总目标的35%,腾出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加快盘活存量土地,开展老旧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推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提升全域治理能力,支持鄞州区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域产业治理试点,并总结推广;实施绿色制造升级工程,开展示范创建,建设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记者殷聪)

  人工智能、5G+、区块链、空天信息等前沿产业是我市培育的重点(殷聪摄)

  科技引领展现宁波担当

  关键词:院所搭台

  “新的一年里,宁波将拉高标杆,继续紧扣‘科技争投’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引领,为我省加快打造创新强省、为我国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展现宁波担当。”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力争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0家。

  去年,宁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在新材料、人工智能、5G应用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坚。

  突破微量掺锗直拉硅单晶、超分辨光学微纳显微成像技术瓶颈,开发全国首款氢燃料电池客车等一批战略产品……一系列关键技术在甬攻克,落地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宁波还积极争取“蓝色粮仓”、数字诊疗、现代服务业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出台各项技术创新补助政策,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高能级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宁波已形成“边建设、边引进、边出成果”良性机制。2018年以来,宁波引进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14家,积极推进场地落实、基建启动、团队落户,加快人才集聚、成果研发、企业孵化和产业服务,已引进科研团队73个,实施或合作重大科技项目134个,孵化或在孵高科技企业21家。

  今年,宁波将重点抓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试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形成创新集群的生态效应。充分发挥“大院大所”辐射效应,发展壮大68家宁波已有研究院作用,继续引进一批适应产业发展和未来技术需求的高水平研究院。

  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宁波将进一步培育高质量科技成果。聚焦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以及制造装备、工业“四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支持企业实施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争取组织实施3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场景应用。

  志愿者服务春运(张燕董美巧摄)

  关键词:“双创”生态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核心技术的生力军。宁波聚焦激发“双创”活力,营造高效能创新生态。去年,宁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加大对早期创新项目的天使投资力度,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跟投项目20个,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达12.2倍。

  在企业培养方面,宁波组织排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15家,总量达到2149家,均创历史新高。容百科技和长阳科技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大力支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累计培育市级以上综合体33家,其中省级13家、市级20家,服务覆盖全市60%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宁波将实施“双创”平台提升工程,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争取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持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政策,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精准推送科技政策,力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50家以上。

  人才是第一资源,宁波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积极开拓与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科技合作渠道,谋划建立宁波国际科技与人才交流合作体系,推进中芬、中乌等合作平台扩容提升。深入打造宁波科技大市场2.0版,加快推进沪甬、深甬以及宁波与长三角、浙东南等区域科技合作,深化海外科技孵化器、“科技飞地”建设,加快引进培养创新人才。

  为中小企业“输血”更为其“造血”,宁波将加快集聚国内外天使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和科技银行,引进组建天使投资子基金3家以上,培育科创板拟上市储备企业20家,支持两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到科创板上市。(记者金鹭)

  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是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通关密码(殷聪摄)

  精细管理城乡品质再提升

  关键词:城市品质提标

  紧扣“精致宁波、品质之城”的争优目标,今年我市要强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存量提质的目标导向,着力健全更新机制,科学划分更新单元,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聚焦老小区、老厂房、老市场、老楼宇及城乡接合部等低效空间,加快推进老城片区更新步伐。启动“天一商圈”以及北仑星阳片区、镇海城西片区、宁海城隍庙区块、象山老城区更新改造,余姚、慈溪市要加大城中村改造治理力度。

  充分挖掘“三江六塘河、五湖一水乡”的独特资源禀赋,系统谋划三江六岸及塘湖滨水空间,开工建设姚江南岸(青林渡路—育才路)滨江休闲带、奉化江西岸(新典路以南)滨江绿带工程,以及小塘河、前塘河、中塘河等20公里水岸示范段,以优质滨水空间带动腹地开发与品质提升。

  启动镇明路—公园路文化绿道、“三江口一小时步行圈”观光绿道、大东部及东钱湖“福道”等绿道建设,确保点上出彩、线上美观、面上协调,全年新建成绿道140公里以上。

  完成兴宁路、鄞奉路等8条主干道综合整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域化,确保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5%、各县(市)建成区面积20%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今年,在巩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基础上,将大力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以“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为目标,以承载重大战略、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的乡镇(街道)为重点,强化战略协同,促进要素集聚,推动城乡统筹协调、比翼齐飞。

  年内力争15个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到2022年40个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美丽城镇高质量全面建成。

  启动35个省级和12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推动新的村庄设计理念、农房营造方式和浙东民居范例落地开花,引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农污标准化运维管理,年内实现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同步完成镇级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改造170公里以上。

  关键词:保障市民安居

  今年,将以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法,在项目生成、项目实施、资金筹措、督查考核、长效机制等方面全面发力,力争完成300万平方米民生实事工程,联动推进街区更新、雨污分流、加装电梯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全年完成加装电梯60台、创建污水零直排小区80个,到2022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探索形成老旧小区改造“宁波做法”。

  对于市民关注的住房市场,住建部门将深刻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全面实行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健全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全域覆盖、保障基本的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全域城乡居民皆享有住房保障待遇;深入实施“积分入户”等政策,解决更多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按期完成应家保障房竣工交付和剩余600套房源的处置使用,开工建设“邻里中心”项目。要持续优化住房公积金服务,推进全城通办、网办、掌办和联办,协助群众解决居住问题。以“一项目一方案”推进棚户区改造,确保9月底前完成新开工安置房(含货币化安置)12713套。

  关键词:市域治理现代化

  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将以市域治理现代化为主轴,以城市精细化管理为主线,完善城市精细化法治化智慧化管理机制,着力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广大市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我市将持续推进垃圾治理改革,深入贯彻分类管理条例,加快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一方面,我市将研究制定垃圾分类处理收费制度,探索差别化收费机制,编制新建住宅小区分类设施设置等技术标准。同时加快构建共治共享体系,广泛开展垃圾分类融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另一方面,我市将全面实施中心城区废弃食用油脂收运处置一体化,并持续拓宽建筑垃圾海上处置出路,压实陆上消纳场所,建立健全渣土处置管理机制。

  着力构建“五大平台”,进一步提升行业监管能力水平。我市将加快构建应急指挥平台、行业监督平台、考核督办平台、信用激励平台与便民服务平台,强化智慧城管在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枢作用和统筹功能,强化在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并通过甬城管+APP、微信公众号等便民服务平台推广、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提供更为丰富的惠民应用服务。

  持续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切实打造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城管样板。今年,首届城市精细化管理科技创新博览会将在宁波举行,我市将以博览会举办为契机,推进“精美街区”创建、“街镇一体化养护”试点与“四新”技术应用试点:深化深度保洁试点,实现中心城区重点区域基本覆盖;加快灯联网建设试点,推行单灯控制模式,推广路灯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智慧多功能杆建设;开展路灯漏电保护模块运行试点,推进老旧小区路灯专项整治,理顺养管权限,逐步实施架空线和安全隐患线路专项改造;开展5G技术等智能应用试点,加大视频建设和共享力度,实现重点点位无缝监管。(记者杨绪忠张凯凯)

  三江六岸核心区滨江绿道(资料图片)

  交通“组合拳”服务大民生

  关键词:疏堵便民

  这几天,鄞州区居民梅先生感觉家旁边的彩虹南路不拥堵了。“这条路旁边是李惠利医院,以前医院停车场车位有限,车辆只能堵在路上排队。”梅先生介绍,这让原本单向两车道的彩虹南路不堪重负,也影响周边居民出行。最近梅先生发现,在医院旁边的拆迁地块上,建起了临时停车场,工作人员及时把车辆往停车场引导,还路于车了。

  去年底,宁波成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建设交通强国,其根本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李惠利医院附近的成功治堵,只是宁波交通服务民生的“一小招”。

  城市治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停车增量,开创动静交通平衡新局面。市治堵办将联合相关单位,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主城区新增专用车位1.6万个以上,推进中小学公共停车场接送系统建设。推进P+R停车场建设,完善轨道站点与公交接驳体系,为市民创造更舒适的出行环境,引导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

  常规公交服务民生更上一层楼,让群众的“满意没有终点站”。今年我市将研究出台公交服务标准体系,提升运行规范化、服务便民化水平。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开通接驳微线路5条,重点缓解节假日期间景区拥堵状况。电子候车亭、多功能候车亭等新建或改造的候车亭将达到100座。此外,绿色交通将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全市将淘汰老旧营运柴油货车4800辆,力争6000辆;新购公交车电动化比例在85%以上,中心城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让公共交通的“绿色”保卫宁波的蓝天白云。

  城市管理服务民生(资料图片)

  关键词:强壮“筋骨”

  “主干道”建设持续发力,城市交通强壮“筋骨”。

  昨天刚刚召开的全市综合交通工作会议上,我市确定2020年建设107个交通项目,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有28个,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1亿元。这些项目包括杭州湾新区十一塘高速公路工程(一期)、荷梁线(鄞江-章水)改建工程(一期)、雁湖路改建工程(机场路-环镇路)等。在这些项目中,连乡通景的农村公路,将成为重点之一。农村公路系着“乡亲们”的幸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全市累计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807公里,2020年,全市将创建美丽经济示范走廊100公里,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00公里、大中修450公里。

  地铁线在新的一年里“舒筋壮骨”。目前我市已开通轨道交通里程96公里,放眼宁波大地,还有97公里的地铁线在加紧建设,今年,我们有望看到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首通段、4号线、宁奉城际铁路后通段等开通,新开通运营里程57.5公里,而3号线二期工程也将全线动工,加快建设进度。

  城区路网更加通畅。按照计划统筹、项目统筹、管理统筹的要求,今年,住建部门将以一流的标准推进城市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宁波城市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和引擎。

  基本完成环城南路西延二期高架主体结构,加快推进鄞州大道-福庆路快速路(东钱湖段)建设,为“揽湖”发展战略畅通“大动脉”。力争开工建设广德湖南路快速路,全年建成快速路14公里。确保三官堂大桥、中兴大桥等跨江通道建成通车,扎实推进西洪大桥、新典桥建设,深化鄞州大道快速路、首南桥、四明路过江通道等项目前期研究。要全面建成杭州湾新区19.9公里“两横四纵”综合管廊,全年新建地下综合管廊6.4公里、续建21.2公里、建成14.7公里。(记者张燕)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