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浙江省原省长葛洪升逝世 享年90岁 曾任宁波市委书记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2020-02-01 07:50:00报料热线:81850000

  (2012年,葛洪升(左)在杭州接受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专访,资料图

  今天早上,浙江日报发布讣告:浙江省委原副书记、原省长,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葛洪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月30日23时29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根据葛洪升同志遗愿及家属意见,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送别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葛洪升曾任宁波市委书记,他是宁波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宁波人民永远怀念他。记者 时晓竹

  H5:宁波改革开放开拓者葛洪升 我们永远怀念您

  新闻链接一:葛洪升8年前接受宁波日报记者专访,披露这个重大战略的决策

  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宁波改革开放以来持之以恒的追求。

  这个战略目标的决策背景和来龙去脉,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葛洪升同志最有发言权。

  2012年2月,在宁波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之际,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俞永均专程赴杭采访,葛洪升同志讲述他的亲历,并对宁波寄语殷切期待。

  这位宁波改革开放开拓者,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宁波的发展。今天,重新刊发当年的专访,以此缅怀这位宁波人民尊敬的老领导、老书记——

  (葛洪升(左)接受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专访。俞永均摄)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意味着,30多年来,宁波人民孜孜以求的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梦想将变为现实。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决策亲历者之一,葛洪升接受宁波日报记者专访时寄语宁波——早日圆梦 再创辉煌 

  “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恰逢其时,我对宁波取得的成绩和这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目标感到鼓舞和欣慰。”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过宁波市委书记的浙江省原省长、国务院特区办原主任葛洪升,2012年2月24日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宁波的命运一直与宁波港的兴衰、国家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恰逢其时”

  1980年,中共宁波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逐步把宁波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的战略思想。这是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萌芽。

  “宁波的命运一直与宁波港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过去是,现在如此,将来仍然是这样。”时隔20多年,宁波市委原书记葛洪升仍坚信当初的决策是历史的选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中美关系刚刚开始改善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要加快港口建设”。1973年7月,粟裕将军奉周总理之命,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从北到南秘密寻找深水良港。

  宁波港迎来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很快,国家确定扩建宁波港老港区,同时开辟镇海新港区和北仑港区。

  从海防前哨到开放前沿,宁波开始把港口的开发建设融入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如今,宁波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完全符合宁波实际,也体现了宁波人民的愿望。”葛洪升认为,过去30多年,宁波的快速发展已经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雄厚基础,此次党代会不仅为今后五年宁波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鼓舞近580万宁波市民再创佳绩。

  “建设东方大港是小平同志对宁波的殷切期望,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宁波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最好报答”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我市对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个目标一直坚定不移。”葛洪升说,宁波决策者没有忘记历史的重托,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期望。

  1984年春天,当时到任才一年的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接到一个通知:进京参加中央召开的“部分沿海城市座谈会”。会上,传达了1984年2月24日《小平同志谈特区等问题》的讲话。

  座谈会之后两个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实行计划单列、列入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30年来,宁波的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成为全国和全省的开放前沿。

  “建设东方大港是小平同志对宁波的殷切期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宁波港已跻身世界第六大港。”葛洪升认为,这是宁波人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离不开中央、省里的大力支持,“今后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也是宁波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最好报答。”

  “宁波要传承和弘扬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早日让市民过上幸福美满好日子”

  2011年,长三角区域规划深入实施,浙江“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启动。“这是宁波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宁波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一直牵挂着宁波发展的老书记葛洪升,不断叮嘱说,“这是今后宁波发展的新动力,机不可失,必须牢牢抓住”。

  与此同时,宁波要传承和弘扬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葛洪升告诉我们,1984年宁波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后,小平同志当时提出,宁波要和大连展开一场竞赛,“但从各项基础设施来看,宁波落后得实在太多,和大连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是宁波人特有的精神和干劲,使宁波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葛洪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宁波至北仑的铁路建设,二是兴建宁波大学。“在资金短缺、环境恶劣、时间紧迫等一系列困难面前,在当时几乎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这两个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建成,就是最好的说明。”他这样表示。

  “希望宁波早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及社会和谐好的示范区,为浙江和国家作出新贡献,让市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好日子。”采访结束之际,葛洪升如此寄语宁波。(原载2012年2月26日《宁波日报》A4版,记者 邓少华 俞永均)

  新闻链接二:永远不忘“宁波帮”的功勋

  2009年10月23日,东南商报推出“宁波帮博物馆 开馆特别报道”,记者曾采访过葛洪升同志。从邓小平同志作出动员“宁波帮”的指示,到宁波市联络发动分散世界各地的“宁波帮”建设宁波,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的葛洪升是关键的亲历者,自然也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解说者。

  今天我们重刊此文,以此怀念为宁波改革开放作出重要贡献的葛洪升同志。

  葛洪升说,在大批热心帮助宁波建设的海外“宁波帮”中,有两位不很为人知的人士尤令他感动,一位是李惠利先生,一位是闻儒根先生。

  “他们都自称是‘小本经营’,是小老板。自己生活简朴,平时很节约,帮助家乡却很热心大方。”他说。

  1988年,葛洪升会见李惠利时,“李先生就说自己钱不多,但他捐的医院一定要建成宁波一流的大医院,设备也一定要最好的,他还说他身体不好,可能看不到医院建成了,但请书记放心,我会把建医院的钱安排好的。

  “闻儒根先生,据说与包玉刚家族有远房亲戚关系,经常回宁波,包玉刚每次回宁波的活动,他都来参加,他在宁波和浙江好多地方都有捐资,如敬老院、希望小学之类的项目,关心家乡的热情十分感人。

  1984年葛洪升访问香港时,闻儒根请他吃早茶。“吃完之后,闻先生送我们上车,说他回餐馆结账。陪我们的甬港联谊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闻先生哪里是去结账,他是回去收拾我们未吃完的早点带回家去自己吃,闻先生每次与别人一起在外边吃饭都是这样,凡是吃剩下的他都打包带回去,他平时一个铜钱都不舍得花。

  这些勤俭持业的“宁波帮”从来没有在造福桑梓的事业上吝惜过,也从来没有间断在帮助家乡建设上过鼓与呼。

  1985年11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国务院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开发专门设立协调机构,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小组的两位顾问即是卢绪章和包玉刚。

  包玉刚第一次回到宁波时,就在码头上连声赞叹:“好港,名不虚传,想不到家乡有这样一个好港口。”此后,他多次向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提议,在北仑港搞“水水中转”,开辟集装箱码头,建设大钢厂和设立保税区。而这些设想,在今天都一一成真。

  1987年2月,国务院正式作出批复,决定对宁波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大大增强了自主管理经济的能力。

  葛洪升对此说:“虽然包先生并不熟悉‘计划单列’这个词,但他是真心帮助宁波的,中央主要领导先后对宁波计划单列的明确表态,都是在会见包先生时讲的。包先生对宁波计划单列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葛洪升记得,最早来宁波投资实业并取得成功的是应昌期。他先后在宁波投资1亿多美元创办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亚洲最大的毛纺企业利华(宁波)羊毛工业有限公司,也在他的老家慈城捐建中学。

  更多的应昌期们来了。据宁波侨办的资料,1984年到2007年间,宁波三资企业5000余家,实际使用外资200多亿美元,70%是海外“宁波帮”直接投资或由他们牵线搭桥而引进的。其间,“宁波帮”5万多人次回乡,向宁波捐资12亿元,在全国捐资60亿元。

  “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邓小平的一声号召鼓荡起海外“宁波帮”反哺故里的豪情,在此后的日子里如百川汇流,奔涌不息。

  而与之呼应的是,1984年后,宁波真正迈开对外开放的大步,招商引资团组开始远渡重洋。

  1987年10月15日,宁波首次组团参加广交会,合同成交3560万美元。

  1988年,宁波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使宁波正式成为对外贸易口岸。

  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

  2009年,宁波人均外贸额已超过1万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5倍。

  包玉书5个子女曾在宁波大学立下碑文:“我兄妹五人,自幼耳濡目染,深知父辈创业维艰,以不骄不侈自律,更以秉承家风反哺故土,报效国家为荣,特此立碑,以示永铭。”他们的话代表着所有“宁波帮”人士的心声。

  葛洪升说:“今天宁波取得这样的成就,‘宁波帮’有很大的贡献在里面。宁波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小平同志,永远不要忘记‘宁波帮’的功勋。

  新闻链接三:北仑新闻时刊曾记录了这么一段采访

  作为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葛洪升对北仑这片全市、全省对外开放的热土充满了深情。在采访中,他对北仑发展历程中的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如数家珍,对一个个细节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记者:作为沿海城市,适合于搞开发建设的区域很多,为什么首先把北仑作为宁波乃至浙江的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请问当时决策层是如何考虑的?

  葛洪升:特别关注北仑,是因为北仑有一个全国最好的天然大港,这里是国家的一块宝地啊。1984年,宁波对外开放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对李鹏同志说,宁波有很好的港口条件,要建设成为东方大港。1992年,李鹏同志到宁波视察工作,专门为北仑港题词:“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题词结束后,宁波港务局局长叶信虎找到我,说很多地方都称自己是东方大港,李鹏同志的题词没写明是为哪里题写的。当天晚上,我为此事专门找到李鹏同志,他加上了“宁波市”几个字。后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鹏同志还专门强调了在北仑题写“东方大港”的事情。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多地方都是依托港口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重视北仑,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仑港的特殊优势。依托港口加快宁波的发展,上上下下也逐步形成了共识。我到宁波担任市委书记后,1984年初就召开了一次宁波发展战略研讨会,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140多人参加,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1991年8月,省政府在开发区戚家山宾馆专门召开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北仑地区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从北仑区的设立到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始终是重要的决策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无论是在宁波工作,在省里工作还是后来到国务院特区办工作,我一直都在强调,北仑不仅是宁波开发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省开发开放的重中之重。

  记者:北仑现在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世界级的大港,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否可以说实现了当初设想的北仑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

  葛洪升:北仑是浙江省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也是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最多、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区域。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和梅山保税港区都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特殊经济区域,有很高的含金量,对全市、全省的对外开放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这些开发区设立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宁波开发区最初只有3.9平方公里,后来,随着包玉刚提出要建钢厂,国家还要建电厂,土地不够用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多次向国家呼吁扩大开发区的范围。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宁波市北仑港工业区,面积70平方公里。1992年初,李鹏同志在浙江考察工作期间,我在汇报中提出了扩大宁波开发区和设立保税区的请求。李鹏同志当晚就召集随行的各部委负责同志开会,提出浙江的问题要抓紧时间研究解决。当年10月,我在北京开会期间专门找到特区办主任何春霖同志,要求把开发区从3.9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何说,海南洋浦是30平方公里,宁波开发区不能超过洋浦,最后扩大面积确定为29.6平方公里。

  记者:浙江省缺煤少油。如今,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战略目标正在变成现实。电力梦、钢铁梦、石化梦等一个个梦想成真,这些梦想是如何实现的?

  葛洪升:要在全国实现大的发展,必须依托港口的优势,建设一批大型的以电力、钢铁、石化、造船等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所以,国家提出,要把宁波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要的贸易口岸。浙江省第七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在宁波建设重化工业基地。

  1983年12月,李鹏同志在宁波视察工作,我在汇报中提出,希望国家尽快批准北仑电厂建设。李鹏实地踏看后,认为在北仑搞大型电厂条件不错。1986年,我国第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北仑6台30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项目正式签约。

  1984年10月,包玉刚先生回到家乡宁波,他提出要建一座大钢厂,占地10平方公里。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都表态支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建设北仑钢厂的计划没有实现。当时,我们做过测算,在北仑建钢厂,一吨钢就能省10美元,这样每年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金。为了建钢厂,我们专门邀请北京钢铁设计院、上海宝钢等全国冶金行业的专家,共同进行规划论证。

  北仑钢厂项目虽然没上成,可是我一直不放弃,搞大钢厂不行,可以先搞小的,通过与上海宝钢和日本的几家钢铁企业联合,共同投资不锈钢项目。当时,上海方面对和宁波搞联合有不同意见,我就对上海市领导说,这是好事情,对双方都有利。后来,宁波的同志对我讲,有家民营企业想在北仑建钢厂。我说不管它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谁愿意投资都支持。为此,我还专门打电话给宁波市委主要领导,表明上钢铁项目的大的决策不能变,对有实力搞钢厂的企业都要支持。

  记者:北仑经过24年的开发开放,目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作为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北仑发展的老领导,对北仑下一步的发展有哪些期望?

  葛洪升:北仑这片土地非常宝贵,地位十分重要。北仑的发展,不仅要从北仑自身来考虑,更要从宁波市、浙江省乃至国家的更大范围来考虑,起点要高,档次要高。过去,我无论在宁波工作,还是在省里工作,都反复强调,要把北仑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里就像上海的浦东,就像天津的滨海新区。目前,北仑大的发展思路、大的发展框架已经很清晰,关键在于要按照国家和省市对北仑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加快实施的步伐,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好,为宁波和浙江省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北仑的港口经济、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疏运网络建设和依托港口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等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确定的几大目标都正在成为现实。下一步,要着力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努力把北仑建成宁波最漂亮的城区之一。

  过去的北仑,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这些年来,我基本上年年到北仑去,看到北仑的城市建设和环境面貌一年比一年有大的改观,道路多了、宽了,居民小区环境优美,商业网点不断增加,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只有高水平地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区,大力发展与城市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地为大港口、大企业服务,才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流的环境。反过来,北仑投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然,现代化的新城区不是一下子可以建成的,要按照确定的目标和方向,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懈努力,把北仑早日建成宁波标志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最后,我还是强调那一句话:北仑是宁波未来的希望所在!

  葛洪升简介

  1931年生,山东莒县(今属莒南)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台州地委科长,新安江电力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电力工业部第九工程局党委副书记,浙江省电力局局长、省经委副主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浙江省委常委兼宁波市委书记,198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

  1990年11月任浙江省代省长,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任浙江省省长。

  1993年10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5年12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书记。1996年1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是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届中央委员。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浙江省原省长葛洪升逝世 享年90岁 曾任宁波市委书记

稿源: 中国宁波网综合 2020-02-01 07:50:00

  (2012年,葛洪升(左)在杭州接受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专访,资料图

  今天早上,浙江日报发布讣告:浙江省委原副书记、原省长,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葛洪升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月30日23时29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根据葛洪升同志遗愿及家属意见,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送别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葛洪升曾任宁波市委书记,他是宁波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宁波人民永远怀念他。记者 时晓竹

  H5:宁波改革开放开拓者葛洪升 我们永远怀念您

  新闻链接一:葛洪升8年前接受宁波日报记者专访,披露这个重大战略的决策

  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宁波改革开放以来持之以恒的追求。

  这个战略目标的决策背景和来龙去脉,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葛洪升同志最有发言权。

  2012年2月,在宁波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之际,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俞永均专程赴杭采访,葛洪升同志讲述他的亲历,并对宁波寄语殷切期待。

  这位宁波改革开放开拓者,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宁波的发展。今天,重新刊发当年的专访,以此缅怀这位宁波人民尊敬的老领导、老书记——

  (葛洪升(左)接受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专访。俞永均摄)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意味着,30多年来,宁波人民孜孜以求的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梦想将变为现实。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决策亲历者之一,葛洪升接受宁波日报记者专访时寄语宁波——早日圆梦 再创辉煌 

  “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恰逢其时,我对宁波取得的成绩和这次党代会制定的发展目标感到鼓舞和欣慰。”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过宁波市委书记的浙江省原省长、国务院特区办原主任葛洪升,2012年2月24日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宁波的命运一直与宁波港的兴衰、国家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未来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恰逢其时”

  1980年,中共宁波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逐步把宁波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的战略思想。这是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萌芽。

  “宁波的命运一直与宁波港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过去是,现在如此,将来仍然是这样。”时隔20多年,宁波市委原书记葛洪升仍坚信当初的决策是历史的选择。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中美关系刚刚开始改善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要加快港口建设”。1973年7月,粟裕将军奉周总理之命,以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身份,从北到南秘密寻找深水良港。

  宁波港迎来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很快,国家确定扩建宁波港老港区,同时开辟镇海新港区和北仑港区。

  从海防前哨到开放前沿,宁波开始把港口的开发建设融入全市发展的大盘子中。如今,宁波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发展加速融合,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完全符合宁波实际,也体现了宁波人民的愿望。”葛洪升认为,过去30多年,宁波的快速发展已经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奠定了雄厚基础,此次党代会不仅为今后五年宁波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鼓舞近580万宁波市民再创佳绩。

  “建设东方大港是小平同志对宁波的殷切期望,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宁波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最好报答”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我市对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历届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实现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个目标一直坚定不移。”葛洪升说,宁波决策者没有忘记历史的重托,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期望。

  1984年春天,当时到任才一年的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接到一个通知:进京参加中央召开的“部分沿海城市座谈会”。会上,传达了1984年2月24日《小平同志谈特区等问题》的讲话。

  座谈会之后两个月,宁波被国务院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实行计划单列、列入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近30年来,宁波的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成为全国和全省的开放前沿。

  “建设东方大港是小平同志对宁波的殷切期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宁波港已跻身世界第六大港。”葛洪升认为,这是宁波人民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离不开中央、省里的大力支持,“今后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不仅符合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也是宁波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最好报答。”

  “宁波要传承和弘扬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早日让市民过上幸福美满好日子”

  2011年,长三角区域规划深入实施,浙江“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启动。“这是宁波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宁波要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和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一直牵挂着宁波发展的老书记葛洪升,不断叮嘱说,“这是今后宁波发展的新动力,机不可失,必须牢牢抓住”。

  与此同时,宁波要传承和弘扬团结一心、顾全大局、敢啃硬骨头的精神。葛洪升告诉我们,1984年宁波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后,小平同志当时提出,宁波要和大连展开一场竞赛,“但从各项基础设施来看,宁波落后得实在太多,和大连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是宁波人特有的精神和干劲,使宁波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葛洪升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宁波至北仑的铁路建设,二是兴建宁波大学。“在资金短缺、环境恶劣、时间紧迫等一系列困难面前,在当时几乎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这两个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建成,就是最好的说明。”他这样表示。

  “希望宁波早日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努力成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及社会和谐好的示范区,为浙江和国家作出新贡献,让市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好日子。”采访结束之际,葛洪升如此寄语宁波。(原载2012年2月26日《宁波日报》A4版,记者 邓少华 俞永均)

  新闻链接二:永远不忘“宁波帮”的功勋

  2009年10月23日,东南商报推出“宁波帮博物馆 开馆特别报道”,记者曾采访过葛洪升同志。从邓小平同志作出动员“宁波帮”的指示,到宁波市联络发动分散世界各地的“宁波帮”建设宁波,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的葛洪升是关键的亲历者,自然也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解说者。

  今天我们重刊此文,以此怀念为宁波改革开放作出重要贡献的葛洪升同志。

  葛洪升说,在大批热心帮助宁波建设的海外“宁波帮”中,有两位不很为人知的人士尤令他感动,一位是李惠利先生,一位是闻儒根先生。

  “他们都自称是‘小本经营’,是小老板。自己生活简朴,平时很节约,帮助家乡却很热心大方。”他说。

  1988年,葛洪升会见李惠利时,“李先生就说自己钱不多,但他捐的医院一定要建成宁波一流的大医院,设备也一定要最好的,他还说他身体不好,可能看不到医院建成了,但请书记放心,我会把建医院的钱安排好的。

  “闻儒根先生,据说与包玉刚家族有远房亲戚关系,经常回宁波,包玉刚每次回宁波的活动,他都来参加,他在宁波和浙江好多地方都有捐资,如敬老院、希望小学之类的项目,关心家乡的热情十分感人。

  1984年葛洪升访问香港时,闻儒根请他吃早茶。“吃完之后,闻先生送我们上车,说他回餐馆结账。陪我们的甬港联谊会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闻先生哪里是去结账,他是回去收拾我们未吃完的早点带回家去自己吃,闻先生每次与别人一起在外边吃饭都是这样,凡是吃剩下的他都打包带回去,他平时一个铜钱都不舍得花。

  这些勤俭持业的“宁波帮”从来没有在造福桑梓的事业上吝惜过,也从来没有间断在帮助家乡建设上过鼓与呼。

  1985年11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国务院为一个地方的经济开发专门设立协调机构,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这个小组的两位顾问即是卢绪章和包玉刚。

  包玉刚第一次回到宁波时,就在码头上连声赞叹:“好港,名不虚传,想不到家乡有这样一个好港口。”此后,他多次向中央、省、市各级领导提议,在北仑港搞“水水中转”,开辟集装箱码头,建设大钢厂和设立保税区。而这些设想,在今天都一一成真。

  1987年2月,国务院正式作出批复,决定对宁波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大大增强了自主管理经济的能力。

  葛洪升对此说:“虽然包先生并不熟悉‘计划单列’这个词,但他是真心帮助宁波的,中央主要领导先后对宁波计划单列的明确表态,都是在会见包先生时讲的。包先生对宁波计划单列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葛洪升记得,最早来宁波投资实业并取得成功的是应昌期。他先后在宁波投资1亿多美元创办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亚洲最大的毛纺企业利华(宁波)羊毛工业有限公司,也在他的老家慈城捐建中学。

  更多的应昌期们来了。据宁波侨办的资料,1984年到2007年间,宁波三资企业5000余家,实际使用外资200多亿美元,70%是海外“宁波帮”直接投资或由他们牵线搭桥而引进的。其间,“宁波帮”5万多人次回乡,向宁波捐资12亿元,在全国捐资60亿元。

  “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邓小平的一声号召鼓荡起海外“宁波帮”反哺故里的豪情,在此后的日子里如百川汇流,奔涌不息。

  而与之呼应的是,1984年后,宁波真正迈开对外开放的大步,招商引资团组开始远渡重洋。

  1987年10月15日,宁波首次组团参加广交会,合同成交3560万美元。

  1988年,宁波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使宁波正式成为对外贸易口岸。

  1992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

  2009年,宁波人均外贸额已超过1万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5倍。

  包玉书5个子女曾在宁波大学立下碑文:“我兄妹五人,自幼耳濡目染,深知父辈创业维艰,以不骄不侈自律,更以秉承家风反哺故土,报效国家为荣,特此立碑,以示永铭。”他们的话代表着所有“宁波帮”人士的心声。

  葛洪升说:“今天宁波取得这样的成就,‘宁波帮’有很大的贡献在里面。宁波人民,永远不要忘记小平同志,永远不要忘记‘宁波帮’的功勋。

  新闻链接三:北仑新闻时刊曾记录了这么一段采访

  作为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葛洪升对北仑这片全市、全省对外开放的热土充满了深情。在采访中,他对北仑发展历程中的一件件重大历史事件如数家珍,对一个个细节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记者:作为沿海城市,适合于搞开发建设的区域很多,为什么首先把北仑作为宁波乃至浙江的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请问当时决策层是如何考虑的?

  葛洪升:特别关注北仑,是因为北仑有一个全国最好的天然大港,这里是国家的一块宝地啊。1984年,宁波对外开放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对李鹏同志说,宁波有很好的港口条件,要建设成为东方大港。1992年,李鹏同志到宁波视察工作,专门为北仑港题词:“洋洋东方大港,改革开放前哨”。题词结束后,宁波港务局局长叶信虎找到我,说很多地方都称自己是东方大港,李鹏同志的题词没写明是为哪里题写的。当天晚上,我为此事专门找到李鹏同志,他加上了“宁波市”几个字。后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鹏同志还专门强调了在北仑题写“东方大港”的事情。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很多地方都是依托港口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重视北仑,就是要充分发挥北仑港的特殊优势。依托港口加快宁波的发展,上上下下也逐步形成了共识。我到宁波担任市委书记后,1984年初就召开了一次宁波发展战略研讨会,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140多人参加,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1991年8月,省政府在开发区戚家山宾馆专门召开北仑港工业区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北仑地区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从北仑区的设立到开发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始终是重要的决策者和积极的参与者,无论是在宁波工作,在省里工作还是后来到国务院特区办工作,我一直都在强调,北仑不仅是宁波开发开放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省开发开放的重中之重。

  记者:北仑现在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世界级的大港,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否可以说实现了当初设想的北仑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

  葛洪升:北仑是浙江省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也是国家给予优惠政策最多、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区域。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大榭开发区和梅山保税港区都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特殊经济区域,有很高的含金量,对全市、全省的对外开放起到了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这些开发区设立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宁波开发区最初只有3.9平方公里,后来,随着包玉刚提出要建钢厂,国家还要建电厂,土地不够用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多次向国家呼吁扩大开发区的范围。1986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宁波市北仑港工业区,面积70平方公里。1992年初,李鹏同志在浙江考察工作期间,我在汇报中提出了扩大宁波开发区和设立保税区的请求。李鹏同志当晚就召集随行的各部委负责同志开会,提出浙江的问题要抓紧时间研究解决。当年10月,我在北京开会期间专门找到特区办主任何春霖同志,要求把开发区从3.9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何说,海南洋浦是30平方公里,宁波开发区不能超过洋浦,最后扩大面积确定为29.6平方公里。

  记者:浙江省缺煤少油。如今,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的战略目标正在变成现实。电力梦、钢铁梦、石化梦等一个个梦想成真,这些梦想是如何实现的?

  葛洪升:要在全国实现大的发展,必须依托港口的优势,建设一批大型的以电力、钢铁、石化、造船等为主的能源、原材料基地。所以,国家提出,要把宁波建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重要的贸易口岸。浙江省第七次党代会也提出要在宁波建设重化工业基地。

  1983年12月,李鹏同志在宁波视察工作,我在汇报中提出,希望国家尽快批准北仑电厂建设。李鹏实地踏看后,认为在北仑搞大型电厂条件不错。1986年,我国第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北仑6台300万千瓦火力发电厂项目正式签约。

  1984年10月,包玉刚先生回到家乡宁波,他提出要建一座大钢厂,占地10平方公里。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都表态支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建设北仑钢厂的计划没有实现。当时,我们做过测算,在北仑建钢厂,一吨钢就能省10美元,这样每年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资金。为了建钢厂,我们专门邀请北京钢铁设计院、上海宝钢等全国冶金行业的专家,共同进行规划论证。

  北仑钢厂项目虽然没上成,可是我一直不放弃,搞大钢厂不行,可以先搞小的,通过与上海宝钢和日本的几家钢铁企业联合,共同投资不锈钢项目。当时,上海方面对和宁波搞联合有不同意见,我就对上海市领导说,这是好事情,对双方都有利。后来,宁波的同志对我讲,有家民营企业想在北仑建钢厂。我说不管它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谁愿意投资都支持。为此,我还专门打电话给宁波市委主要领导,表明上钢铁项目的大的决策不能变,对有实力搞钢厂的企业都要支持。

  记者:北仑经过24年的开发开放,目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作为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和支持北仑发展的老领导,对北仑下一步的发展有哪些期望?

  葛洪升:北仑这片土地非常宝贵,地位十分重要。北仑的发展,不仅要从北仑自身来考虑,更要从宁波市、浙江省乃至国家的更大范围来考虑,起点要高,档次要高。过去,我无论在宁波工作,还是在省里工作,都反复强调,要把北仑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里就像上海的浦东,就像天津的滨海新区。目前,北仑大的发展思路、大的发展框架已经很清晰,关键在于要按照国家和省市对北仑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加快实施的步伐,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好,为宁波和浙江省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20多年的发展,北仑的港口经济、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疏运网络建设和依托港口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等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确定的几大目标都正在成为现实。下一步,要着力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的品位,努力把北仑建成宁波最漂亮的城区之一。

  过去的北仑,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这些年来,我基本上年年到北仑去,看到北仑的城市建设和环境面貌一年比一年有大的改观,道路多了、宽了,居民小区环境优美,商业网点不断增加,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只有高水平地建设现代化的新城区,大力发展与城市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才能更好地为大港口、大企业服务,才能为招商引资营造一流的环境。反过来,北仑投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又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然,现代化的新城区不是一下子可以建成的,要按照确定的目标和方向,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不懈努力,把北仑早日建成宁波标志性的现代化新城区。

  最后,我还是强调那一句话:北仑是宁波未来的希望所在!

  葛洪升简介

  1931年生,山东莒县(今属莒南)人。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台州地委科长,新安江电力工程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电力工业部第九工程局党委副书记,浙江省电力局局长、省经委副主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浙江省委常委兼宁波市委书记,1988年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

  1990年11月任浙江省代省长,1991年3月至1993年2月任浙江省省长。

  1993年10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95年12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副主任、党组书记。1996年1月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是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14届中央委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